捕捉语言节奏 洞悉表达秘妙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文本解读策略

2015-04-17 16:40杨赛芳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连江350500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标点小伙子句式

杨赛芳(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捕捉语言节奏 洞悉表达秘妙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文本解读策略

杨赛芳
(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遵循语言表达的节奏,捕捉文本行文中特殊的标点、句式、结构等,紧扣住那些潜藏着节奏秘密的语言文字,从中感受文章情感的变化,习得语言表达的秘密,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表达力。

语言节奏;文本解读;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论是专家还是一线语文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文本解读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尝试深度解读文本,重组教学内容,力求让文本价值实现最大化。但因思想认识、教学理念、语文学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解读方法不当,解读不到位,甚至出现误读、错读。语文教学若能抓住那些潜藏着节奏秘密的语言文字,无疑有助于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秘妙,敏化语言感悟力和表达力。

一、从节奏的长短,品标点化用的丰富意蕴

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就是用来表示停顿的,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的停顿时间是不一样的。写作者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除了运用恰当的修辞或语言外,还会利用不同标点长短变化的特性,通过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有意改变原有的语言表达节奏和形态,实现自己的表达意图,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些标点,无疑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策略。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在描写巴迪童年的第一首诗得到妈妈“精彩极了”的赞叹后,满心期待也能得到作为电影编剧的父亲更专业的赞叹时这样写道:“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这里一共有四句话,前三句每句话分别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句子内部并列的词语之间理当使用顿号,因此,“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词之间应用顿号而非句号,构成词语的并列,可是作者却非常态地使用了句号,这是为什么?根据标点的表音功能,句号的停顿时长比逗号、顿号都要长,用上句号,语言间的停顿时间就长,语言节奏也随之被拉长了,使得原本不长的一刻钟,读起来却有了“漫长”“难熬”的表达效果,也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了巴迪的感觉——时间流逝是如此的艰涩、缓慢,等待是多么的迫切、无奈,极为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巴迪焦急难耐的内心。教学这段话,就要以顿号与句号的比较入手,通过两个标点停顿时间的不同,感受其所带来的语言节奏的长短不同,再抓住句号所留下的空白,引导展开想象,填补上此时巴迪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内容,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变化的线路,品味标点语言背后的情感意蕴。

二、从节奏的快慢,悟句式选择的匠心独运

语言节奏不仅有长短之别,还有快慢之分。快节奏与慢节奏所传递出来的言语信息和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一个成熟的写作者会根据表达的需要,自如而灵活地借助句式的不同变化,营造出或快或慢的语言节奏,以表现作品的语言风格或作者的内心情绪。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唯一的听众》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通过几处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位慈爱、宽容、富有教育艺术和爱心的老人形象。在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中,作者独具匠心运用了特殊的句式,改变了正常的语言节奏,起到了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也流露了作者对老人的由衷赞美。如,“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这是老人对即将因“无地自容”而想“溜走”的年轻人说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主语后置的倒装句,为什么不是“小伙子,是我打扰了你吗?”,而要先自我责备,再呼叫对方?这显然是有深意的。

联系上文不难知道,小伙子拉的小提琴像锯柴一样,连家人都不愿意听,他躲在树林里拉的目的就是避免在众人面前出丑,哪想到,竟然被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给听到了。这一发现让他羞愧难当,第一反应就是“脸顿时烧了起来”“准备溜走”。此时此刻,如果第一时间听到的是语速和节奏稍快的“小伙子”三字,他一定更觉得不安,以为是老人会责难他,嘲笑他,自然就溜得更快。而老人的“是我打扰了你吗”,语气委婉,节奏舒缓,平和中含有自责,把小伙子拉不好琴的原因归罪在自己身上,一下子稳定了小伙子忐忑不安的心;接着,再用一个快节奏称呼“小伙子”,使想马上离开的年轻人瞬间打消了马上离开的理由,他要向老人说明并不是她打扰了自己,老人挽留小伙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才有了之后的小伙子的进步。看来,特殊的倒装的句式,节奏上先缓后急,语气上委婉自然,让听者乐于接受,凸显了老人善良的心地和良苦的用心。

再比如,老人留住了年轻人后,又对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一样也是倒装句,它与“每天早晨,我能做你的听众吗?”一句相比,语言的节奏上有了变化。前者先用一个问句,语言亲切,语气温和,节奏舒缓,再用两个简短的词委婉地提出要求,先慢而快,很好地表现出老人对小伙子的关心。如此表达,让人不好意思推辞,并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后者的语言节奏先快后慢,突出了“每天”的要求,让人听起来有一种迎面扑来的负荷感、压迫感,老人温婉的商量之意有所削减。所以,从语言节奏入手,感受作者句式选择的匠心,体会如此表达的用意和效果,是培养学生敏锐语感和精准表达不可缺少的手段。

三、从节奏的轻重,明行文布局的表现意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不同的行文思路其实暗含着不同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脉动。仅有习以为常的有详有略的思路来说,或详或略地编排着自己的素材,凸显着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或详或略的行文布局,使得文章的整体节奏发生了或轻或重的变化。详写之处可以感觉作者用笔的浓重,节奏上就显得重了;而简写的地方,节奏上就显得轻了。所以,教学时要有“火眼金睛”,敏锐捕捉作者精当的写作思路,深入探究行文布局的意图,从用笔的轻重中,感受作者谋篇布局对表现文章主旨的独特作用。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入选的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通过纪昌学射的过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事都要先打好基本功的道理。但是,有不少教师在解读该寓言故事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道理是多方面的,比如:要打好基本功基础,要勤学苦练,要有好老师的好指导,要善于观察,要有毅力等。而学生在自主阅读本故事的时候,收获的道理也是多元的。乍看起来,这样的解读和孩子的收获是呈现新课标精神下的“尊重读者的多元解读”和“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些阅读体验都是读者从阅读内容的角度展开的思考,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文章结构安排、材料处理这个角度去审视全文,必然会发现本故事其实潜藏着一个最为重要的主旨——学任何本事都要打好基本功。

本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二、三两段具体讲述了纪昌如何练习眼力,且此两段话结构相同,都是按“练习要求——如何练习——练习结果”的顺序来写;而对成为射箭能手同样重要的开弓、射箭等技能的学习仅用了一句话——“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如此重写练眼力,轻写练臂力,是语言的内在节奏在篇章构思上的外现。详写给人缓慢、稳重的节奏感,说明了作者着笔的浓墨重彩,足见练习眼力的至关重要,不可忽视;而一句话的略写显得短促而快捷。这一长一短,一详一略,更显得文章张弛有度,重轻分明。如此安排不是出于节省笔墨的考量,而是意在告诉人们,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成功才有可能。

总之,语言是有节奏的,从语言节奏入手去品味语言写法的特点,洞悉语言表达的妙处,不失为一种可行有效的教学思路。

[1]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G623

A

1673-9884(2015)09-0012-02

2015-08-03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FZJJ20130100526);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FJJK15—295)作者简介:杨赛芳(1974-),女,福建连江人,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标点小伙子句式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反击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聪明的小伙子
有趣的标点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