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愁有依托
——关于舟山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2015-04-17 13:17:44朱秀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5年0期
关键词:舟山市古村落民俗文化

朱秀华

[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浙江舟山 316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村落保护

让乡愁有依托
——关于舟山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朱秀华①

[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浙江舟山 316000]

在舟山乡村,先人留存给我们数量众多的宝贵文化遗产——古村落。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村落的形态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乡愁”正在成为稀缺品。如何对舟山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是我们当下必须直面的课题。笔者从当前古村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古村落保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乡愁 依托 保护 对策建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舟山人留存给我们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具有文物、建筑、艺术、经济等多种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古村落。它是历代舟山人文化的根,是舟山的财富、国家的瑰宝。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千年历史文化村落资源,使其古韵长存、永续发展,成为展示舟山海洋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舟山市将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纳入全市文化发展战略,全面有效推进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古建筑村落22个,自然村落8个,民族风情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民俗文化村落2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2个。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近年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消失的现象非常普遍。“乡愁”正在成为稀缺品。

对舟山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当前舟山市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求,更是舟山市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舟山传统村落的现状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村落遍及舟山渔(农)村各个角落。近年,舟山大力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保护,强化文化氛围,提升古村落功能,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古村落人居环境。

(一)古建筑村落风范依旧

舟山市广大渔(农)村地区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成为自然环境与文化景观和谐共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这些民俗文化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遮挡风雨、躲避寒冷的民居。古民居包括沿海的石屋、古村落、书院、祠堂、戏台等,也包括依附建筑物的木雕、石雕等民间文化遗产。据调查,舟山市渔(农)村仍保留了500多处古民居、古村落。其中建于清末的金塘大鹏岛古民居,至今较完整保留了50多幢民居,是舟山古渔村的典型代表。民居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层层叠起的渔村石屋群,实际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体现了舟山先人博大精深的艺术才华。

(二)村落民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

舟山市广大渔(农)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村落文化优势,充分借助当地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文切入、借文造势、靠文发力,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民族风情释放能量,助推村落文化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定海区合门村积极打造年俗文化品牌,协同文化部门在茶人谷景区举办民俗文化风味十足的年俗文化系列活动——海岛民俗亲子嘉年华、海岛民间迎神大巡游、海岛传统民俗美食汇等活动接连不断,吸引了一批批省内外游客。普陀区干施乔村既是五匠文化的展示地,也是民俗文化的体验地。重阳节做百团、盖孝敬印、赏菊饮酒、挑重阳担、做茱萸荷包;海岛传统乐园里踏水车、过独木桥、撑竹筏……祭海自古就是虾峙镇沙蛟村的重要传统习惯,每年农历七月,该村年年组织祭海仪式,拜龙王、敬酒、敬祭品、上龙旗、读祭文、击鼓鸣乐、喝壮行酒……该村还注重传统民间文化传承,还举行了拜师学艺仪式,8名小学生向8位老渔民拜师学艺。渔文化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在舟山大地,村落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无处不在,处处可以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三)村落文化展示场馆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舟山市渔(农)村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兴起了建设村落非遗展示馆的热潮,一座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村落非遗展示馆拔地而起。早在2004年,普陀区里乔村新建起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仿古式木质四合院。馆内分民间习俗、民间工艺、红色记忆、海洋生物、文物史迹等6个展区,共有展品2000多件,其中大部分展品由该村村民赞助。普陀区白沙渔俗馆颇具特色,馆内收藏了180余件有关东海海域渔业发展情况,渔民生活习俗的渔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历史资料。全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分为“渔捕”“渔风”“渔钓”“渔动”4个展区。定海区新建村依托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戏剧谷”品牌,设立了“戏剧长廊”和农耕文化主题馆,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文化技能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活动,使村落文化成为集戏剧表演交流、采风创作、艺术培训、展览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阵地。定海区毛峙村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富足的渔村,曾被人称为“小香港”。通过毛峙渔俗馆的展示,生动再现了渔村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经济社会形态和重大活动。在舟山各地,利用展示陈列平台,充分展示了海洋历史文化和渔俗文化,村落文化正成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海岛特色民间文化的新方式。据统计,舟山市共有村落展示场馆28个,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四)村落海洋渔文化得到深入开展

近年来,舟山市充分挖掘渔(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推进渔(农)村海洋渔文化保护与建设。一是加强渔(农)村渔文化景点景观建设。在美丽海岛建设中,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引领村落在规划编制、景观设计中,注重吸收多姿多彩的海洋渔文化元素,使舟山海洋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修复与升级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嵊泗县东海渔村在景观景点的建设中,突出渔民画、渔网、船具等的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二是积极打造渔家乐特色村文化品牌。以创建渔家乐特色村为载体,广泛动员广大渔(农)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兴办富有海洋渔文化内涵的渔家乐农庄。通过举办“海洋技能大比武”“道地明星秀”“渔美人”“舟山渔家乐形象大使”评选等活动,渔家乐渔文化内涵有了质的提高,开拓了一条富有舟山海洋渔文化特色的发展路子。三是加大对渔(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育。近年来,舟山市将基层文艺人才素质提升列入全市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组织渔(农)村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动态艺术、静态艺术等学习,努力提升海洋渔文化队伍的艺术水平。

(五)村落旅游文化结出丰硕成果

近年来,舟山市一些村落依托丰富的海岛民俗文化,做深海洋文化、民俗文化、食俗文化等文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海岛村落特色和海洋文化内涵的村落文化产业,形成了一批深受广大游客欢迎的村落旅游景区。每当双休日或节假日时,到民俗村体验海岛渔(农)村风俗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旅游已从走景点、赏人造景观向自然、淳朴、原生态的乡村游转变。定海区茶人谷的茶文化、新建社区的戏剧文化;普陀区干施乔村的孝文化、五匠文化,螺门村的渔文化,茅洋村的红色文化;嵊泗县田乔村的渔民画文化,无不展示着村落文化的无限潜力。目前,全市共有28个旅游村落,从业人员1.5万个。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旅游村落共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创旅游收入3.7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和15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舟山市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六)村落民间文艺团队茁壮成长

随着村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广大渔(农)民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状,舟山一些村落加大投入,培育和开展符合村落特点的文化活动,培育村落文艺团队。早在1998年,普陀虾峙镇泥峙村组建了全镇第一支女子舟山锣鼓队,之后村村都组建了不同风格的村落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渔(农)村文艺舞台上。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白泉镇的一些村落挖掘深厚的民间文艺资源,组建了舟山锣鼓队、跳蚤舞队、高跷队、舞龙队等20多支村落文艺团队,活动长年不断,还应邀参加省、市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从2008年开始,岱山县将培育村落民间文艺团队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各项措施加强村落文艺团队建设。如今岱山县村落文艺团队数量达到132支,人员达5000多人,他们在全县大型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中担当主角,在文化的参与上也对更多群众起到了精神引领和现实窗口的作用。

二、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也就是保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记忆。可惜的是,在过去一些年中,在自然毁损、盲目折旧建新、过度商业开发、保护意识淡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村落已受到破坏,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也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而濒临失传。

(一)急功近利,推行大跃进式的城镇化

近二三十年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使得传统村落消失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农耕文明为代价,推行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大张旗鼓地拆除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甚至实行强制性的迁村并点、合村并城的措施,把几十个村庄集中在一起,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全市从2004年的344个村,合并成目前的192个渔(农)村社区,91个城市社区。不合理的城镇化致使传统村落的社会组织形态和聚落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保存数量逐步减少,也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农耕生产条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二)缺乏有效管理,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

商业化是我国传统古村落开发颇具争议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古村旅游开发中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商业化便没有旅游开发,实际上适度的商业化并不威胁到古村旅游的核心。然而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部分景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对古村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引来了大量的外来经商者,店铺泛滥破坏了古村原有的风貌,改变了原有古镇的古朴风格,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古村的过度商业化,不利于古村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在喜新厌旧和经济利益驱动下产生的短期行为,使越来越多的古民居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毁于一旦。如舟山市普陀东极乡东福山,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居民、开发者肆意对东福山石屋群进行改造,改变了石屋群的原始风貌,破坏了东福山石屋群的整体形象,海上“布达拉宫”的“乡愁记忆”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上述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缺乏有效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

(三)重视经济硬任务,轻视古迹保护和利用

从目前舟山市城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一些基层干部认为,GDP是“硬任务”,古村保护是“软任务”,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因此,除了极少数的传统村落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很多古村落“散落乡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比如,近年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古村落保护面临严重危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道路动迁等等,使得传统村落现代化、老龄化、空心化的状况加剧,自然毁坏和遭到人为破坏的问题日益严峻,原来遍地皆是的古村落,如今已成了稀罕物。在舟山新城方圆25平方公里的开发范围内,已看不到古村落保留的迹象,一批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化为乌有。有些老屋子尽管破旧,但有着几百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即使是近代的建筑也有半个世纪上下的历史。它们延续的是一个村落和地域文化的鉴证,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若不进行有效保护,村落历史文化将会逐渐消失。原有的民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也将渐渐逝去。

(四)游客承载过量,古村环境污染严重

舟山市一些古村面临的最大压力是高峰期的游客流量超过了古村旅游承载极限,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状态。在旅游旺季,古民居周围垃圾满地、污水横流,不仅破坏了古村原有的幽静自然的意境,还对古街道、古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旅游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对策建议

村落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讲,就是根植于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因此,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村落这一文化根脉,切不可在城镇化建设中,将“乡土”和“乡愁”丢失,村落文化消失就意味着舟山海洋历史文化的断层。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树立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延续,从“硬件”到“软件”都应该有“文化村落化”的保护意识。一是树立自然生态价值的保护意识。乡村的价值首先是生态价值,包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自然生态价值和“记得乡愁”的文化生态价值。乡村的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如果离开了乡村主体而单纯变为城市休闲服务的“农家乐”式伪生态,人为地把乡村分割为“有趣的”娱乐休闲环境和被忽略的垃圾污水排放地,那么所破坏的不仅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而且是农民的乡土情感基础。二是树立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在自然生态之上的另一个层面是文化生态,即以乡土记忆、文化传统和当代农民的认同感为精神内涵的社会关系结构。“记得住乡愁”可以是现代城市人的精神需要,但首先应该是乡土文化记忆的复苏和乡土认同的重构。没有乡土认同的乡愁会变成当代都市人的善感性矫情表演。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城乡冲突历史是农民的乡土认同不断被剥夺的历史,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对乡土文化价值的重估和农民认同感的重构。三是树立求真务实的保护意识,乡村价值的另一个更深远的层面在于对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古街道,切不可随意处置,能保留的尽量保留,确实需要修建的必须经过文化职能部门有关专家论证后,方可改建。众多的古村落、古建筑、名人故居,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文化遗产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直接了解舟山海洋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二)健全村落保护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应坚持文化自觉,明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思路的工作目标,将古村落保护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列为城镇化的目标之一,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法规以及监督、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村落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建立传统村落警告和濒危警示制度。

(三)切实加强村落文化的传承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传统村落留存的文化正趋于逐渐消亡的处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认真做好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一是保护好处于“断根”之境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愁”能够在新环境里有持续生存的空间。二是注重村落文化的多样性,不能让全村人都唱“同一首歌”。要以扬弃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以本地的民间文化为基础,海纳百川,吸纳村外民间民俗文化精华,改善人文环境,从而使村落民间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建立古村落名录制度

在深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传统村落名录,按“一村一档”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综合评估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实行分级分类保护措施,明确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制订传统村落科学保护标准,已列入市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要签署“保护承诺书”,保护不力或发生破坏应被问责和依法处罚。同时,还可采取各种形式,建立古村落的奖励和补偿机制。

(五)创新多元村落文化的保护方式

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化、转移性”的保护模式。大力推行“村民自保、私保公助”等多元化保护形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认领、认养、认保”乡土建筑等,以有效保护村落历史传统村落文化。

① 朱秀华,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职员。

猜你喜欢
舟山市古村落民俗文化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我是小画家
动漫星空(2019年6期)2019-06-05 03:24:00
培中古村落文化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3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炎黄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 02:15:17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57
舟山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火焰山下古村落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