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能否瓦解大众传媒形成的刻板印象——美国弗格森枪杀案的启示

2015-04-17 11:27:02李汶龙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弗格森刻板黑人

■李汶龙

社交网络能否瓦解大众传媒形成的刻板印象——美国弗格森枪杀案的启示

■李汶龙

前社交网络时代,受技术所限,大众传媒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窗口,它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认知。此前的研究发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报道呈现出一种制度性的偏颇,被称之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但是,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刻板印象本身也受到了冲击。2014年美国发生的弗格森枪杀案正好是这一问题的绝佳研究范例。由于学界对社交网络与大众传媒互动背景下的刻板印象讨论很少,而且对黑人的媒介形象问题也几乎空白,本文选择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刻板印象在新语境下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刻板印象概述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与一般语义不同,媒介伦理语境下的 “刻板印象”(mediastereotyping)是指因媒体倾向性的报道导致的公众对于特定群体不充分的,甚至偏颇的认知。展开而言,大众传媒实践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刻板印象往往是负面的。媒介伦理所要讨论的是新闻实践所导致的公众认知的偏见。其次,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大多是弱势群体。换言之,媒介偏见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力量的不均衡所致。再次,刻板印象是媒体连续性报道的结果。对公众认知的偏差,媒体的实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长期处于单媒介输出的环境下,人们最终忽视了可能的个体差异。最后,刻板印象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传播资源的垄断。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后,这一垄断格局已被打破,因而传统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应得到重新检视。

(二)刻板印象的根源

对刻板印象缘何而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将其归因于生产者,比如制片人的偏见,或者是策划失误,对受众不甚了解;有人认为是受众的需求,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的偏见;还有人的观点相对中立,认为是弱势群体无法被代表,或者是政治动机方面的原因。①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本质上刻板印象是意识形态形塑的体制性偏见的表现。首先,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人们内心中产生了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更好的假设,因此优势群体就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劣势群体应当受控于前者。其次,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无疑受到了这种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政治、法律、教育、就业、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等众多方面的规范形成都渗透入了偏见,使得上述理念得到了制度性的落实。在这一层面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不公平的痕迹,一方面资源被优势群体垄断,利用权力压迫劣势群体,另一方面劣势群体没有足够的权力,在体制内无法被代表。

(三)刻板印象的类型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学界对刻板印象多是类型化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地域、政治或经济地位等。因此,类型化的刻板印象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黑人、老年人、女人 (就业方面)、难民及政治避难者、原住民及移民、农民工等等。由于本文以美国黑人遭枪杀为案例,因此就种族主义相关的刻板印象略述一二。

在中国,种族主义问题不甚敏感,但美国的种族主义情绪却由来已久。②虽然在20世纪美国逐渐认可黑人的公民地位,并且在不断推进着不同种族的平等对待,但是奴隶制的残余还是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对立情绪。此外,黑人在美国经历了从 “非人”到“人”的过程,与白人相比存在发展劣势,机会不均等使得大量黑人属于中产阶级以下,生存状况堪忧。大众传媒被白人所垄断,媒体输出也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黑人的声音。

二、刻板印象伦理困境

弱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媒体难逃其咎。正是因为媒体的刻画发生了扭曲,才导致了公众认知的偏差。如何找到扭曲的原因,是媒介伦理讨论的关键。笔者认为,刻板印象的伦理困境源于媒体事业本身的矛盾。新闻人自诩要揭露社会真相,但是社会再呈现却是一项极其困难,甚至无法实现的事业,其难度超出了任何一名全副武装记者的能力。无论使用铅笔,还是镜头,报道至多只能展现部分的真相。因此,新闻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相对真实。但是,这却无可避免地引入了很多人为的因素。一篇好的报道能够尽可能缩短真相与报道之间的差距,但即便在这毫厘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让新闻实践偏离最初的目标。

我们无法避免媒体的选择性呈现,因为客观上我们没有能力完整展现真相,这为主观层面的自由裁量提供了可能性。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真相,我们只得将重心放置于记者和编辑裁量的范围和标准上面。但是,即便他主观上如何谨慎尽职,都很难避免不受到意识形态自身的影响。就刻板印象的问题而言,即便记者希望能够中立地反馈黑人的生活,但仍受制于体制性的制约因素,比如版面有限、新闻素材太少、要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等等。

大众传媒确实对弱势群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它们只是作为 “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激化了原本已经存在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地方主义等问题,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诚如上文,刻板印象所反映的歧视与偏见根源于体制,而内生于体制内的大众传媒无法克服体制性的障碍,也没有反体制的动力。如此看来,似乎我们无法为刻板印象的缓解提供有效的答案。但是,伦理问题的探讨不应当仅仅披露出问题所在,还应能够指出修正的路径。

既然内部视角无法提供洞见,我们应当将视角置于体制之外,去发现新的动力来源。在2014年美国弗格森小镇发生的黑人枪杀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弗格森案的启示

(一)案件简述

2014年8月9日,一名18岁的非裔青年迈克尔·布朗 (Michael Brown)在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 (Ferguson)被白人警察枪击身亡。当时布朗就在自己家门口,并没有携带武器。由于弗格森镇三分之二是黑人,当地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③11月24日,当地陪审团作出不起诉白人警官的决定后,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在全美蔓延开来,并升级为暴力冲突,上百人被警方逮捕。④

各大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较为争议的是媒体对配图的使用。⑤案件发生之初,媒体使用的照片为布朗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穿袍戴帽拿着毕业证书的纪念留影。但随后的报道中,媒体大量开始使用一张较为敏感的照片,其中布朗穿着一件红色的跨栏背心,表情严肃地摆出了一个手势。对于这个手势的解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黑帮的象征,但布朗的亲友则坚称这是代表和平。

与现实中的骚乱相比,网络上的运动一点也不逊色。布朗死后,很多黑人都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愤怒和谴责,其矛头不仅指向警方,还有涉嫌滥用照片的各大媒体。在Twitter上人们发起了一项声援布朗的活动,参与者既包括黑人,也有其他肤色的人。人们统一使用“如果他们射杀的是我”这个标签,并发布自己的两张对比差异很大的照片,其中一张张扬乖戾,一张相对正式。人们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质问媒体将如何选择。这一活动在社交网络上声势浩大,共有20万以上的用户参与,引发了图片使用的媒介伦理问题的大范围讨论。⑥

(二)弗格森案的媒介伦理问题

弗格森案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媒体伦理问题,比如媒体突出强调了布朗具有犯罪倾向 (与黑帮相关),而却有意忽略了很多正面的细节,比如作为黑人他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即将步入大学,比如他之前并没有犯罪记录,当时也没有持枪,再比如弗格森小镇之前没有发生过种族主义的冲突等等。但是,该案最富争议的伦理问题是对照片的使用。

一般而言,究竟照片是否敏感,使用是否合适的“度”很难把握。但是结合到布朗在自己家门口被无辜枪杀这样一个富有争议的语境中,使用这样一张照片无疑就具有了很强的倾向性。⑦由于媒体披露的细节与司法正义密切相关,因此在图片选择这种细节的拿捏上势必需要谨慎,然而在判断布朗是否涉嫌犯罪,并进一步证明警方开枪的合法性这一紧要关头,使用一张具有煽动性的照片是典型的不当再现 (misrepresentation)。⑧

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图片的使用举足轻重,图片伦理问题也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一张图所能传达的信息甚至比文字还要多,正所谓 “一图胜千文”。近来国内网络中流传着 “有图有真相”的网络热词,就清晰地表达了人们对图片所传递信息的信任程度。然而,这一热词却正好揭示出图片伦理中的关键点。在图片伦理中,基本的假设就是 “有图未必有真相”,甚至对于图片的真实性需要预先存疑。这是因为,图片虽然具有视觉直观的有点,但却只能表现出某一瞬间的事态,因此本质上仍然是选择性的呈现,而不同时间、不同视角的取景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更严重的是,如今的图片编辑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以假乱真”,对图片的修改痕迹令人毫无察觉。因此,与其说图片比文字更真实,倒不如说图片比文字更具有迷惑性。因此,在图片伦理的视角下,考虑到图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煽动性,但却不能保真的本质,对图片使用的谨慎程度应当不低于文字的推敲拿捏。相较而言,前者对刻板印象的贡献可能更加微妙且效果更为显著。

(三)社交网络消解刻板印象

如果仅从种族主义视角去观察弗格森案,那么它只不过是深植于美国文化中的黑人歧视的又一个实例。但是,这个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社交网络的使用及其对大众媒介刻板影响的反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弗格森案中大众传媒一如既往地试图维系并强化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在社交网络中兴起的运动却彻底消弭了大众传媒的努力,并且也让整个社会,甚至是国际社会,集中性地看清媒介生态中的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Twitter运动很大程度上消解日积月累所形成的黑人的刻板印象,这让我们不由得反思,社交网络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刻板印象的终结?笔者认为,结合社交网络的特点以及刻板印象形成的条件,这一问题的答案并没有那么乐观。

1.刻板印象形成的条件

社交网络催生于大众传媒时代,而这一背景有如下特征,也即刻板印象形成的条件:(1)渠道单一。大众传媒是具有垄断地位的信息传播渠道,人们获取信息并形成认知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而没有其他替代性的渠道;(2)内容单一。对黑人等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不充分的,这可能有多个层面,譬如在所有报道内容中关于黑人的报道只占很小一部分,再比如对黑人的报道主题集中于犯罪和体育领域。(3)缺乏纠偏。除了大众媒介相互的竞争关系,不存在外在对报道内容的核实和纠偏机制。

2.社交网络对传播格局的改变

一定程度上,社交网络的出现终结了大众传媒时代,并且也改变了由后者垄断的传播格局。首先,社交网络成为了流行的新型传播渠道,并且web2.0技术的支持使其相较于单向的大众传播具有更大的优势。目前社交网络与大众传媒已经呈现出分足鼎立之势,并且倒逼大众传媒的更新升级。传统的大众媒介“说一不二”的传播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其次,黑人由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而在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方面完全处于下风,因此在以白人统治的美国大众传媒中很难发声。但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却给予黑人新的机遇。黑人群体可以在社交网络上集中力量,并利用这种相对自由开放的传播模式让社会了解自己的生活和需求,而所传播的内容也不再受到白人的审查。最后,社交网络扮演着大众媒介的竞争者、纠偏者以及监督者的角色。大众媒介传播垄断能力的下降使得一旦其报道的内容存在问题,就会在社交网络中形成广泛的讨论和质疑。在刻板印象的语境下,这种外在的质疑环境是十分有利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公众的反思,并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因此,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传播格局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有利于刻板印象的瓦解。

但是,我们不能乐观地高估社交网络的能力,认为新型传播格局的建立会使大众传媒造成的刻板印象没有生存空间。这是因为社交网络的作用具有局限性。第一,社交网络中的话题引起规模性效应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偶然性的。举例而言,虽然弗格森案在Twitter上出现激烈讨论,但是在此之前有很多类似的案件却没有得到如此热烈的关注。第二,社交网络同样能形成刻板印象。Twitter的讨论中有部分白人也参与其中,但没有对弗格森表示同情,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奚落黑人,而这引发了黑人对白人的不满 (刻板印象),激化了不同肤色人群的矛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还是有很多白人站在弗格森一边的,但是因为黑人的对立情绪已经形成,从而遮蔽了这种个性的差异。⑨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交网络的出现至多增加了观点的多样性,使得大众传媒的报道能够置于一定程度的审视之下,但是却不能形成对刻板印象连贯的、彻底的冲击力。

四、结论

刻板印象是大众传媒时代媒介伦理所探讨的重要话题,很多学者都在纷纷献策,尝试提出能够让新闻实践朝着更加公正、中立的方向发展。但是笔者认为,受制于制度性因素,从内部视角的探索无疑是没有出路的。美国弗格森枪杀案无疑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外部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了社交网络对大众传媒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社交网络是否能够终结刻板印象,笔者持谨慎乐观的观点。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出现冲击了大众传媒的垄断地位,也改变了其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不受质疑”的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发挥其纠正人们认知的能力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只有在事件的影响力足够大的时候才能引发规模效应,而社交网络自身塑造的刻板印象也是局限之一,值得进一步展开研究。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传媒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微思客WeThinker创始编辑)

注释:

①Report: ‘Media Representations and Impact on the Lives of Black Men and Boys’,(The OpportunityAgenda,October 2011)16。

②这主要是因为在奴隶运动兴起之时,中国被动参与其中,是主要的奴隶输出国,而美国却是最主要的输入国,有大量非洲黑人被卖到北美。

③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the Michael Brown Shooting in Ferguson’,(Time, 20 August 2014),available at< http://time.com/3146887/ferguson-michael-brown-darrenwilson-questions/>accessed 20 April 2015。

④ ‘Gunshot s,Looting after Grand Jury in Ferguson Case does not Indict Officer in Michael Brown Shooting’,(Fox News,25 November 2014),available at< http://www.foxnews.com/us/2014/11/25/ferguson-grand-jury-decision/>accessed 23 April 2015。

⑤Renee Lewis,‘Ferguson Reports Raise Questions on Media Criminalization of Blacks’, (Aljazeera America,14 August 2014),available ataccessed 22 April 2015。

⑥‘Powerful If TheyGunnedMe-Down HashtagCriticizesPortrayalofBlackVictims’, (ABC News,13 August 2014), available ataccessed24 April 2015。

⑦需要说明的是,布朗被枪杀是否是无辜的完全是由若干个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良知作出判断,然而这些普通人却很容易受到媒体或者公众舆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那张暗示 “黑帮”的照片具有诱导的嫌疑,造成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最终影响司法公正。

⑧See generally Franklin B, Social Policy,the Media and Misrepresentation,(Rout-ledge,1sted,14 November 1999)。

⑨van Woerkom M, ‘ Challenging Stereotypes: Michael Brown andIf theygunnedmedown’, (Morning Side Center,25 August 2014),avail able at accessed 20 April 2015。

猜你喜欢
弗格森刻板黑人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黑人谈河流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TWO MANAGERS,0NE TROPHY
足球周刊(2016年11期)2016-10-09 11:58:19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宣判不公 弗格森抗议不止
海外星云(2015年17期)2015-03-17 01:30:43
弗格森枪声再次戳痛美国
环球时报(2015-03-13)2015-03-13 10:43:10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