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甘

2015-04-17 06:53:00蔡静娴李奕祺
福建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甘味学苑内经

蔡静娴,李奕祺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甘乃是土之正味,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从土中而生,且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因此,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甘之本义为味美,我们从《内经》的角度对五味之甘进行论述。

1 甘为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对甘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1]33甘味属阳,其为中央之味,能灌溉四旁,有向四周运动的趋势,故其性发散。辛甘皆属于阳,然二者之间仍有区别:辛主散,甘主缓;辛主走,甘主守;辛主动,甘主静。

2 甘之性

2.1 甘入脾 甘为五味之一,对脾有趋向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1]544五味入胃,生成水谷津液,布散到全身,然而,五味不同,对于各脏腑的趋向性也有差异。“先”字,意指更趋向,甘与脾同属于土,同气相求,甘先入脾。

2.2 甘生脾 《素问 ·五运行大论》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1]375甘生脾是指甘味之品能够养脾之阴,化生脾的清轻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1]21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可化生精气,又可充养脏腑。甘与脾同气相求,甘先入脾,甘可补脾,亦可生脾。

2.3 甘伤脾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21-22张景岳注:“味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灵枢·五味论》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2]113联系现代医学的角度,食甘会使胃酸分泌,过食甘味之品,则胃酸分泌增多,会出现灼热闷塞之感,从中医五行理论阐释为土壅木郁。五味过用对机体有致病作用,破坏机体阴阳的平衡而发生疾病,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也应视人们的体质和地方生活习惯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1]2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日久,夭之由也。”[1]544甘为五味之一,与其它四味相似,甘属土,入于脾,既可以生脾,还可以补脾,然而过食甘味会损伤脾胃。

3 甘为病

《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1]261临床上认为口甜为脾热证之一,由于多食肥甘厚味之品,肥则助阳生热,甘者性缓留滞,碍脾不运,水谷精微,留滞于脾而不得转输,脾热之气上泛则口甜。因此,口甜可作为特殊症状,诊断脾热证。水谷留滞于脾,水谷之气上泛,出现口甜的症状,对于养生保健而言,提示人们不应偏嗜肥甘厚味。若出现口中甜腻症状,应减少甘味摄入,以防疾病。

4 甘治病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1]144说明脾虚可用甘药以益气补虚,还提示甘药有和缓之性。《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1]141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怒则气急,故用甘味之药以舒缓其拘急。白芍与甘草配伍,即说明甘味之药柔肝缓急。张仲景理解并发展了内经甘味理论,《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

5 甘之药

5.1 甘草 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平。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解毒。脾在体合肉,甘走肉。故甘草可长肌肉。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4]32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由此可见调和之意。《本草汇言》曰:“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健脾胃,顾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气不足,肺气虚衰,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5]16甘草,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名医别录》云:“甘草,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6]23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诸医家对于甘草的论述不外乎补中健脾,然而益气太过,则生胀满。有些医家每见胀满,就不敢再用甘草,亦是吾等常犯之错。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者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5.2 饴糖 味甘,微温。《长沙药解》曰:“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如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缓里急最止腹痛。”[7]24

5.3 大枣 味甘,温。《本经》曰:“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4]49《别录》曰:“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6]73《珍珠囊》曰:“甘,纯阳,温胃。”李杲曰:“温以补脾精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8]12

5.4 人参 味甘,微寒。《本经》曰:“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4]29

5.5 白术 味甘,苦,温。《本草汇言》曰:“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5]18

5.6 黄芪 味甘,微温。《本草汇言》曰:“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5]14《药品化义》曰:“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9]60《本草正义》曰:“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10]29

以上皆是甘味之药,其共同点在于补脾益气,健脾升清。充分体现了内经甘入脾、甘生脾的理论。

6 甘之方

6.1 桂枝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11]74成氏分析桂枝汤,利用辛甘发散之性祛风散邪。

6.2 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心典》曰:“是方,甘与辛合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立者,必以建中。”[12]51《伤寒明理论》曰:”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13]82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健脾者,必以甘为主。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甘为主味。意在温健中阳,安内攘外。

6.3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曰:“内伤不足之病,…唯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4]26李东垣认为甘温可助脾阳升发,适用于脾阳不足,元气下陷之症,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用甘温之品,临床上常用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也均以甘温为主。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1-544.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13.

[3]张仲景 .金匮要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

[4]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9-79

[5]倪朱谟 .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4-16.

[6]陶弘景 .名医别录[M].北京:中医中医药出版社,2013:23.

[7]黄元御 .长沙药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4.

[8]张元素 .珍珠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2.

[9]贾所学,李延昰 .药品化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0.

[10]张山雷 .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科技出版社,2006:29.

[11]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74.

[12]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1.

[13]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2-83.

[14]李杲 .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6.

猜你喜欢
甘味学苑内经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肃农业(2020年12期)2021-01-07 13:43:04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肃农业(2020年10期)2020-11-05 03:22:18
豪雅三维渐进学苑
与家有关的字
学苑诗风
散文诗世界(2016年5期)2016-06-18 10:03:10
勤劳小矿工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