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 翔
回到南京,一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太阳东升西落,王琰的日常工作照常进行,公司、工地之间依旧来回奔跑,但在2014 年天津暖通年会和MDV 颁奖典礼上,王琰成功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让更多的人熟悉着地源热泵。此次,《中央空调市场》经过精心准备,成功地采访到南京城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琰,听他给读者们讲述自己与暖通的“那些事儿”。
王琰出生于暖通世家,其父毕业于清华大学暖通专业,曾师从来华授业的苏联供暖通风专家马克西莫夫博士。可以说,王琰进入这一行业是顺其自然、子承父业。“我大学毕业时,暖通空调是冷门,南北方建筑基本上没有中央空调,只是北方有采暖需求。毕业后,我一直在冶金工厂做除尘、通风的相关设计。”看着高炉在自己的设计下没有了烟尘,王琰由衷地感到自豪。
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央空调兴起,冶金业也已不景气。王琰最先想到下海,“那时候广东空调发展形势最好,我就独自来到广东,因对空调了解甚少,我自己选择了一家大型空调施工企业跟进项目学习了1 年多。”如今回首那段岁月,王琰时常感慨,他清楚那是自己宝贵的经历,这些经历让王琰基本掌握了中央空调工艺安装流程,也便于以后的设计工作,“我不可能长期驻扎在施工单位,那不是我的初衷,看见别人设计方案里面的瑕疵我很着急。”
2003 年非典时期,带着父母的牵挂,王琰回到南京。那时正逢城镇建筑设计院改制,王琰成为改制后的第一批人员并致力于建筑节能及暖通工程设计。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王琰甚是用心,诠释着什么叫“十年磨一剑”。
王琰对待每个项目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其每个成长细节,“节能”、“效益最大化”是他优先考虑的两点。“2006 年接手银城广场项目,为了节能减排,我首先想到使用地源热泵系统,但那时候地源热泵项目本就不多,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和大家一样,王琰对地源热泵系统也没有底,可他还是决定大胆试一试。“是的,这无疑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这也是自我挑战。”王琰笑着说。
接手之后,王琰密切跟踪呵护,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需要进行大面积埋管,而都市里寸土寸金,建筑的占地面积都比较小,怎样埋管成为第一个难题。”王琰和他的团队实地考察分析:南京河西地区属于长江漫滩,建筑需要大面积桩基,这就具备了采用桩基埋管的条件,但这仍未达到地源热泵埋管面积要求,冰蓄冷技术正好派上用场,夜晚利用谷价电蓄冰,白天负荷不够,峰价电时冰又来补充。
缺乏实际案例参考是王琰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当时全国范围内桩基埋管加冰蓄冷的设计只有一个案例且正在施工,这在本就缺乏典型案例的地源热泵项目上意味着王琰几乎是零参考。为了激励自己,王琰申报了江苏省绿色节能示范项目,迫使自己更加严谨地对待。银城广场作为商业综合体,较高的楼层也给全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带来考验,王琰另辟蹊径,最大的程度上使得多数楼层享用到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而少数楼层则选择多联机产品作为补充,终于在2006 年底完成了项目施工图的设计,次年项目开始施工。
项目完成后,王琰紧盯机组运行情况,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密切关注实际运行情况。“银城广场综合体项目包涵了风冷热泵水机、多联机、地源热泵等多种空调形式,项目竣工后公司也选址银城广场办公,这也便利我拿到了空调运行的核心数据。运行初期我便发现了问题,原本精心设计的地源热泵其节能效果也仅仅好于风冷热泵水机。”就这样,王琰很快踏上了寻找问题的征途。
抛开机组本身确实不如多联机灵活的因素,王琰发现管理人员的操作缺乏专业性才是主要原因。“夏天多联机确实比地源热泵灵活,可以分开控制,但在冬季,多联机除霜需要大量耗能,从理论上讲,全年能耗总体应不及桩基埋管加冰蓄冷节能。了解后,我才知道操作人员缺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操作经验,十分依赖自控系统,从而忽略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操作特殊性。暖通人不懂自控,自控人不懂暖通,这是目前大多数设计单位的局限。”王琰与操作人员交起了朋友,并跟踪运行,渐渐地,在其指导下,操作人员也开始规范管理操作,实际运行数据检测到各项性能指标也慢慢到达原设计要求。
银城广场地源热泵项目王琰密切跟踪6 余载,从2010 年杭州全国暖通年会人们对桩埋管地源热泵加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的质疑到2012 年烟台年会王琰底气十足、力排众议再到2014 年成为天津年会的焦点并摘下MDV 最大奖节能创新设计奖,他“不经意”用了6 年时间。王琰来到城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已经十年有余,银城广场项目只是王琰忙碌的诸多项目中的一个缩影,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 & A
Q:《中央空调市场》
A:王琰
关于地源热泵
Q:我们都清楚地源热泵目前的市场行情不太好,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A:地源热泵成功的案例确实不多,地源热泵的关键点是平衡:夏天土壤放热的负荷要与冬天吸热负荷大体相等。放热多了可以用冷却塔平衡,而吸热多了则毫无办法,所以寒冷地区不适合地源热泵,这是它的地域局限性。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地源热泵项目没能达到节能要求,除设计的问题外,运行操作方面不可忽视。从2010 年开始,连续3 届全国暖通年会我都在探讨地源热泵的问题,天津年会上,我做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发言:地源热泵怎么用。我认为到了总结使用经验的时侯了,而大家却很少关注、思索这个问题,所以出现了很多类似“地源热泵不节能”等的声音。其实现在地源热泵项目的设计、施工都很规范,监理、验收、质检、测评系统也都完善,为什么不节能?主要就是用得不好,行业人士应该坐下来好好总结。
关于压力与创新
Q:近年来,我国的暖通空调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您认为这是否会给设计人员带来压力?
A:我不认为是压力。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60%以上,建筑节能一方面依靠设计师的巧妙设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厂家的优秀产品。以前多联机的IPLV 国家标准数值不到4,现在不少厂家的产品都惊人地达到了8,所以我觉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对我们而言不是压力,反而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新的技术和产品跟设计人员是辅助关系。好的产品能助我们在节能设计上有所突破,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当然我们要不断分析总结。
对于行业,设计人员需要用心对待。只要有建筑就会有项目,只要有工程,就需要暖通设计师,我们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设计,只有给甲方带来利益,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节能,设计师才能站稳脚跟,而行业只是在一旁自然地进行着优胜劣汰。
Q:不久前您获得了MDV 最大奖节能创新设计奖,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看待实用性和创新性?
A:所谓实用性和创新性都是为了符合客户和建筑节能需求,这就是实用性,因地制宜,用最节能的设备组合打造项目,这是创新性,都以业主需求为最终出发点。实用性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创新性不是新产品的累加,更不是新技术的堆积。
关于行业地位
Q:暖通人都说行业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您怎么看?
A:暖通在学科分类中的全称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从功能上说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社会地位确实较低下。目前国家比较关注建筑节能,暖通空调又是建筑能耗大户,所以我们暖通人任重道远,怎么样把建筑能耗降下来,是我们每个暖通人的社会责任。纵然暖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责任不相匹配,但我们依然尽全力将能源效益最大化。
多年来,我一直推崇自然、被动式的建筑节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风环境模拟,夏天利用建筑穿堂风,既通风又凉爽;冬天白天利用太阳能提升建筑温度,保温墙让建筑夜晚保持着舒适的温度,当然我说的建筑节能比较狭隘,现在节能新科技、新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但道理一样。经济发展越是迅速,我们的社会责任越是重大,我们以此为动力,搞好研究设计,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