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宏
(河北省康保县农牧局,河北康保076650)
坝上地区绵羊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卢玉宏
(河北省康保县农牧局,河北康保076650)
1.1 坝上地区气候特点
坝上地区地处高原,属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牧草资源,加上悠久的养殖传统,使得绵羊养殖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养殖数量在逐年增加。
1.2 主要几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由于绵羊存栏数量增加,饲养密度加大,各种寄生虫病成为危害健康养殖的最大杀手。绵羊寄生虫病种类繁多,现就其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几种来做探讨。
1.2.1 绵羊痒螨病
病原为痒螨,寄生部位在绵羊体表,全身都有发生。发育过程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都在绵羊体表完成。该病以皮肤奇痒,被毛脱落为主要症状,容易诊断。坝上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冬春季多发。各养殖场和养殖户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过或正在发生本病。该病发病率及感染程度与驱虫次数、驱虫药效和饲养密度等条件有直接关系。
1.2.2 绵羊肝片吸虫病
病原为肝片形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胆管内,绵羊是其终末宿主。发育过程为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孵出毛蚴进入水中;遇到中间宿主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在本地区中间宿主主要是土蜗螺;然后尾蚴自螺体逸出附着在植物上形成囊蚴。绵羊在该地区放牧容易吞食囊蚴而感染本病,幼虫从囊内出来后向肝胆管移行并发育为成虫,这一过程一般需要2~4个月。该病急性病例症状发生在胆管移行期,主要表现急性贫血,肝区压痛明显,严重者很快死亡。慢性病例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颌下和胸腹下带状水肿,放养羊尤以晚上归圈时最为明显。坝上地区盐碱淖较多的地方和在夏秋季一些低洼水塘附近区域发生率较高,并且常以小片状散发形式出现。如果上一年度秋季雨水较多一些,下一年度发病率也较往年高一些,主要集中在3~6月份多发,其他时间也有零星病例存在。近两年来在坝上地区多发。
1.2.3 绵羊脑包虫病
病原为脑多头蚴,寄生在绵羊脑和脊髓中的为中绦期幼虫,终末宿主为犬等肉食动物。发育过程为充满虫卵的孕节随终末宿主(主要为犬)的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绵羊吞食了被虫卵污染的饲草、饲料和饮水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液流动到达脑部和脊髓中,经过3个月左右发育成为脑多头蚴。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脑脊髓组织而被感染,多头蚴附着于小肠壁上最终发育为成虫多头绦虫。该病急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炎和脑膜炎,重度感染的羊可能死亡。大多数病例表现向患侧做转圈运动或异常运动姿势等神经症状,临床上容易诊断。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呈散发。驱虫频率和饲养习惯等因素决定该病发生几率,在本地区个别散养户习惯养犬的病例较多见,放养羊较圈养羊多见,主要出现在夏季。
1.2.4 绵羊肺线虫病
病原为网尾科的丝状网尾线虫以及原圆科缪勒属和原圆属的小型肺线虫,分别寄生在羊的气管、支气管内以及肺泡、毛细支气管内。发育过程基本相同,丝状网尾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小型肺线虫需要中间宿主。雌虫在支气管内产卵,羊咳嗽时卵随黏液进入口腔,然后被咽下进入消化道,虫卵在大肠中孵化为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周后第一期幼虫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幼虫被羊吞食后进入肠系膜淋巴结,随淋巴循环到达心脏,再随血液流动到达肺脏。幼虫穿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并移行至细支气管,约经过18天发育为成虫。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并且以晚上和清晨起来离圈时明显,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或支气管炎或异物性肺炎。在坝上地区近几年本病呈高发态势,并且常与细菌性肺炎继发或伴发存在。每年3~5月份病例最多,驱虫做的不完善的养殖户或养殖场更为突出。
1.2.5 羊食道口线虫病
病原为食道口线虫,又称哥伦比亚结节虫,主要寄生在羊的结肠。发育过程为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被羊吞食后钻入肠壁,导致肠壁形成结节,一部分虫体蜕皮两次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在几年前本地区常见本病,秋季8~10月份成年羊屠宰后结肠上有很多明显的结节,因病变部位形成的结节形状像豌豆状,被称作为“豆肠”,也就失去了制作肠衣的价值。因此,该病一直被很多养殖户误认为是痘病。
1.2.6 其他寄生虫病
其他如羊狂蝇蛆病、绵羊绦虫病、羔羊球虫病等在坝上地区的发病和危害程度不是很大,在这里不再就其病原及生活史、主要临床症状和发病规律等进行详述。本文后面的综合防治方案中将对这几种病的防治方法进行论述。
1.3 坝上地区绵羊饲养方式
近几年,随着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政策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养殖方式正在逐步转变。一部分养殖户由散养发展为圈养或小型规模化养殖,相对来说寄生虫病的防治得到重视。但由于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饲草来源等方面的约束,有80%的养殖户还在实行传统的散养,绵羊寄生虫病得不到有效的重视,用药误区比比皆是。由绵羊寄生虫病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其他疾病。
本文首先针对各种寄生虫病不同的病原、发育过程和生活史、宿主传播途径和独特的发病规律,分别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防治办法以及防治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的事项。然后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养殖习惯和市场上现有各种驱虫药的治疗效果做出综合的防治措施。
2.1 几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分述
现就前文所述的各种寄生虫病不同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专项防治方法,以便于对应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相应的解决。
2.1.1 绵羊痒螨病
针对该病在本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的特点,必须制定严格的驱虫计划,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还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在每年剪毛后7~10天内用250 PPM(百万分之一)浓度的二嗪农(二嗪磷)溶液药浴,一周后重复一次。对新引进的羊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后方可入群。
2.1.2 绵羊肝片吸虫病
坝上地区干旱少雨,立秋后阴雨天较多。尽量避免在雨后到低洼潮湿草地或者盐碱淖边地带去放牧,饮水尽量饮自来水或者流动的河水,可减少感染囊蚴的机会。使用驱虫药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治疗本病除用驱除肝片吸虫的药物外,还应对症治疗,使用一些抗感染和抗贫血的药物。
2.1.3 绵羊脑包虫病
控制该病主要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不让犬吃到含有脑多头蚴的羊脑和脊髓,训练犬不要到堆放草料的场所及周围排便,同时要对犬定期驱虫。对于该病寄生在脑表层的病例施行手术摘除后,一定要注意术后护理,防止脑部伤口继发感染。寄生部位较深的病例服用药物吡喹酮治疗的,同时要配合降脑压药物,防止脑压长时间过高因缺氧昏迷而死亡。
2.1.4 绵羊肺线虫病
防止该病发生的关键在于增强对羊寄生虫病危害的认识,科学合理的使用驱虫药物。对有疑似症状病例的羊群,一定要结合前文提到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鉴别,减少误诊误断,把握治疗时机。对肺部有继发感染的还要进行抗感染和其他对症治疗。另外要及时清扫圈舍和活动场粪便,实行堆积发酵处理。
2.1.5 绵羊食道口线虫病
该病在防治当中除了按计划使用驱虫药物外,同样需要加强饲养管理,粪便集中发酵处理,易感染季节放牧时远离低洼地带,不吃露水草。
2.1.6 其他寄生虫病
羊狂蝇蛆病的防治应以消灭其第一期幼虫为主。坝上地区在7月中旬至8月初成虫飞翔活跃时期,用伊维菌素溶液或乳剂直接喷涂在绵羊鼻孔处,每周一次,可有效防止雌蝇产下幼虫。绵羊绦虫病的防治除采用常规防治办法外,应尽量避免到低洼湿地和雨后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羔羊球虫病在本地区发病较少见,改善饲养条件,保证圈舍和运动场干燥可减少发病率,治疗上以使用口服药物为主。
2.2 几种危害严重的绵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本着防重于治、因地制宜、简单有效的原则,根据几种寄生虫不同特点,结合本地实际,现制定出一套简便实用的驱虫方案。该方案执行同时可配合上节的针对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病的专项的防治办法,强化防治效果。
2.2.1 驱虫时机的选择
掌握恰当的驱虫时机是防寄生虫病的关键。各地气候不同,寄生虫发育时间不同,驱虫时机也不同。现就坝上地区最佳驱虫时机做一分析。
每年的第一次普遍驱虫时间应该放在3月中旬至4月初,即清明节前。坝上地区这一时间地面刚刚解冻,冰雪开始融化,万物复苏。经历了漫长寒冷的冬季之后,绵羊痒螨的虫卵开始孵化,幼虫发育活跃,这时驱虫可防止春季发病高潮的出现。本地区的养殖户都有春季清圈的习惯,即把一个冬季圈内积聚的羊粪清理出圈,同时也把许多的虫卵暴露出来,增加了羊可能感染虫卵的机会。还有冬季饲喂集中堆放的饲草有感染多头绦虫虫卵的很大可能。在这一时期驱虫无疑是最佳选择,但也一定要与春季防疫间隔一周左右。
第二次普遍驱虫应该选在6月底至7月中旬,即夏至过后。这一时期天气最热,降雨最多,也是许多虫卵和幼虫发育蜕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放牧的羊群饮水一般选择在野外水塘边,还有很多养殖户喜欢清晨或晚上出来放牧,都加大了感染的机会。这一阶段刚好在剪完毛不久,整体进行一次药浴对防治痒螨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肝片吸虫的虫卵也在这一时期孵出毛蚴,寻找中间宿主蜕变为囊蚴,正是感染的高峰期。其他如羊狂蝇正处在排卵活跃期;因温湿度适宜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的虫卵以及绦虫虫卵在外界都能得到高成活率和高感染率;羔羊球虫病也易发生。所以在这一时期不论是圈养还是放养的羊只都应该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驱虫。
第三次普遍驱虫应该赶在9月底至10月初,及寒露前后。在坝上地区这一时期是天气由暖变冷的分界线,随后将进入寒冷漫长的冬季。因为气温降低,各种外界环境中的和动物体表的寄生虫、虫卵和幼虫等形态的代谢过程趋于缓慢或相对静止,对药物的吸收也将减少。被绵羊吞食的虫卵、幼虫和囊蚴等开始在体内发育、移行并逐渐侵害到其寄生的组织器官。所以在这一时节必须抓紧机会,进行一次广谱长效而且高效的驱虫。
在三次全面驱虫以外的时间段内,可每隔一个月在补料同时添加驱虫药物,以巩固疗效。有条件的养殖户和养殖场按照驱虫程序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驱虫类药物,既方便省时又起到很好的驱虫效果。羔羊在育肥前和种羊在配种前都应该进行一次彻底驱虫。
2.2.2 驱虫药物的选择
当前市场上的常用驱虫药物以抗蠕虫药为主,按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伊维菌素类,包括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和多拉菌素,有针剂、片剂、粉剂、乳剂和溶液等剂型。
阿苯达唑类,包括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和左旋咪唑,剂型以片剂和粉剂为主。
碘硝酚类,主要有碘硝酚,剂型目前只有水针剂,药效持续较长。
其他特异性驱虫药,驱吸虫药有氯氰碘柳胺钠针剂和三氯苯达唑片剂,驱绦虫药有吡喹酮,以及外用驱虫药二嗪农等。
另外现在还有一些复方制剂如伊维菌素阿苯达唑预混剂、阿苯达唑硝氯酚片等,可增强驱虫效果,减少投药次数。
2.2.3 驱虫方案的制定
根据各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的生活史,在最佳的驱虫时机,选用最用效的药物和方法,制定出最为合理的驱虫方案。
第一次普遍驱虫时间选择碘硝酚皮下注射;或者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拌料或乳剂灌服;如果使用伊维菌素必须间隔一周重复一次,最好不要单独使用。
第二次普遍驱虫时间选用复方制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或阿苯达唑硝氯酚片口服;也可用伊维菌素间隔一周连用两次;药浴选用二嗪农溶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一定要准确计算配制药液的浓度。
第三次普遍驱虫时间首选碘硝酚针剂皮下注射,利用碘硝酚注射液在体内持续作用时间较长,吸收和排泄都比较缓慢以及广谱的特点,入冬前进行一次长效高效驱虫。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有价格低、剂型多的优点,也可作为很好的选择。
以上三个时间段普遍性的驱虫是必不可少的,在坝上地区不论养殖规模大小,采用散养还是放养方式,都应该按程序完成。在其他时间段内,有条件的养殖场或养殖户可每月进行一次驱虫,并且采取交叉用药的方法进行,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剂型轮换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