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振雄
(福建省建瓯市城郊林业站 353100)
泡桐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目泡桐科植物,是喜光的速生树种,树冠扩展,叶大枝疏,野生状态下多为散生。该树种生长速度快,繁殖快,材质好,用途广,10年即可成材,是上等的家具用材。泡桐树高可达27 m,胸径可达2 m。叶心状长卵形,全缘。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冠白色,花萼浅裂。蒴果椭圆形,蒴果成熟期9~10月。闽北山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很适合泡桐的生长与栽培。现将泡桐生长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泡桐对气候适应范围广,气温在38℃以上生长受阻,绝对最低温度在-20℃时易受冻害。泡桐怕水淹,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种植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为宜,pH值6.0~7.5为好,土壤偏碱性泡桐生长受抑制。泡桐根系含水量高,新陈代谢旺盛。栽培林地不能积水,否则会造成泡桐树死亡或严重根腐。
宜选择土层深厚透气、湿润肥沃、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造林地。
在零星地块可采用穴状整地,穴深70 cm,长、宽20~100 cm,每667 m2施基肥300 kg。农桐间作的农耕地经过施肥和全面整地后,可按原穴状整地规格挖穴造林。山地造林采用带状整地,深挖坑,刨石换土,要求松土层在70 cm以上,以保证泡桐的正常生长。
在适地适树前提下,根据泡桐生物学特性,在不同地块采用不同造林密度。①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3~5 m;双行栽植,株行距可采用3 m×3 m或3 m×5 m的三角形排列。②在村旁、宅旁可因地制宜进行带状或块状栽植,株行距4 m×4 m。③农桐间作,应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条件设置造林密度,以不影响农作物生长为原则。可采用缩小株距、加宽行距的方法,如株距4~5 m,行距30 m或40 m或50 m,均可达到良好的生长效果。
在秋季落叶后到第2年春天发芽前均可造林,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栽植较好。栽植苗木规格为1年生苗,苗高4 m以上,地径5 cm以上。栽植时,泡桐不能栽太深,以埋至高根颈以上10~15 cm为好。树苗垂直放在穴中央,填表土埋根,使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触。为了保证苗木成活率,要注意保护根系不受损伤,不宜用木棍捣砸,以免影响苗木成活。
泡桐主要病虫害有扫帚病、炭疽病、大青叶蝉、泡桐灰天蛾等。
扫帚病病原为类菌质体,对苗木和幼树的生长影响很大。病苗木会显现丛生状,茎叶细小黄化,当年冬季地上部枯死。幼树发病后,多在主干或主枝上部丛生小枝小叶,形如扫帚或鸟窝。防治方法:选择好的繁育材料,为了避免苗木患病,应严格选择繁殖材料,若发现病枝及时除去。带病根插穗可用50℃左右的温水浸泡10 min。对于病株可用石硫合剂喷洒在病株根部,也可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打病株以抑制病害发展。
炭疽病是泡桐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泡桐苗木的叶片、叶柄、嫩茎,5~7月容易发生。在潮湿天气情况下病部产生黑色小病斑,病斑上形成粉红色分生孢子堆,病斑不断扩大并汇合成片,使茎叶枯死。炭疽病常造成苗木大量死亡,成年树也时有发生,引起早期落叶。防治方法:培育的苗木密度要适当,在生长后期要及时间苗,以后要施肥、叶耕、排水,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处理,以消除土壤病菌,每667 m2可用硫酸亚铁5.0~7.5 kg均匀撒在地表,然后翻入土中。出苗后每隔10 d左右喷1次50%退菌特800~1000倍液,以防止病菌发生和病原蔓延。
大青叶蝉成虫体长7.5~10.0 mm,深绿色,头顶有2个黑点。为害泡桐幼树,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幼树和苗干皮下越冬,被害处呈泡状,若虫孵化后,枝干出现病斑,严重影响树木生长。防治方法:成虫发生期间可用氧乐果800倍液防治,秋末用石灰水加树胶粉刷树干,防止产卵,保护树体来年不受为害。
泡桐灰天蛾成虫体灰白色,每年发生1~3代,以蛹在土中过冬。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表皮,使受害叶片出现缺刻、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防治方法: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敲打灭除;可用50%乙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杀幼虫;保护其天敌二点螳螂,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