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菜根
社群的战争
文|陈菜根
对于大部分商人来讲,不必太过关切社群间的你争我斗和孰是孰非,最务实的做法就是把社群的渠道价值发挥到极致,不论是沟通渠道、传播渠道还是销售渠道,都秉承“拿价值换价格”的用户运营理念,默默做个老黄牛式的服务生,即可!
不出意外,最近有关社群的话题又多起来了,关于社群的各种活动层出不穷,甚至腾讯本部都按耐不住骚动的心,开始从数据层面对“群”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还煞有介事地召开了一场千人规模的群盛会,这样的节奏固然让人觉得欣喜,但社群和其他互联网概念的宿命几乎一样,无法挣脱“会议魔咒”的审判:当一个行业频繁开会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了。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唱衰社群。微商的洗牌通过断崖式下滑来呈现,社群的洗牌则通过战争来完成升级,这几乎就是规律,剩下的文字就是跟大伙儿一起感受这场看不见的硝烟,以及炮火背后的动心故事,请且看。
诚如我们所知,社群≠微信群,微信群就是社群的一个平台而已,但如果呈现到竞争层面上的话,微信群几乎就是社群战争的一张晴雨表,一方面是因为社群概念的扫荡和微信群的裂变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社群的存活动向可以通过微信群的运营指标直接展现。
不知各位有没有觉察,在经过第一轮的群扩张之后,当下“拉群营私”的客官越来越多,不少玩家出门都不提自己是哪个单位的了,直接来一句:我是某某社群创始人(其实就是个群主)。这背后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社群的构建成本在急剧降低,甚至于让众生产生一种“人人都是社群领袖”的错觉;二是社群的大量涌现让社群的边界之争成为常态,而社群间的竞争态势隐藏之深,让很多所谓社群领袖毫无察觉。
最近观察到两个很细腻的迹象:一是某些向心力极强的大群落开始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收割小群落,具体表现为群成员被打包吸纳;二是社群间的征战杀伐开始变得愈发密集,具体表现为社群领袖间的口舌之争频现。第一种迹象反映了社群的高级竞争态势——降维打法;第二种迹象反映不了啥,不过是同纬度间的撕逼大战罢了。
社群正在形成一种能量黑洞,大黑洞在疯狂吞噬小黑洞,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全行业的社群都处于一种疲态中,而对于高能的社群来说,当下正是秋收好时节。万般烟花,终归一处,社群间的战争从来都不是兵戎相见、怒目相向,而是能量吞噬、力量威吓,而这一过程的进行,都会在悄然间完成,像极了历史上的“和平演变”之手法。至于低层级的唇枪舌剑,都不过是利益纠纷所导致的边界碰撞而已,这样的社群还需要通过竞争来刷存在感么?它们的命运显然很惨了:集体沉沦为社交碎片,随着互联网飓风的消散而零落成泥。
社群的战争不会在线下明目张胆地呈现,它一定是披着输送价值的外衣进行公开吸引,即使是两个社群的对等博弈,也不会在线下表现为拳脚相加、据理力争,因为在现行社会里,中国式社群的局限性太明显了,任何形式的竞争都只是国家法规内的插科打诨罢了,这才是我们玩社群的基本面,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
毫不客气地讲,遍览当下万千社群,几乎所有组织的稳定性都不堪一击,如果我们还抱残守缺地把自己的名声嫁接在社群之上的话,认知上可能稍显稚嫩。对此,有些人会质疑说:你有些危言耸听了吧!我一直都认为,社群的真正战争不是外敌入侵,而是内乱,更进一步说是自乱。社群要想落落大方而成,它需要超强吸附力,因为社群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不是规章教条,而是价值吸引和行为塑造,另外还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发酵。而当下的社群众生相却是:内核与形式千篇一律,成员和领袖高度重叠。价值上的不明晰,群领袖的德行浅薄,群成员的忙乱不堪,平台上的高度依附,你觉得这样的社群会长治久安吗?且莫说诸侯争霸了,就是大家同舟共济都未必能到达彼岸,这又是当下所谓社群的终极宿命。
我一直都主张,社群具备三层价值链:渠道价值、平台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大部分商人来讲,不必太过关切社群间的你争我斗和孰是孰非,最务实的做法就是把渠道价值发挥到极致,不论是沟通渠道、传播渠道还是销售渠道,都秉承“拿价值换价格”的用户运营理念,默默做个老黄牛式的服务生,即可!
关于多中心,不得不再提及两句,多中心需要有个前提:具备一个屌爆的总中心。如果这个总中心没有修炼得足够强大,多中心就会成为社群的祸害,所谓“群龙无首”。总中心会像图腾一样被反复念叨并根植入心,为何?多中心的本质是分化,中心化的本质是凝结。在社群需要规模扩张时,多中心就会发挥效力,而社群的中心则像旗帜一样,聚结人心、稳定局面。所以,处理好社群的中心化和多中心化问题,是攘外安内的法宝。
当下社群无战争,与诸子百家时期的百舸争流,和民国时期的思潮激荡,我觉得我们这代人的此番呻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思想太轻飘了,尚且经不起基本逻辑的推敲,何况千年历史洪流的涤荡?
编辑:嘉文3803735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