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红华
【摘 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人的基本素养。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感;学生;素养
也许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价值的。《标准》将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将学生数感的发展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理解概念,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要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的数,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可以表示许多现象。如说一说:①班级人数、课本页数、一篇课文字数、一种食品的价格以及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家里一个月的收支情况。②自己的身高体重,从家到学校有远,黑板的长、宽,教室的面积,洒水桶的容积。③家里门牌号,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本地的邮政编码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事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对这些数或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
二、重视估算,发展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法。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结果,学生逐步养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初步判定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对问题“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1圈要114分,转21圈要多少分?”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他们有的把114看成110,把21看成20,估计要2200分,但因为把两个乘数都估小了,乘积一定比估计结果2200分大;有的把114看成120,21看成20,估计2400分,因为一个乘数估大,一个乘数估小,乘积应在2400左右;然后计算114×21=2394(分),在学生估计的范围内,说明学生的估计是合理的。
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重视估算还要教给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并能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判断。
三、活动体验,形成数感
小学生好奇好动,对游戏活动如操作、实验、猜测、比赛等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形成数感。1.拿一拿。在“认识分数”教学中,开展“拿一拿”活动。黑板贴出10个苹果图,学生按要求拿苹果:①拿掉它的1/10,学生拿掉1个;②拿掉余下的1/3,学生拿掉3个;③再拿掉余下的1/3,学生拿掉2个;④提问,同样是拿掉苹果的1/3,为什么两次拿掉苹果的个数不同?。学生在操作和解释的过程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建立分数的概念,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2.猜一猜。在认识百以内的数教学中开展猜一猜活动。教师用力抓一把棋子,让学生猜一猜个数,之后给出棋子个数。找一个学生用力抓一把,大家猜一猜他能抓几个,为什么大家猜测的结果都比老师抓的个数少呢?如果把棋子改为乒乓球或黄豆会怎么样?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与验证,学生体会到抓到物体的个数会随着物体大小、手的大小而变化。这样的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3.赛一赛。
四、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数感的真正建立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对应联系。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些问题与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有余数除法应用”中的租船问题:①21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合理?②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结合实际体会算式21÷4=5……1中商5余1表示的意义,即租5条船还剩下1人不能划船,因此要21人都划船就必须租6条船。安排座位时可以5条船上各坐4人,1条船上坐1人,也可以3条船上各坐3人,3条船上各坐4人。而在第②个问题中10÷3=3(时)……1(元),因为余下的1元不够划1时,所以10元就最多可以划3时。两个问题对于余数1的不同处理方式,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如何利用计算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读懂理解现实问题,能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计算的结果放在现实的背景下,数形结合,作出判断。
数感是对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它不是靠学习一章或一个单元就可以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比较、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学意识,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必将大有提升。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9-11
[2]徐文彬,喻平.“数感”及其形成与发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8-11
[3]汤服成,郭海燕.“数感”与“数感”的习得——学习《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3):1-4
(作者单位:泰兴市大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