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有中国特色的“中产”

2015-04-17 19:03石述思
中国服饰 2014年8期
关键词:国货升级转型

石述思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社会引发地震。抛开文化软实力匮乏的深层忧思,片中明星使用的韩国本土化妆品和服装引发了中国年轻人的抢购热潮。甚至不乏有韩流追随者打着飞的,去首尔扫货。

对于正在经历经济转型之痛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宛如一个尖锐的提醒:韩国只有9万多平方公里,在制造业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但却靠工业设计和文化产业塑造了强大的本土品牌。

那么,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制造,去哪了?

这也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人不是不花钱,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正在形成全球商家青睐的新型消费人群,只是很遗憾,他们在集体厌弃国货,成为别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依托。

这就是正在蓬勃成长的有中国特色的“中产”。早在2012年,美国CNN曾饱含激情地宣布:在过去的15年到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从微乎其微增长到如今的3亿人,今后20年还将增长到7亿或8亿人。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也曾发布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据其提出的标准来估算,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为8.17亿。

在全社会一片吐槽声中,这些数据很快沦为空中楼阁。在一个制度深刻转型的国家,随着权利意识、公民社会的博兴,中产往往被描绘为夹心层,其人权缺位、言论逼仄以及职场压力是关键词,而残缺的国家福利制度更加剧这个庞大群众的焦虑和无奈色彩。

但这不妨碍他们在日渐自由开放的全球消费市场变成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这个人群普遍受过良好教育,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消费能力旺盛,但正在与国货渐行渐远。跨国媒体屡屡向他们投出关注目光令人三思。

抛开限量版劳力士带上手腕、轩尼诗如开水般消耗、Lv手袋总是吊在手上等超前消费带来的中国跻身世界增速最快奢侈品王国的另类荣耀,从服装等大众耐用消费品来看,中国新兴中产是国外outlet的常客,甚至助推ZARA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大众服装品牌,而耐克、阿迪达斯的兴旺也与李宁等国产品牌的危机形成鲜明对比。对于都市女性来说,到机场免税店甚至巴黎、香港抢购国际品牌的化妆品已成风尚,更不论她们几乎人手一个苹果、三星手机。

中国目前跃居世界第一大境外旅游国,在国内旅游业仍深陷门票经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的背景下,他们扮演着出境游的核心力量,2013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超过了1000亿美元。

即使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政策调整,也阻挡不住新兴消费群体加入新的购车大军,并扮演着都市置换车辆的主力。2013年,中国汽车消费逆风飞扬,但位列前十的有九个是国外及合资品牌,在置换市场,更是洋品牌的天下。

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消费市场是中国制造的传统领地,但在工业化浪潮下,伴随着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不仅中国制造“领土”渐失,甚至随着比较优势转移到周边国家,深陷进退维谷窘境。

显然,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年代,民族品牌仅仅靠爱国是无法赢得最终胜利的。

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消费升级浪潮,而中国的国货却没有准备到位,以至于在向着利润链上游攀升痛失绝佳机遇。

当然,这些年由于体制改革滞后,使得本身面临转型之痛的民企雪上加霜,导致急功近利的发展和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许多民企无力完成针对消费升级的战略储备,由此演化成全面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赢得中国经济中的“中产”是未来民企振兴、扩大内需的根本,毕竟他们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源泉。

而这又依赖于三中全会确定的简政放权、回归市场认真落实到位,法治市场真正建立健全,以及各行各业的国内企业家们不懈努力、勇担重任。

猜你喜欢
国货升级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国货新生
消费者心目中的“国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国货之光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字词升级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