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晨光
(身份证号:130106197910062716)
木荷在园林设计及工程中的应用
康晨光
(身份证号:130106197910062716)
木荷一年四季常绿,树冠高大,树干挺直,枝叶茂盛,花香怡人,深受人们喜爱。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可用于孤植、列植、丛植、群植木等多种形式,是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优良树种。
木荷;园林设计;园林绿化
木荷(Schimasuperba)又名荷树、荷木,山茶科木荷属常绿乔木。木荷为亚热带树种,产于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省。作为园林绿化新秀树种之一,木荷在园林设计及其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成为江南绿化的优秀常绿树种。
木荷是一种较好的耐火、抗火、难燃树种,因此被世界各国用来做森林防火隔离带,被称为“森林卫士”。木荷寓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迎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体现了城市营造社区和谐环境,成就人们和谐居住的愿望。由于木荷观赏特性好,寓意和谐,近几年在长江以南的各大城市越来越受园林设计师的青睐。
1.1孤植
孤植是利用树冠、树型特别优美的乔木树种,单独种植形成一个空间或图面的主要景物的配置形式。孤植树种要求树形优美,姿态奇异或者花、叶颜色独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木荷春天新叶红色,夏天花如荷花,入秋老叶变红,冬天保留绿色;其季相分明之特点尤适合作为孤植树。
1.2列植
列植系指乔、灌木按一定的直线或缓弯线成排成行的栽植,行列栽植形成的景观比较单纯,但较整齐。木荷树冠比较整齐、枝叶繁密、遮荫效果好,在广场、道路、居住区等绿化中广泛应用。
1.3丛植
丛植是指二株至十余株同种或异种树木组合而成的种植类型。配植树丛的地面可以是自然植被或是草坪、草花地,也可配置山石。丛植可以形成极为自然的植物景观,它是利用植物进行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丛植往往能够显现出各个植物体的个体美,丛植中各个单株可以拆散开单独观赏,其树姿、色彩、花、果等观赏价值很高。一般丛植最多可由15株大小不等几种乔木和灌木。若以木荷为上层树种,下配常绿小乔木,并间以槭类,植于草坪、路口等处,效果尤佳。
1.4群值
群植又可以叫做树群,从数量上看它比丛植要多,丛植一般在15棵以内,群植可以达到20~30株。群植不必一一挑选各树木的单株,而是力图使他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整体,表现出群体的美。树群由于树木株数较多,整体的组织结构较密实,各植物体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小气候小环境。群值要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整个树群四季都有变化。例如,采用以大乔木为木荷,亚乔木为白玉兰、紫玉兰或红枫,大灌木为山茶、含笑,小灌木为火棘、麻叶绣球所配植的树群。木荷为常绿阔叶乔木,作为背景,但木荷喜光,应植于南面或西南面。
2.1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道路绿化目的是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交通环境,降低司机驾驶疲劳感,规划交通的标志。在进行道路绿化树种规划时,通常要考虑植物生长、养护管理、实用功能、道路景观等方面[3]。木荷有良好的生物学及观赏特性,符合道路绿化的树种选择标准;特别是木荷能防污、吸毒、降温、减噪等等作用,能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交通环境。木荷叶色葱绿逗人,遮光挡阳严密,能净化灰尘尾气,常用作城市交通道路绿化。在道路绿化中一般以列植形式种植。
2.2居住区绿化
居住区环境景观同居民的居住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购房者将居住区的环境作为购买房子的指标之一。居住区绿地植物的配置直接影响到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在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时必须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发挥不同品种在生态、景观和使用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用。木荷具有防污、防火和吸毒等生态效用,具有四季季相景观效用,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和无污染物等使用效用,适合用于居住区丛植或群植种植形式。
2.3公园绿化
公园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城市、陶冶情操、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公园绿地这一环境以及带来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存在。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避免使用有异味、有毒、多刺、易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植物。树种应显示季相变化,保证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3]。木荷树干端直,四季景观优美,无异味、无毒、无刺,适合种植于公园,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皆宜。
木荷一年四季季相分明,春天新叶红色、生机焕然;夏天花如荷花,花香怡人;入秋老叶变红,分外艳丽;冬天保留绿色,绿意葱葱。木荷良好的生态、景观绿化效果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2007年以后,木荷在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等地的公园、居住小区绿化中应用较为常见,成了江南园林绿化中的优秀常绿树种之一。
[1]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2]谢东勇.浅议木荷在园林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17).
[3]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TU986.2
A
1673-0038(2015)31-0217-01
20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