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勇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福州 350013)
高铁建设浪潮中施工企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夏建勇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福州350013)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国自主技术品牌的高铁技术体系。最近一段时期政府向海外大力推销高铁技术,国内外涌现了一股高铁热,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意向书或表达过兴趣。走出国门已成为许多拥有铁路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的迫切愿望,希望能从高铁建设浪潮中分一杯羹,这既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也是一大挑战。
绝大部分拥有铁路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要走出国门,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翻译人才缺乏,这与中国国情有很大关系。因为以往中国都侧重于发展对外商务、旅游、工业等,建筑行业起步晚,发展慢,在此氛围下绝大部分翻译人才都涌向了这些相关行业中,而进入建筑行业的就很少,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施工企业走出国门的战略目标。另外一方面,由于高铁技术标准和体系是中国自主品牌,而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把高铁技术标准规范翻译成册,据报道还需一段时间,而这就导致没有统一口径的翻译标准,不同企业在海外扩展业务时,采用不同的翻译版本,造成同一规范,不同翻译口径,引起不必要的理解上的混乱。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洽谈海外业务,尤其是投标阶段,投标书的编写一般采取两种方式:①临时抽调人手,突击翻译;②外包型,请翻译公司帮忙完成。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很大的缺陷。第一种方式,临时抽调人手,每个人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平时没有交流,造成一本投标书,文章没有通顺感,给人七拼八凑的感觉太明显,印象分大打折扣,而且由于缺乏平时交流积累,同一中文名词,不同的人翻译出不同的单词,翻译口径不对,造成同一本标书内,同一中文名词,不同单词对应,让人理解上产生很大误会。笔者曾参与向莆铁路公司竞标巴基斯坦铁路项目的编标,由于参与翻译的人员都是各地方临时抽调人员,编标时间短,没有磨合期,因此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翻译口径不一样,另外就是翻译水平也不同,这样一本标书质量上就大打折扣。第二种方式是外包给翻译公司翻译,这种方式好处在于翻译口径会一致,但是由于标书编写工作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工作衔接非常重要,外包最容易产生这方面的问题导致信息沟通不及时出现错误;另外翻译公司聘请的翻译人员并一定真正懂得工程行业,可能是门外汉,这样出现专有技术或名词翻译错误就在所难免,南车侏机海外营销团队2012年竞标北欧一个项目,由于把雨刮器翻译成了抹布等非技术上的原因被对方技术专家否定,痛失该项目,而会把雨刮器翻译成抹布,这完全是外行翻译人员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译,而不懂得其真实含义造成的。
目前施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培养自身的翻译人才,这一大方向本人觉得是对的,但是在如何培养上,很多施工企业采取让技术人员学习外语,投标阶段抽调这些人来编写投标书,笔者觉得这一方式有待商榷。技术人员要适应海外环境,学习外语这很重要,但是如果投标书的编写也让技术人员来完成,这种模式从笔者经历和了解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首先,语言能力本身是很讲究天赋,正如有的人数学学得好,语言类就一般般,全方位都出色的人才是有,但是很稀少。技术人员一般都是理工科出身,绝大部分人对语言类就会有天然的畏惧感,自信心不足,学习任何一样东西,自信心很重要。另外学习语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突击可以提高的,而技术人员在学校毕业后,面临本专业技术的实践和提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对于再去学习语言自然会产生排斥感。笔者参加过我们公司组织的英语培训,学期一个多月,在跟技术人员学习交流中,发现这一现象相当普遍,因此他们学习的热情基本不高,效果自然很不明显。而如果让英语专业人才去学习建筑专业知识,他们就有一定的兴趣,而且他们不必学得很精通,只需要了解,从个人精力上讲应该可以应付。再者,标书的翻译,其实就是一本著作的翻译,要讲究质量,而不是完成就行,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其出错或者质量不高的概率就相当大。在向莆铁路公司投标过程中,施工组织部分的翻译工作很多是请在海外干工程的技术人员编写的,他们跟人沟通上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在翻译组织文字方面缺陷就出来了。因为在现场跟人沟通,即使你翻译不是很准确,但是你可以借用实物和手部动作去比画,别人会理解,但是字面翻译,就没办法去比画沟通,这就要求翻译精准,别人看了才能明白。此次标书编写出来拿给巴基斯坦专家评审时,专家尤其对施工组织部分很不理解,就要求中方一句一句现场解释标书里的意思,耗时将近1个月,由于该项目是中方投资,所以巴方有此耐心从头听解释,如果是巴方自己投资,我想应该很难有此耐心从头听解释。
笔者英语专业毕业,从事工程业翻译十几年,对此深有感触和体会,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4.1分岗位培训
投标书和商务谈判岗位尽量吸收英语专业人才,海外施工现场则采取技术人员培训完后上岗。如果从长远发展考虑,有实力的施工企业可以跟学校外语专业签定定向委培协议,让有意向在工程行业发展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系统学习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毕业参加工作后,到现场实习工作几年,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方式。其他施工企业则可以招收英语专业人才,由单位出面组织他们自学建筑专业知识,最好是组织他们考取建筑专业大专及以上文凭,让他们形成系统的建筑理论知识,给予他们更多机会接触工地,了解实际。海外施工现场人员最好还是采用技术人员为主,毕竟现场技术要过硬,对他们来说,只要做到能沟通就行。
4.2分专业培训
正如技术人员一样,桥梁有桥梁专家,隧道有隧道专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全才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因此翻译人员也一样,他只可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才能做好翻译,不可能所有行业都懂,毕竟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接受程度,不可能无限扩张。基于此我建议按公司资质分专业重点培训翻译人才。让英语专业人才系统的分专业学习,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根据各人特点,分专业培训,各有侧重点,培养专才,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4.3建立良好的可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要有可持续性。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长久的坚持。施工企业组织人员培训时,要考虑持续性,不能今年这批人去学,明年换一批人,采取全面撒网方式,反而效果不佳。应该组织有意向海外施工的人员定期学习,最好不要间断,否则前功尽弃。正如本人问过很多跟我同一期参加英语培训的技术人员,他们基本上就是那一个多月接触了英语,后面没有再参加过培训了,因此都基本忘光了,由此可见鉴于语言的特殊性,没有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对公司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4.4做好人才的衔接工作,尤其是编标人员的翻译人才衔接
现在国内施工企业体制很容易造成一个经过长期培养的有很好语言和技术功底的人员随着职务的变迁,往往不再从事具体工作,其他岗位影响可能不明显,但是在海外项目的投标环节影响就很明显,因为翻译人才的可替代性低,这就对企业翻译人才的衔接工作要求更高。企业应根据不同工作特点采取灵活的对策。
4.5采取灵活的薪资考核机制
目前翻译人才是许多施工企业刚刚面临的问题,因此许多机制都还没有完全跟上,甚至严重脱离市场行情,这也是目前施工企业很难招收到合适的翻译人才的最大障碍。由于外语类型的人才市场流通性强,施工企业要招收和留住这些人才难度就相对较高,因此施工企业应该采取符合市场行情的薪资考核机制。
在高铁走出国门的浪潮中,谁能把握住这一机遇,谁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而此时,翻译人才显得尤其重要,不管企业水平有多高,语言文字沟通不畅,一切都是徒劳。因此拥有铁路施工资质的企业在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机遇时,谁在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更胜一筹,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有先机。
F272.92
A
1673-0038(2015)09-0117-02
2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