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土地:基于场地类型的风景园林案例研究

2015-04-16 18:03李正
风景园林 2015年4期
关键词:区分山地风景园林

李正

回归土地:基于场地类型的风景园林案例研究

李正

对于风景园林未来的探讨不能脱离其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公园,风景园林师主要是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来探索人居环境的最佳模式,其所生产的知识多以二维形式存在于项目文本中或以三维形式体现于建成项目中。正因如此,对于古今中外设计项目的整理一直是现代风景园林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案例研究被期望为专业实践提供合法性、灵感来源和技术支撑,也为学科理论建设提供原始素材①。对众多案例的研究必然要求分类整理,而不同人对区分因素的选择不尽相同。例如,诺曼·牛顿(Norman Newton)②和伊丽莎白·巴罗·罗杰斯(Elizabeth Barlow Rogers)③按时间顺序结合宗教、地域、设计师、风格、功能等对全球古今项目进行分类描述。类似的,我国学者对中国古典园林案例的整理多以朝代为首要区分因素,再按产权、地域、民族等进行细分,代表作如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④。当作者整理其同时代项目时,功能往往成为首要区分因素,如 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将1935-1950期间美国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实践项目分为庭园、公园、公共建筑外空间、居住区4类⑤。国内采用类似分类方法的如北京市园林局编纂的《当代北京园林发展史1949-1985》和《北京园林优秀设计集锦》⑥。此外还有以设计师作为首要区分因素的案例研究成果,如多罗泰·安贝尔(Dorothée Imbert)以参加1925年巴黎现代工艺美术展的几个设计师为线索评述20世纪上半叶法国现代主义运动,每个设计师单独成章⑦。彼得·沃克(Peter Walk)回顾美国现代主义运动的方法也是将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到麦克哈格(Lan McHarg)等若干美国风景园林师各开一章评述⑧。当对个体设计师作品进行整理时,则多按照主题分类,如丹·凯利(Dan Kiley)作品全集是将设计师一生各阶段的探索方向抽象为五大主题章节,每一章下展示相关的代表性作品⑨。这些基于分类学的案例研究使实践经验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类型学在风景园林案例研究中的核心方法论地位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经验知识,客观上必然要求通过识别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组群来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进行结构化。科学本质上就是对经验知识的分类整理,基本区分因素包括时间、空间、事物和主题,而每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就是针对其中一类经验知识而设立的,学科内部再进行下一步细分形成子领域。由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角度多维,经济社会复杂多变,在各学科边界缝隙中经常产生针对新类型对象的研究领域,而单学科内部针对同一研究对象常有不同分类方法。由于类型学的这种重要性和争议性,近年来很多学科都已对其展开专题探讨,形成如语言类型学、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等研究领域。区分因素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学人的世界观和研究目的,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案例进行选择、描述和分析的侧重点。前述风景园林案例研究的各种分类方法总体而言偏重按照人类的意识形态、视觉体验、族群组成和功能需求进行分类,反映出该历史时期内专业及学科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虽然近年来环境意识的勃兴和生态学的广泛应用正在逐渐改变这种倾向,但风景园林案例研究的成果中至今仍少有以自然地理属性分类者。

早在17世纪,计成在《园冶》专论首篇就以地貌特征作为首要区分因素将造园分为山林地、郊野地、城市地、村庄地、傍宅地、江湖地6大类,针对每一类场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此框架下才述及建筑和假山等造景要素类别⑩。计成对场地类型的重视提示我们风景园林实践的本质是土地经营之术,只有对不同类型场地有深入了解才能使人类需求在物质环境中得到合理的承载。场地较之风格和功能等人文社会因素更具可描述性和可识别性,以场地类型作为风景园林案例研究的首要区分因素将为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知识生产框架。如果案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再将抽象转化为具体以指导当代实践,那么基于场地类型的案例研究无疑是致力于土地经营的风景园林师最需要的。

对于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师而言,亟待重视的场地类型是山地。山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9%,是矿产、水源、生物、风景、人文资源富集地,也是生态安全核心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先进生产力首先对平原和低地进行深度开发,因为这些地区坡度较为易于人类活动,而对复杂多变的山地和高原则一直缺少技术手段和资金投入。我国历史上位于山地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但是随着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那些原本位于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平地上的都市也扩展到了介于平原与高山之间过渡地带的浅山区。中国的浅山区已日益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经营、风景旅游开发的矛盾焦点。虽然周维权和谢凝高已对名山的古代开发史进行了梳理,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成都山地所自1980年代以来对西南山地的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作了研究,但总体而言山地人才和技术储备相较平地仍然不足⑪。中国风景园林师应注意收集整理我国山地条件下各尺度和各时期的规划设计案例,研究中国山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与国外类似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将每一个场地类型都置于整体生态系统中考量以避免割裂类与类之间本源上的联系。

探索新时期属于中国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需要回归到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回归到风格和功能等所赖以发生的源头。基于场地类型的案例研究无疑是实现这种回归一个重要途径。

注释:

①M.Francis.A Case Study Method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Landscape Journa,2001,120(1):15-29.

②Norman Newton.Design on the Land: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③Elizabeth Barlow Rogers.Landscape Design:A Cultur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M].New York:Harry N.Abrams,2001.

④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9.

⑤Garrett Eckbo.Landscape for Living[M].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association with Library of American Landscape History, 2009: 131-230.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Architectural Record with Duell, Sloan,& Pearce., New York.

⑥北京市园林局.当代北京园林发展史1949-1985[M].北京:北京市园林局,1987.

⑦Dorothée Imbert.The Modernist Garden in Franc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⑧Peter Walker and M.L.Simo.Invisible Gardens: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M].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94.

⑨Dan Kiley and J. Amidon.Dan Kiley: The Complete Works of America's Master Landscape Architect [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9.

⑩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88.

⑪吴良镛.山地人居环境浅议[C]//赵万民.第三届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5.

李正/1984年生/男/浙江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本刊特约编辑

猜你喜欢
区分山地风景园林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山地草甸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