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峰,周倩媛,李晨阳,王玉玲
(1.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的原真性保护
——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屈峰1,周倩媛1,李晨阳2,王玉玲1
(1.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原真性是历史的见证,为人们提供了表述信息源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是文化体验的基础和推力,也是文化体验热的基本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体验者追求原真性体验,原真性体验经济成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的动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格局,其建筑群落与民俗生活相互渗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真性的内涵。但原真性强调整体文化因素的完整性与原生性,历史文化街区在原真性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将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价值的提升。因此,需要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避免商业开发的无限度发展对原真性的潜在破坏,以创新的方式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可赢得商业化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
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特色的建筑、建筑风貌、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精神的生活地区。作为文化遗产的内容,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原真性是其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内容。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1]。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除了要符合登录标准外,还要在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等4个方面检验原真性的要求[2]。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原真性的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在旅游文化需求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历史文化街区商业过度开发,会明显冲击原有的街区文化,不同程度地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因此,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保证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原真性理论回顾
1973年社会学家马康纳在《舞台的真实性》一文中首次将“真实性”概念引入旅游经历与文化体验的社会学研究领域[3]。此后,真实性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马康纳并没有明确定义真实性的概念,以及如何获得这种真实性。随着对原真性研究的深入,各种观点流派逐渐形成。以布尔斯廷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学派认为,应从客观存在的角度判定客体的绝对真实性。对客观性标准而言,标准是由专家制订的,不依据旅游者的感受来判断。对旅游者而言,由于旅游者主体需要与客体标准之间的不一致性,使旅游者不可能获得原真性[4]。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科恩认为,原真性不是事物的一种内在特性,而是主体的一种判断或评价,取决于语境、意识形态、梦想、形象或期待、历史或时间等多种因素[4]。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结构主义认为“真实性”来源于文化体验者自身的心理建构。1986年,埃科提出“超真实”观点,他通过废除复制品与原件之间或符号与实体之间的界限,提出人们生活在超现实之中,从而彻底解构了原真性概念[5]。某种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体验者自身心理认知层面,重建了文化体验客体的真实性。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从个体存在的角度,探讨了真实性或者原真性问题。存在主义学者认为,理解存在本身便是在寻找原真性。原真性体验在于体验者参与其中,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王宁认为无论研究者怎样理解原真性,但是对于文化体验者而言,他们可能在寻找另外的东西,而不完全是研究者设计的原真性内容[6]。
(二)原真性理论的争议
从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存在主义,从法国文物建筑学派奠基人杜克提出的“风格修复”到英国文物学派提倡的“绝对保护”,从意大利文物学派基于“全部历史信息”的保护,到《威尼斯宪章》和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反映了不同学者对真实性的理解和诠释[1]。后现代主义与存在主义观点认为,真实不等于原本,或者未经改造的样子,因为真实可以由文化体验者去创造。客观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认为,真实是原本的、客观的真实,因此强调“原真”。在客观主义看来,原真性称为原生性、真实性,指原始的、原创的、非仿造的。虽然对原真性的标准并没有一致的认同,但是历史主义的观点仍然值得注意。历史主义观点认为,原真性等同于特定时空中的原始性,这也是《威尼斯宪章》强调的“真实”“完整”的含义。因此,原真性应强调客观的真实,或者强调客观的真实大于主观的真实。因为随着时空的变化,无论文化体验者如何重建虚幻的真实,客观的真实最起码给虚幻的想象一个样本,让想象的真实有存在的依据。
(三)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内涵
由于原真性对于文化体验的重要性,使原真性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保护的重要原则。由于原真性的争议,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保护而言,需要确定究竟应该保存什么,维护什么,去除什么,恢复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修复工作,而原真性的困惑就是从这里开始[7]。
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古遗址、古建筑为主的文物古迹,它是现实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有着完整,富有人文特色的建筑、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精神的生活地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是原真性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要素主要包括历史建筑的构造、建筑风貌、人们的生活特色、传统工艺与传统民俗、生活观念等。一方面,原真性强调的是街区内原始建筑的保留及其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保护原真性即保护这些要素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原真性强调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的保留。包括街区的形式与设计风格、使用的材料、街区的功能、使用的技术、街区所处的位置以及街区的环境状况,还包括人们的生活特色、风味小吃、传统工艺与传统民俗、生活方式、精神风貌与价值标准。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具有自身的独立特色,又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8]。在文化体验需求日趋增强的情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原真性的观点看,商业开发需要遵循原真性的内涵,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应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解读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经过唐宋以来的不断建设,成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文化展示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改造过程中,仍基本保留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其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和园林式府邸,隐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
依据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理解,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内容由物质形态和人文形态的文化存在构成。物质形态的文化存在应符合原真性要求,对建筑而言,保留了原本的建筑样式,使用原本的建筑材料,用传统的建筑手法施工。对于其他物质文化存在而言,如建筑内家具、服饰、器具等,同样需要保留原本的式样。对于人文形态的文化存在,需要保留活态的原住居民生活、民俗活动、传说故事和传统工艺等。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形态主要包括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故居院落、家具器具等。
目前,关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多集中在整体文化价值、文化空间建构以及多元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等方面[9-11]。因此,原真性研究融合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内容,着眼于文化空间架构以及文化体验者的文化感知,丰富了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问题的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原真性保护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原真性保护为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而商业开发则提供了原真性保护所需的资金,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据福建旅游局统计,2015年春节期间,三坊七巷的游客人数达到104万人,同比增长2.7%,仅在春节这一天,三坊七巷游客就达到15.9万人[12]。由此可见,把握好商业开发与保护的节奏,协调好商业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
(一)商业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的积极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是特定时期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的缩影。随着时代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大部分民居进入了衰败期,其公共基础设施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商业开发,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
1.商业开发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商业生态,带动了商业发展,从而放大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效应。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有利于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开发后,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周边居民来此旅游观光,带动了街区活动的开展,增加了街区的人气,重焕了社区活力。其中,街区商业化的开发进一步优化了商业氛围,使周边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对开发商来说,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土地的开发,释放了该地区土地的潜在价值,解决了土地利用不经济的问题,从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更新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社区居民则获得了就业机会,有效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收入和生活水平。
2.商业开发产生独特的文化效益。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激活了潜在的文化经济效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在于原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商业开发所创造的条件为历史文化街区衰落的文化生命获得延续或重生提供了机会。在商业开发中,通过对生活特色、风味小吃、传统工艺与传统民俗活动等资源的利用,通过文化的频繁交流,扩大了历史文化街区特有文化价值的传播半径,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13]。
3.商业开发包含着突出的社会效益。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体验需求,也激发并形成了新型的生活观念和大众文化。在历史文化街区里,蕴含文化底蕴的建筑群,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富含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精致的传统手工艺品、装饰品,高雅的艺术等吸引着公众。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理念的带动下,逐渐形成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塑造了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新的生活观,形成新型的大众文化,借此突显其包含的社会效益。
(二)商业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的消极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与文化的原真性,冲击着原有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尤其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不合理的商业开发,会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属性。
1.冲击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者将原住居民迁出,以便剩余更多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商业元素。过度的商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空间,冲击本地原有的文化氛围,让原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乃至消逝。同时,面对更大的商业诱惑,人们过度开发当地传统民俗,而忽略对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原住居民找不到旧时的记忆片断,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感受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也因为文化底蕴的缺失而逐渐被文化体验者遗忘,导致其传统文化出现“空心化”的情况。
2.淡化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氛围。随着文化体验者数量的日趋增加,其所带来的观念和行为,冲击着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原本的生活状态与节奏,淡化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生活氛围。尤其是过度的商业开发,雷同的旅游纪念品,昂贵的消费等都让历史文化街区从文化高地逐渐变成了喧闹的大市场。当原本的生活氛围被过浓的商业气息改变,所谓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就会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价值。
3.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建筑特色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建筑风貌、建筑结构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独有的建筑特色逐渐丧失。建筑承载着文化,是文化的见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从材料到型制,遵循自然造化。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水榭戏台”,由于遵循自然而形成了独特的微观生态环境。而微观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保护。可见,伴随着建筑特色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将受到威胁。
原真性尊重原本的价值。传统的建筑方式和材料,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增加了难度。由于材料与工艺的变化,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使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和新的标准对其进行改造与重建,重建改变了原有建筑的细节,既失去了历史遗留下的痕迹,又失去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保护,从规划到实施都受到开发理念、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具有原真性的理念,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合理的规划等,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得以更好地保护与开发。结合原真性理论,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可以得到诸多启发。
(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的成效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以明清建筑群落为载体,灵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为了重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面貌,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依据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详细规划,对《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行完善补充。在修复改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福州市先后批准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如《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审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等[11]。依据科学严苛的保护规范,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重建赢得广泛赞誉和认同。根据笔者2012年的随机调查,有66%左右的游客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氛围与改造效果持肯定态度。据统计,2015年5月19日,大众点评网关于三坊七巷的464条评价数据中,评价5星和4星的共348条,占全部评价的75%。
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不间断修复,已经恢复了重要的庭院故居,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里坊格局,使“明清建筑的博物馆”的赞誉名符其实。文化体验者感触最深的也是对“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独特文化体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遵从了原真性理论中客观真实的要求,“修旧如旧”,使文化体验者仿佛通过时空穿越,身临其境并切实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激发其文化体验的好奇心。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而言,生动的载体激活了无言的历史、真实的载体和文化体验者自身的想象,让传统文化变得鲜活,且文化透过时空折射在体验者眼前,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一览无余。
(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笔者调查的数据中,仍然有20%的文化体验者对三坊七巷改造的现状持否定态度。在大众点评网464条评价中,有114人对三坊七巷的评价在3星以下。持否定态度的普遍原因是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痕迹太过明显,导致文化体验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和扭曲。
1.建筑物改造方式与原真性的冲突。在历史建筑修护与改造方面,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乌镇的方法有所不同。乌镇在保护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材料,保持了建筑特征的类同性。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倾向于清除与新建。在修缮过程中,没有实现完全的传统建筑材料与传统施工工艺,这与保护建筑原真性所要求的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与构造的做法相冲突。对历史建筑物不当的大修整,会淡化遗留在建筑物中的历史痕迹,破坏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同时,在建筑的保留方面,只保留部分建筑,而其余全部拆除,这与保护建筑原真性要求尽可能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尽可能对大部分建筑采用保存、整治与修缮的要求明显冲突,使历史文化街区遗失了部分建筑物本身具有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
2.居民外迁导致文化空心化问题。为了改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原住居民的居住条件,保护原有建筑群落,政府实施了原住居民外迁计划。采取多种鼓励与强制措施,将街区内居民迁出原有住房。原住居民的外迁使得街区内缺少了居民的生活气息,导致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俗、工艺等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原有的文化支撑。同时,随着居民外迁,文化体验者大量涌入,强烈冲击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文化。尤其是与原住居民息息相关的传统生活随着居民的外迁逐渐消失。“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导致文化体验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体验原有的文化特色。
3.过度商业化解构了传统的文化空间。随着居住功能逐渐丧失与商业化的发展,浓厚的商业文化掩盖了原有的历史感,淡化了传统文化空间。笔者2013年的实地调查发现,在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有中式食品小吃店33家,工艺品店(包括珠宝玉器)32家,西式餐厅5家,裱褙店3家,咖啡屋3家(包括星巴克咖啡),书画拍卖行2家,国医馆1家,纪念邮局1家。虽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也有永和鱼丸店、同利肉燕店、“米家船”裱褙店等体现地域历史特色的传统商店,但闽剧、评书等传统文化极为少见。面对庞杂的商业氛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给文化体验者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为了迎合文化体验者的需求,一些传统民俗被过度开发,往往以表演性的仿古活动来代替真实活动。这种拘泥于模仿性的表面活动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价值。可见,面对短期的经济利益,由于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商品化开发,而忽略了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于是,原真性逐渐丧失,失去原有的历史韵味,降低了文化体验者的参与热情,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失去文化吸引力。
原真性是历史的见证,为人们提供了表述信息源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是文化体验的基础和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体验者追求原真性体验,原真性体验经济成为促进旅游发展的增长点。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价值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保护并不单单是物质与文化环境的保护,还涉及经济、社会、管理、法制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建设活动,这就要求管理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从生活与文化统一的角度审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保护。
(一)改进保护传统文化空间的管理方式
历史文化街区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即便是原样复制,也已不是具有原真性的历史遗存物[14]。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应维护传统的生活文化空间,协调建筑风貌、历史、生活的关系,保持历史文化街区资源的独特性,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
1.建立原住居民参与机制。如果没有原住居民参与,仅靠开发商、政府以及专家掌握,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空间细节的把握,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感缺乏立体感与丰满感。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中,应多方参与,提高各方参与度。积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吸引原住居民主动参与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重构中,通过全面权衡政府、原住居民、开发商以及专家等各方意见,将社会各方的利益、合理的意见综合反映到规划里,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减少开发阻力,更好地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2.为原住居民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虽然学界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开发的“原真性”问题有所质疑,但不可否认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的一张名片,商业开发收益显著。通过对三坊七巷的实地调研发现,原住居民对商业开发并没有过多抵触。但是,原住居民认为应该获得更多的商业开发收益。因此,应通过探索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原住居民的商业收益,才能显著提高原住居民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承载着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只有尊重原住居民的主人地位,调动原住居民的积极性,让原住居民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决策、经营与服务中,原真性保护才不会失去基石。
3.树立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多元文化资源的管理意识。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原真性的多元文化资源,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过程中,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以及多样性。通过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生活观念、传统工艺等资源,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增强文化体验者的体验感。一方面,保护原有建筑风貌与生活内容。对建筑的修复应尽可能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尽可能对大部分建筑采用保存、整治与修缮的方式。另一方面,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应保留一定比率的原住居民。因为原住居民的保留,可以防止本地传统文化“空心化”的现象,有利于传统工艺、传统观念、传统民俗与典型文化特征等以原真的状态得以保存并传播,使文化体验者能够更为全面有效地接触和体验活态的民俗文化。
(二)创新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路径
在保护、传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利用其文化价值,进行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创新,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旅游、文化、科学、教育等潜在的商业价值,有利于原真性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丰富的可挖掘可利用的文化要素。
1.创新文化体验经济的内容。历史文化街区所保留的原真性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应对其从不同方面进行原真性保护与恰当的商业开发。(1)积极开展原真性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剪纸、刺绣、脱胎漆器、木根雕、花灯、书坊、裱褙等传统工艺进行现场制作与拍卖,使原真文化元素通过展示、出售、制作等方式发掘其新的文化功能,使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原真性魅力。(2)积极开展原真性民俗活动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互动。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闽剧、评话等传统民俗活动,可通过出版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题材的作品、举办旅游节等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充分挖掘并发扬历史文化街区名人爱国图强、包容革新、崇文重教等精神,以此激励后人,实现其教育意义。
2.以原真性创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品牌。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不能仅靠同质化推动。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品牌设计与原真性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与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塑造契合原真性的文化品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产品同样需要处理好与原真性的关系。在为文化体验者提供独特的文化空间与文化产品时,要注重游客文化体验需求的实现,为其体会到原住居民的真实生活创造条件。历史文化街区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众多名人贤士、传统老字号等,也有着无数的故事。应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提炼出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塑造特定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三坊七巷的“米家船”裱褙店,可通过对“米家船”的品牌经营,创造出更为丰富、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品牌,创造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在文化体验中获得休憩与精神上的满足。文化体验迫切需要文化载体,原真性则提供了真实的文化载体,展示真实的文化场景。同时,原真性保护对增加文化体验者的吸引力,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原真性保护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夏键,王勇,李广斌.回归真实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4):99-103.
[2]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3]DEAN M.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3,79(3):589-603.
[4]周常春,刘晓丽,车震宇.国外民族文化旅游中原真性问题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1(6):175-179.
[5]GNOTH J,WANG N.Authentic knowledge and empathy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50(C): 159-172.
[6]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
[7]卢永毅.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24-29.
[8]戴湘毅,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36-39.
[9]林航.福州的三坊七巷与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16.
[10]屈峰,孙若,吴声怡.三坊七巷文化空间构架与文化竞争力剖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21(1):6-10.
[11]孙菲.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86-92.
[12]佚名.福州三坊七巷昨日迎客15.9万,全市多地可赏花[EB/OL].(2015-02-20)[2015-02-24].http://www.sfqx.gov.cn/Articles/2015/0222/11772.shtm.
[13]王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索——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6-40.
[14]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23(4):35-42.
(责任编辑:林安红)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Taking San Fang Qi Xi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s an example
QU Feng1,ZHOU Qian-yuan1,LI Chen-yang2,WANG Yu-ling1
(1.College of Management;2.Jinshan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Authenticity is the witness of history,and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It is the basis and motive force of cultural experience.As more and more cultural experiences pursuing authenticity experience,authenticities of the experience have the promotion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San Fang Qi Xiang pattern formed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and its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infiltrate communities and folk life,and to some extent reflect the authenticity of content.However,authenticity emphasizes the overall integrity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and original nature.The issues on the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districts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s.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historic authenticity,avoid unlimite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causing potential damage the authenticity,find innovative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so as to win the commercial and social benefits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n Fang Qi Xiang;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authenticity
G124
A
1671-6922(2015)04-0082-06
10.13322/j.cnki.fjsk.2015.04.016
2015-04-17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211)。
屈峰(1981-),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