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雷
(陕西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54)
铁路工程施工中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支护的应用研究
赵小雷
(陕西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54)
本文从铁路建筑工程施工的角度入手,研究了预应力锚索与板桩墙相结合的支护方案在铁路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详细总结了预应力锚索、板桩墙支护施工的关键要点与注意事项,望能够对提高支护效果,加强结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帮助。
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
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来看,预应力锚索的板桩墙联合支护方案下,能够综合发挥预应力锚索、槽形板、以及抗滑桩的支护优势,共同作用并维持山体边坡结构的稳定性,是一种能够避免在特殊区段进行高边坡开挖作业的支护技术。奖预应力锚索支护与板桩墙支护相结合,能够在风化程度高的岩石边坡、土质边坡、以及难以大面积开挖的边坡中发挥支护优势,提高边坡结构稳定性。本文即从铁路建筑工程施工的角度入手,对预应力锚索板桩墙支护方案的应用要点进行总结与分析。
(1)首先需要对孔口地面进行整平处理,完善对桩地表水的截排以及防渗工作。若施工时当地为雨季,则还需要在孔口搭设好雨棚,并于孔口地面以下0.5m部位加强结构衬砌。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观测桩(用于对滑坡变形的观测),以确保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
(2)为确保堑坡结构的稳定性,在施工现场桩孔开挖中采用跳桩开挖的施工方法,即跳两根桩以下,用人工方式完成开挖作业,并配合进行电动摇头爬杆出渣操作。在板桩墙开挖以及支护过程当中,所采取步骤如下:
①遵循分节段开挖的基本原则,将每节开挖高度控制在0.6~2.0m范围内,完成对一节的开挖作业后马上进行支护。若施工现场围岩结构松软程度高、破碎程度高、或含水量较大,则可视情况适当缩短分节段标准;②需要就地灌注混凝土护壁支护,护壁混凝土层需要于围岩层紧贴并灌注;③护壁混凝土模板相应的支架可在混凝土灌注24h后拆除;④针对围岩松软破碎程度高的部分以及存在滑动面的阶段,需要加强支护,如在护壁内沿滑坡方向增加临时横向支撑结构。一旦观测到施工现场横向支撑结构的受力变形失效,则施工现场人员必须立即撤离,以确保人身安全;⑤在板桩墙爆破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减震措施,以避免孔内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
(3)桩身混凝土灌注环节中,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灌注前对净空断面进行详细检查。由于灌注作业需连续进行,故钢筋笼需采取预制方法制作而成,直接在桩孔内进行搭接。若灌注过程中观测到滑坡有滑动征象,则需适当加快施工现场工作进度,优先选用具有早强、以及速凝特性的混凝土原料。需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桩身混凝土浇筑环节中,施工人员需要在桩身上准确预留锚索孔,以方便后期的锚索支护施工作业进行。
(4)在施工现场浇筑作业完成后,当混凝土实际强度>70%设计强度标准时,可进入现场路基土石方的施工作业环节。
(1)在施工现场进行锚索施工作业前,必须先进行锚索抗拉拔实验,对砂浆与岩体结构之间的抗剪强度进行检验,以评估设计锚固长度的合理性,作出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2)在锚索施工前,必须安排专人对锚孔位置进行准确测放,并按照标准进行编号,不得在后续施工中对孔位进行随意的调整或变换。
(3)在钻孔作业开展前,施工人员需对钻杆进行科学调整,确保钻杆方向与锚索方向完全一致。若在钻孔时出现塌孔现象,需跟管钻进,一方面可确保钻孔作业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避免了孔内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钻孔作业结束后,借助于高压风清孔,将孔内残留的各种岩屑粉尘清理干净。
(4)在施工现场编制锚索前,需要对钢绞线的质量性能进行全面检查,去除钢绞线上所附着的油污、铁锈,剔除外观上存在机械损伤或有死弯的钢绞线。经检查复核质量达到标准的钢绞线应当挂牌予以标识,以确保其实际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5)锚孔内注浆施工应当采取一次性注浆施工方法,首先将防锈蚀油均匀涂抹于自由端,然后套上波纹管,对其中一端进行封闭,在管内注入黄油,一次性注满锚固端以及张拉端,期间不能够留有孔隙。当其实际强度达到>70%砂浆强度时,方可进行锚索张拉环节作业。
(6)在锚索张拉前,需要详细标定张拉端的各类设备,正式张拉前还需要以10~20%大小拉力进行预张拉操作,以确保锚索体各个部位接触关系好,确保锚索体的完全垂直。
将预应力锚索与板桩墙两种支护方法相结合,能够极大提高支护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高陡边坡条件下的适用性。从铁路工程支护的角度上来看,将预应力锚索支护与板桩墙支护向结合,能够显著提高铁路工程边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山体大范围开挖,对保护生态植被,节约用地均有确切价值,是提高铁路工程支护质量与整体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1]宁道福.铁路路基边坡预应力锚索防护施工方案[J].城市建设,2011(15):116~117.
[2]于连营.温福铁路路堑高边坡预应力锚索锚固工程施工工艺[J].铁道建筑技术,2009(5):75~78,155.
[3]李丰.铁路深路堑边坡支挡及坡面防护设计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12~18.
U417.1
A
1673-0038(2015)50-0211-01
201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