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向应用温清饮验案举隅

2015-04-16 00:57:43张念志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口疮栀子黄连

纪 娟 张念志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韩明向教授为全国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安徽省首届国医名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韩教授在中医领域辛勤耕耘近60载,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颇多。

温清饮出自公元1581年明代龚廷贤所著 《万病回春·血崩门》,原书称为温清散,由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本方在清代以前为妇科专方,主要用于崩漏出血。近年来临床发现,温清饮除了治疗妇科出血性疾病,在各种皮肤病、复发性口疮、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治疗方面亦有良好的效果,日本汉方界更将此方列为多种疾病的首选方剂。药理研究发现,该方有抗溃疡、抗炎、解热、镇静等作用。韩教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采取辨证论治,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于热毒炽盛、阴血亏耗证型的皮肤病、妇科病及口腔科等疾病,常以温清饮加减治疗。该方扶正祛邪,温清并用,临床应用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韩教授应用温清饮治疗疾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神经性皮炎

王某,男,28岁。2013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双侧颈部及项部皮肤瘙痒2年余,就诊于外院,确诊为神经性皮炎,予依巴斯汀口服及复方氟米松外用,症状好转,但反复发作,多在摩擦等机械刺激、过食辛辣或日光照射后加重,迁延不愈。此次患者3天前饮酒后颈部及项部瘙痒明显,伴明显苔藓样变皮损。丘疹密集,分布成片,颜色鲜红,形状不规则,钱币大小,部分并有鳞屑,表面可见抓痕、新旧不一的血痂,口苦咽干,心烦失眠,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辨证属肝火上炎,热毒蕴肤。治宜清肝养血,清热解毒。方用温清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

当归 15g,白芍 15g,熟地 15g,川芎 15g,黄柏15g,黄连 10g,黄芩 15g,栀子 15g,龙胆草 10g,柴胡10g,通草 10g,泽泻 10g,刺蒺藜 15g,白鲜皮 15g。常法煎服。

7剂后患者瘙痒减轻,心烦失眠症状好转,上方继续服用14剂,症状痊愈,皮损明显缩小,鳞屑消减。后此方加减调治3月而愈,随访1年来无皮损发生。

按:神经性皮炎患者最痛苦的症状是瘙痒,其次是皮损肥厚粗糙,尤其对于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皮炎,皮损往往消退缓慢或者容易复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地为化”,肝五行属木,五气属风,主藏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韩师认为瘙痒属于风症的范畴,风五行属木,故皮肤瘙痒与肝的关系密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也。”肝主藏血,分布血液到皮肤使之濡养。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里说道:“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疼痛、蜷挛、痹病、瘾疹、瘙痒等皆血病也”,“血和则经脉流行,肌肤得养”。瘙痒与血虚、血瘀紧密联系。《素问玄机原病式》:“热微则痒,故而发病。”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瘙痒与热邪亦有关系。湿为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其致病多时间长久不易祛除,难以愈合,凝聚肌表之间使皮肤粗糙肥厚,瘙痒剧烈,夜间尤为加重。湿蕴化热,湿热蕴久则耗伤阴血而生风化燥,导致肌肤干燥,伴有鳞屑。方中四物汤温补养血,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清利湿热,刺蒺藜、白鲜皮燥湿止痒。肝火泻,肝血足,热毒清,湿邪化,故瘙痒止,皮疹消,病愈。

2 功能性子宫出血

杨某,女,45岁,已婚。2011年8月5日初诊。

患者自2010年4月开始出现月经量多,持续时间20d左右,在医院做诊刮,病理回报:子宫内膜增殖期,妇科彩超排除妊娠、肿瘤等,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予以妈富隆、宫血停及中草药等治疗,患者仍经期紊乱,出血时断时续。此次就诊,末次月经7月15日,持续至今,月经淋漓不净,时而增多,血色鲜红,质稠,少许血块,心烦失眠,烦躁口渴,小腹隐痛,面色萎黄,大便稍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血常规提示血色素96g/L。中医诊断:崩漏。辨证属虚热证。治宜养阴清热,止血调经。方用温清饮加减。处方:

当归 15g,黄芩 15g,栀子 15g,川芎 10g,黄柏10g,黄连 10g,茜草 10g,熟地 10g,仙鹤草 10g,地榆10g,海螵蛸 10g,藕节 10g,白芍 10g,甘草 3g。常法煎服。

服用7剂后,患者出血较前减少,烦热口渴较前缓解。继服7剂,患者出血止,但乏力、潮热明显,舌红,脉细数。原方去黄芩、栀子、黄连、黄柏,加用阿胶 15g、生地 10g、麦冬 10g、五味子 8g、黄芪 8g。服方7剂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未有出血,继续予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方剂加减调理。随访半年,月经来潮及经量均正常,无反复。

按:崩漏因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而注者为崩,量少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临床多见于子宫功能性出血。患者阴虚失守,冲任不固,故经血非时而下;阴虚生热,虚热扰血,热迫血行,阴虚血少,则量少淋漓,质黏稠;失血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心烦潮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之象。治宜养阴清热,止血调经。《万病回春》卷六《血崩》中记载温清饮一方,书中记载:“治妇人经不止,或如豆汁,五色相杂,面色萎黄,脐腹刺痛,寒热往来,崩漏不止。”崩漏者,有新久虚实之分,初起属湿热者,宜解毒也,稍久属虚热者,宜养血而清火。温清饮由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组成,四物汤调血养血以补冲任,黄连解毒汤清热凉血以治崩漏,加用茜草化瘀止血,仙鹤草、海螵蛸涩血止血,藕节、地榆清热凉血,加强止崩漏之功效。

3 复发性口疮

黄某某,女,28岁。2013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于5年前患口腔溃疡,多因精神紧张或过食辛辣诱发,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疮,先后服用抗生素、维生素、性激素、免疫增强剂、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时重时轻,反复发作。近1年加重,平均每月发作1~2次,每次可持续5d左右。此次因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在口腔颊黏膜及唇黏膜上出现3处溃疡,直径2~4mm,椭圆形,散在分布,边缘整齐清楚,中心微凹陷,溃疡周围轻微充血水肿,有灼热疼痛感,进食则疼痛加剧,心烦失眠,口苦口干不喜饮,饮食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兼湿热型。治宜滋阴清热,解毒祛湿。方用温清饮加减。处方:

栀子 20g,黄芩 10g,黄柏 10g,当归 10g,连翘10g,淡竹叶 10g,板蓝根 10g,白芍 10g,生地 8g,川芎8g,黄连8g,甘草6g。常法煎服。

7剂后,患者口疮逐渐愈合,疼痛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继续原方加减治疗后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寿世保元·口舌》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圣济总录》认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而为口疮。”清·齐秉慧在《齐氏医案·口疮》中进一步提出“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湿邪致病,每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发为口疮。如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卷八》中记述:“多由阳明湿火熏蒸而发,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或形瘦,腹胀泄泻,手心热等。”韩教授认为,此患者口疮反复发作,“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是主要病机。患者劳倦过度,耗伤真阴致阴液不足,而生内热,热熏口腔发为口疮。湿热内侵,脾运失司,水液不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口舌,气血受阻,灼腐肌膜而致口肌溃破,湿性黏腻,则病程长,迁延不愈。阴虚夹湿热证既需滋阴又需清热除湿,滋阴易碍湿,除湿易伤阴,二者需兼顾。方中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利湿,四物汤滋阴养血,另加淡竹叶清热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连翘、板蓝根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全方滋阴清热、解毒祛湿,终收良效。

猜你喜欢
口疮栀子黄连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8:12
羊口疮治疗方法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6-26 00:46:36
清热消暑山栀子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50
栀子(赵润怀 摄)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0
六月栀子香
金色年华(2016年11期)2016-02-28 01:42:20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6
会泽县一起山羊口疮的诊治
羊口疮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