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2015-04-16 00:53:27郭天笑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症状大学生研究

郭天笑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013 年10 月10 日是第22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卫生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人数在1 亿以上,且有72.3%的人群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处在精神心理疾病当中。其中,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人数高达1 600 多万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8 亿青壮年中,有70%的人患有各类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失眠、焦虑和强迫症已经逐渐成为最常见的三大心理疾患,且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于首位。显而易见,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

焦虑作为人们最常见的四大心理疾患之一,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抑郁、失眠和强迫的发生发展。况且大学生人群的长期焦虑或高焦虑得不到及时解决时,焦虑就会给大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行为带来伤害[2]。由此可见,积极干预大学生焦虑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大学生人群心理问题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行动。

1 焦虑概述

1.1 焦虑的概念界定

在词典中,焦虑的概念可定义为以下几种,(1)《辞海》的解释是:着急,紧张,忧虑;(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是:troubled feeling in the mind caused by fear and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主要意思就是担忧;(3)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所下的定义是: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没有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害怕焦躁、紧张不安等。

此外,弗洛伊德(Freud)认为: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它是在人们预料到内外刺激对自尊产生威胁时所引起的,而且自身还感觉到没有能力去应付;巴洛(Barlow)认为:焦虑是有关认知-情感的结构,它包括自身对未来忧虑的感知、对潜在威胁信号的觉察、应付危险事件的长期准备状态。其中,对一些假危险的高度预期,会导致自己对未来的忧虑、无助和恐惧,另外还会出现个人对应付和逃避预期危险的能力的低估[3]。

综上所言,本文对焦虑的概念可定义如下:焦虑是一种痛苦、强烈的苦恼和受挫的个人感觉和体验。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它会使人们的内心变得紧张不安,总是预感到在自己身上将要发生什么不利的情况,自身同时也感觉到这种情况难以应付。

1.2 大学生的特征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其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生已经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与此同时,大学生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不断提出诸多有关“人生意义”“理想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坎坷过程,所以大学生通常会经历一段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的时期。那么,大学生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如若处理得当,或许适当的焦虑会促使问题的解决,但有很多大学生往往会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使焦虑愈演愈烈,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2 焦虑理论

人类对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被大家所认可的有以下两个:1)19 世纪初,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焦虑是一种人们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2)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切入,提出了第一焦虑理论和第二焦虑理论,即人们受压抑的力比较多是引起焦虑的原因,或者说自我是焦虑的原因。以上提及的两种焦虑理论都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现实影响[4]。

精神分析学派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该学派认为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焦虑是一个自我信号,它是人们被长期压抑的性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或害怕的经历,它来自自我,但却没有具体的目的或明确的原因。

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罗洛·梅、马斯洛)、社会学习学(来源于行为主义,班杜拉、张春兴)等学派也都研究过焦虑理论。且焦虑的归因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认知焦虑理论、状态-特质焦虑理论等都备受关注。

3 分类与特征

3.1 焦虑分类

一般而言,人们遵循斯比尔伯格(Spielberger)的分类原则,即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前者指的是人们暂时性感觉的主观感受;后者指的是人们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与外部刺激无关,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会更容易表现出焦虑[5]。

此外,在程度上,焦虑又可分为轻度焦虑(有点紧张感)、中度焦虑(神经过敏性焦虑)和焦虑症(过度紧张,影响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焦虑来自方向的角度看,焦虑又可分为现实性焦虑(对外界环境中感知到的危险、害怕、忧虑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神经性焦虑(当个体意识到的一种本能冲动,害怕自我不能加以控制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和道德性焦虑(当自我受到道德自我或良心自我惩罚的威胁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6]。

3.2 焦虑特征

众所周知,焦虑是不能被人们所直接感知的,大家所能观察到的是由焦虑转化成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完全可以作为焦虑反应的提示。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大学生人群的焦虑特别能引起人们的生理、情感、智力、社会和精神层面的反应[7]。

(1)生理特征: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失眠无力、瞳孔变大、声音发颤、心悸、口干、尿频、无法平静等;(2)情感特征:紧张、不安、害怕、易激惹、压抑等;(3)智力特征:注意力不能集中、缺乏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常陷入对未来的沉思之中等;(4)社会特征:贬低自我价值;(5)精神特征:由其余反应引起的相对应的精神症状。

大学生人群的焦虑中,失眠症状尤为明显。刘贤臣等的研究表明:自我焦虑水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障碍和睡眠障碍呈显著正相关,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8-9],且焦虑症的多导睡眠图(PSG)研究证实,焦虑症患者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夜间醒起次数多、多梦、睡眠时间缩短等现象[10],而睡眠质量的下降,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4 影响因素

4.1 家庭因素

家庭的构成形式、家长们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都和大学生的焦虑相关。换言之,对于过分敏感、具有焦虑特质的家长,在面对挫折情境或遇到两难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可能会成为大学生焦虑行为的模仿对象。此外,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1]。

此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研究课题组在研究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关系中认为[12],焦虑障碍是遗传和环境两者互动的结果,且焦虑障碍具有家族相似性,但针对焦虑障碍的行为遗传学的具体研究结果还存在争议。目前,被认为与遗传有关的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13],但总体来说,焦虑障碍的分子行为遗传学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4.2 社会因素

大学生在长期过大压力的作用下,会逐步出现认知偏差、焦虑障碍、抑郁不安等心理问题,而强迫、抑郁和焦虑等往往并不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所直接造成的,而是受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支持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林梅老师等所组成的研究组以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州师范学院在读的85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采用压力感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感受问卷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中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其他压力是引起焦虑、抑郁的重要相关因素,而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主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14]。

4.3 教育因素

无论是机构教育还是自身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大学生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和追求进步、努力拼搏的精神,而思想成熟、社会意识强、情感压力大等方面原因,可促使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失衡,处于较高的焦虑水平。

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解决不好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或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他们往往会将矛盾和困难扩大化,认为理想与现实存在极大的、强烈的反差,从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那么,如何针对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强化教育和提升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不仅是教育者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针对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大研究,从中找到更为有利的教育方法。

4.4 其他因素

李敬阳老师等人针对大学生的焦虑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其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情绪与个性特征、认知因素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与认知曲解有关。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越高,就会越倾向于使用否认自身能力、先取失败、悲惨宿命论,以及消极社会关系认知策略,这可使大学生因为自卑而出现消极的自我预期[11]。另外,大学生焦虑的诱发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与应激性生活事件、人格特征、自我评价、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等综合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5 应对方式

5.1 心理治疗

在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中,人们应首选认知行为治疗法。这种方法主要在于训练大学生识别与焦虑体验有关的内外刺激,从而改变大学生针对这些刺激所做出的一些不恰当的反应模式。同时,放松技巧训练还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由失眠和肌肉紧张等引起的生理不适感觉。无论大学生的躯体健康状况怎样,其躯体症状会随焦虑情绪的减轻而减轻。那么,单纯改变躯体症状或单纯治疗焦虑情绪都是不够的。心理治疗需要体现个体化,轻症大学生只是需要支持治疗和医生的耐心劝导,具有严重症状的大学生就需要认知行为治疗。当以大学生躯体症状为主时,我们更应该强调放松;而以精神症状为主时,我们更应该强调改善认知[15]。

另外,针对解除焦虑情绪对大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2]。

(1)控制呼吸法。保持坐姿,双掌合拢轻放于肚脐上,嘴微闭,用鼻子深吸一口气至肺部胀起,保持2秒钟后再深呼气,慢慢呼吸,吸气4 秒后再呼气4 秒,呼吸中用想像、使用暗示词来增加呼吸法的价值,可换不同姿势、不同场景练习控制呼吸法。

(2)S-R-B 法。Stop(停止):焦虑时立即默默对自己说停止“如果—怎样”的想法——Reconcentrate(重新集中精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周围环境之中,使新事物全部占据你的思维——Breathe(呼吸):采用之前介绍的控制呼吸法去控制呼吸,尽最大能力去消除产生的焦虑症状。

(3)认知领悟法(暴露法)。对照发病情况,列出所恐惧或逃避的情境或内在感受,保证无遗漏,逐一列出解决的条目或任务,根据感受到的焦虑程度,对每一个任务进行由易到难的排列,从最容易克服的任务着手,进行由易到难逐条完成任务,当完全确定之前条目不会再引起焦虑时,再转入下一个条目;重要的是,大家在实施某一条目时,尽可能不要随时离开或脱离该情境或感受,应该在此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一直到焦虑想法完全消失。如果感到了焦虑,立马采用S-R-B 法,如果感到焦虑的症状即将爆发时,可马上采用控制呼吸法去消除症状,当完成某一项任务后,需要去认真记录整个过程,尤其是自己在身处其中时焦虑高峰达到的程度。

5.2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焦虑的常用药物有苯二氮卓类、抗抑郁剂、β-受体阻滞剂等[16]。

(1)苯二氮卓类。临床研究已证实:这类药物对减轻焦虑障碍躯体症状很有疗效,但对精神症状改善的作用比较小[17]。而且,这类药物的依赖现象、镇静作用和认知功能损害等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应用[18]。所以,这类药物并不是治疗的主要选择,它仅在治疗起始阶段或其他长期治疗中,用来处理急性症状。通常不超过2 ~4 周,等到其他抗焦虑药物发挥疗效后逐渐减量、停用。

(2)抗抑郁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的疗效相当,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好,所以在临床上应首选该药物治疗焦虑障碍[19]。在治疗起始,大学生会出现坐立不安、神经过敏、恶心呕吐、失眠等不适感,可能会加剧焦虑症状。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可以从较小剂量开始服用,或少量加一些苯二氮卓类药物1 ~2周,等到抗抑郁剂起效后再停用,这样可以减少上述提及的不适感,而且,不良反应会随着药物的长期使用而逐渐减退[20]。

(3)其他药物。临床上,盐酸丁螺环酮片、盐酸氟西汀胶囊、富马酸喹硫平片的联用,对于治疗焦虑、强迫等症状效果明显,另外可合用阿立哌唑片和盐酸苯海索片(安坦)。由于药物的作用,患者要随时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如果引起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上升,还应在治疗的同时服用护肝片等。

6 总结展望

尽管大学生焦虑现象比较普遍,而且不断涌现出的各种理论,都在不同的侧面指导了焦虑的研究。但笔者认为,人们仍然缺乏对大学生焦虑的实质性研究,尤其是在大学生人群焦虑的本质性成因、公认的权威理论、科学的焦虑检出率及具体治疗等方面,大多以量表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主,实验研究较少。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加强大学生焦虑突出问题研究的同时,需要积极会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多方合作,努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去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与大学生焦虑情绪有关的生物机制的研究,以便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学生焦虑的广泛深入研究,力争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治疗手段。此外,我们还需要采用科学实验、权威量表、问卷调查、跟踪回访等多样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焦虑与年龄、性别、区域、种族、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有关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的发展模型正试图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造出焦虑发生发展的动态的全貌[21],这也真可谓是一个可喜的研究方向。

[1] 项丹平.失眠、抑郁、焦虑、强迫已成都市人四大“心灵杀手”[N/OL].中国妇女报,2013-10-14.http://acwf.people.com.cn/n/2013/1014/c99013-23187933.html.

[2] 郑小明.谈谈焦虑症的表现及其治疗[J].高等教育研究,2000,16(4):53-60.

[3] 唐海波.大学生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4] 陈坚,王东宇.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04-209.

[5] Endler NS,Kocovski NL.State and trait anxiety revisited[J].J Anxiety Disord,2001,15(3):231-245.

[6] 陈小建.简论焦虑心理与调适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44-146.

[7] 朴松花,李春玉.焦虑的概念分析[J].吉林医学,2007,28(2):181-182.

[8] 刘贤臣,唐茂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25-27.

[9] Brown FC,Buboltz WC Jr,Soper B.Relationship of sleep hygiene awareness,sleep hygiene practices,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Behav Med,2002,28(1):33-38.

[10] 廖婷婷,邹枝玲,杨勋,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830-2832.

[11] 李敬阳,张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44(9):148-149.

[12] 陈祉妍,李新影,杨小冬,等.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40-545.

[13] Plomin R,De Fries JC,Mc Clearn GE,et al.Psychopathology[M]∥Plomin R.Behavioral genetics.New York:Worth publishers,2000.

[14] 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9):80-81.

[15] Hoehn-Saric R,Borkovec TD,Nemiah JC.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M]∥Gabbard GO.Treatment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2nd ed.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5:1691-1722.

[16] 何筱衍,李春波.焦虑障碍躯体症状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774-776.

[17] Blanco C,Raza MS,Schneier FR,et al.The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Int J Neuro psychopharmacol,2003,6(4):427-442.

[18] Lenze EJ,Mulsant BH,Shear MK,et al.Comorbid anxiety disorders in depressed elderly patients[J].Am J Psychiatry,2000,157(5):722-728.

[19] Kingery JM.Somatic symptoms as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 i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C].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6th annual conference.Miami,2006:23-26.

[20] Gorman JM.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2,63(suppl 8):17-23.

[21] Vittorio P,Stefano F,Umberto S.Diazepam effects on the cerebral responses to tonic[J].Psychopharmacology,2001:252-258.

猜你喜欢
症状大学生研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0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