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贵,张庭旭,李秀军
(宽城满族自治县农牧局,河北宽城067600)
牛眼角膜翳是一种常见病,西医往往采用外治或兼以非特异性蛋白治疗方案等,但不甚显著,即使治愈,也累计残留斑痕,影响视力。自1991年以来,通过实践摸索,应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的方法并不断改进、组方,经治100 多例,均获得见效快、疗效显著、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已成为笔者所在县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病畜低头闭目,患眼肿胀,结膜瘀红、着光流泪,眼睑或内眼角附有黏液性脓性分泌物。因病情长久,眼角膜混浊,呈现银灰色或白色或形成白色翳膜被附于瞳孔表面,粗糙且无光泽,看不见虹膜和瞳孔,有的为斑点状白翳,视物不清及至完全不能视物,初发生者常可见树枝状微血管向中央延伸,如病程拖延耽误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最终膜翳增厚,呈现黄白色,将眼球遮住而失明。
2.1 劳役过重,饮水不足,体内蕴热,致使肝火上升,外传于眼。
2.2 暑热炎天,喂养无节,精饲逸居,内伤料毒,温热瘀结于内,外传于眼,形成白翳,凝于角膜表面,障碍视力。
2.3 亦有刺激性气体熏蒸或外伤造成其病症,使角膜炎的病机恶化而引起。
从100 例病例来看,肥胖瘦弱畜多发,似与年龄、性别无关、气候的风干湿热对本病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急性的,以疏肝清热,活血祛瘀为主,辅明目退翳之药。热肿退后,以明目退翳为主,略加清热药。
西医治疗:消炎,收敛,促进膜翳消炎吸收。
临床治疗时,下列诸方,中西结合,内外兼治。
第1、2、3 方必用,第4 方任选一种配之。
3.1 内服中药《泻肝散》处方:当归、柴胡、川芎、栀子、菊花、薄荷、赤芍、木通各20 克,郁金、黄连、甘草各15 克,龙胆草、草决明、石决明、旋复花各24 克,以上诸药混合共碾细末,开水冲调或水煎去渣,候温,加白糖100 克,鸡蛋清4 个为引,每日一剂内服。此为中等剂量,临床可根据生畜体重加减。
角膜重可加蝉蜕、木贼、夜明砂、密蒙花。肿胀热甚,可加大黄连、栀子的用量。
3.2 放太阳血,一般放一次,以滴血数十毫升即可。
3.3 每日用2%~4%硼酸溶液洗眼后,吹入结晶磺胺粉,使其均匀散布于角膜表面。
3.4 自家血20 毫升、安痛定10~20 毫升、青霉素80 万单位,结膜下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
临床经治疗100 例病例,一般用药3~5 次即愈。病轻者1~2 次,一般无论病情轻重,服药1~3次后,便可见混浊由角膜边缘向中央逐渐清晰,并可透过薄翳看到瞳孔,同时伴有视力感觉。此时,应继续用药不可中断,以求尽速治愈。
柳树下宫某家的一公牛,12 岁,某年夏季使役中,由于该地湿热(中午达35℃),舍内通风不良、粪尿气味熏蒸,双目流泪、眼睑肿胀、视物不清,尤以左眼严重,眼球边变灰,视力障碍。牵到笔者所在站诊治,临床检查:双眼全角膜表面附有白色薄膜,表面粗糙,完全失去光感。诊断:角膜白翳,按前述方法处理,减少精料,加喂青草,配合清理胃肠,服药3 次后,右眼完全治愈,左眼可见角膜边缘逐渐变清晰,表面略显光泽。继上方处理,再以10%阿托品点眼,每日2 次,以防虹膜粘连。服药5付后,角膜变为银灰色,边缘可透过薄翳看到虹膜,共服药7 剂,角膜完全透明,未留斑痕而愈。
6.1 本法疗效:本方对病症初期、中期、后期均有疗效,发现病畜越早用药,疗效越快越好,反之较慢。
6.2 作用机理: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内外兼施,综合中西医所长,集中疗效,故见效快,疗程短,如发现处理及时,无后遗症。眼病多系肾水亏虚,肝阳上扰。因目乃肝之窍,肝气通于目,本病多由于湿热瘀积,肝火上升,外传于眼,形成白翳,本方中之当归、川芎、赤芍、郁金等能活血化瘀、通气养血、改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病灶病理产物吸收运化。其余诸药,大都归于肝经,有疏肝解郁、清热解火、退翳明目的作用,兼以自家血或安痛定非特异性蛋白疗法,近距离地刺激诱导,增强细胞活力,促进病灶吸收消退。结合外治,清降炎性分泌物,减少病理刺激,磺胺起到轻微刺激收敛消炎作用,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3 后遗症的预防问题。如发病较久或翳膜厚重,短时不易治愈者,炎症常蔓及虹膜,应尽早使用散瞳剂和缩瞳剂(0.5%~1%阿托品)以免引起虹膜发生粘连,致瞳孔变狭窄而影响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