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机器人发展基础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

2015-04-16 00:10蔡自兴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5年2期
关键词:机器人学高素质人工智能

蔡自兴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

0 引言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3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17.9 万台,中国销售约3.7 万台,增幅58%,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0%,总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201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2.5 万台,中国销售5.6 万台,增幅54%,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5%。预计到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将达到10 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40 万台[1-4]。一方面,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23,远低于韩国的347、日本的339,不足国际平均水平58 的一半。这表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也说明我国远非工业机器人强国[5-7]。

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不能搞低水平重复,不能追求工业机器人制造大国,不要追求落后产能,而要追求创造自主核心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益。我国虽然已成为一个工业机器人大国,但我国机器人产业离机器人强国要求甚远,其发展征途仍任重道远。

1 我国机器人学研发的经验教训

我国40 多年工业机器人开发和30 多年智能机器人研究,已取得许多成绩和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教训。这些教训包括:

1)重仿制轻品牌,缺乏国产机器人的名牌产品。

经过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开发,研制出喷涂、弧焊、点焊和搬运等作业机器人整机,几类专用和通用控制系统及关键元、部件等,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在20 世纪90 年代国家选择以焊接机器人的工程应用为重点进行开发研究,实现了部分国产机器人的商品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研发能力差距较大。存在研究基础技术多,研究应用技术少,研究整机多,研究关键部件少等问题。着重仿造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缺少客户信赖的名牌产品。

2)重跟踪轻创新,缺乏国产机器人的知识产权。

为了跟踪国外高技术,上世纪80 年代863 计划安

蔡自兴教授,多年从事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研究,被誉为“中国智能控制的奠基者”、“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第一人”和“中国智能机器人学科的创始人”;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审定的联合国专家、国际导航与运动控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徐特立教育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排了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包括水下无缆机器人、高功能装配机器人和各类特种机器人,进行了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机构、控制、人工智能、机器视觉、高性能传感器及新材料等的应用研究,取得一批成果。20 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发系列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研制了一些高档样机,开始了应用工程和特种工业机器人开始开发。

跟踪过程中科技创新不够,致使多数国产机器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和关键部件很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3)重样机轻市场,缺乏国产机器人市场竞争力。

我国虽然已制造出许多机器人样机和产品,但大多数产品因整体技术仍落后于国外主要机器人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小,从而让国外机器人产业巨头垄断了越来越大的国内机器人市场。例如,2012 年国内机器人销售量分布中,进口机器人约占70%,国内机器人约占30%,而内地(中国大陆企业)机器人产品仅占3%。

4)重设备轻人才,缺乏能工巧匠和大师级精英。

在近30-40 年间,国家投入巨大研究经费,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但成绩不能令人满意,问题突出。其主要问题为机器人质量得不到用户肯定,自主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受制于人,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与国际巨头争夺市场的严峻局面。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知识产权和人才培养,未能让大批能工巧匠和大师级精英脱颖而出。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知识产权是核心,人才水平是关键。只有形成高素质的机器人学人才队伍,才能开发高质量的机器人产品。

2 夯实我国机器人学的基础

我国的机器人学研究和机器人产业的基础均不够牢固,导致机器人产品质量欠佳、关键部件依赖外国进口和机器人市场被外国垄断。要充分认识机器人学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夯实我国机器人学的发展基础。

2.1 全面构建机器人学的发展基础

在国家层面上高度重视机器人学开发与应用,把机器人技术作为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要制定我国机器人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发展路线、计划方案、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基础。

2.2 全面提高各类机器人的整机水平

关键基础零部件已成为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拦路虎,需要集中力量努力攻克,为提高国产机器人的整机水平打好基础。这方面虽然近年来有所进展,但差距仍然很大。

2.3 全面覆盖机器人学的应用领域

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计划着重于智能制造、公共安全、医疗康复等应用领域,应把机器人应用拓广到经济引擎、医疗健康、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应用和国防应用等领域,发挥机器人技术在创造新市场、提供新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2.4 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

今年全国“两会”上,百度总裁李彦宏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中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加快人工智能布局,实施“教育超脑”。这些事件表明,一个以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经济社会智能化的浪潮已在我国兴起。智能机器人是其中典型代表。

机器人学人才是机器人学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好发展规划、掌握关键技术、进行推广应用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实现。要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必须全面规划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培养,为我国机器人学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机器人学人才培养决策思考

无论是总结我国机器人学发展的存在问题,或是探讨机器人学的基础建设问题,都与机器人学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3.1 建立机器人学人才培养制度和路线图

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机器人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建立机器人学人才培养制度,全面规划机器人学人才培养,把机器人学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我国机器人学人才培养路线图。

欧美日各主要机器人强国都制订了机器人学发展路线图,包括研究与应用领域、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等[5-7]。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模式与我国存在一定差别。目前,美国机器人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只有少数顶级名校的相关课题组或研究所向有能力的本科生开放。但从2013 年起,5 年内将在公立中学普遍开展机器人学课外活动,10 年内将在大学全面设立机器人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15 年内各类机器人学毕业生将提高2 倍。

我国教育体系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已提到议事日程和行动上。

3.2 全面规范各级机器人学教育

根据市场需求,全面规范各级机器人学教育,开办一定规模与比例的各类学校,包括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全面扩大与办好“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机械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加强本科机器人教学;在部分相关专业设立机器人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加强机器人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力度;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学科技或科普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器人学课外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对机器人学的兴趣;搞好机器人学师资培训,提高机器人学教师水平,规范与组织编写各类机器人学教材,为机器人学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3.3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

努力探索通过“产学研”结合,或“科教产”联合,或“官产学”合作,分工协作,培养各类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进行机器人品牌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营销,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提供相关教育和其他政策支持,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研究所主要进行机器人产品开发与创新,让机器人科技人员发挥才智;学校除参与机器人产品研发外,首要任务是提供知识资源,培养各层次的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企业要精益求精进行机器人产品生产,让机器人学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作用。

3.4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培养机器人学人才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智能系统的“网络化+机器人化+人工智能”提供得力的技术保障,为机器人学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手段。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智能机器人网络平台,创建与发展智能机器人主流媒体;开发与完善国内机器人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各层次机器人学教学提供网络教育服务,为其他课程提供辅助教学工具;面向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举办机器人学网络竞赛,营造良好的机器人学生态文化;建立机器人学网络博物馆和机器人学网络图书馆,广泛收集国内外机器人产品图片、机器人学科技图书和论文资料、机器人学文学作品等,并向读者开放。

3.5 大力开展机器人学科普活动

争取国家或企业支持,建立机器人学科普基地,为普及机器人学知识发挥示范作用;鼓励科技人员和各级教师进行机器人学科普创作,支持出版机器人学科普作品,广泛传播与普及机器人学知识;举行全国机器人学科普作品竞赛,分组评选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出版机器人学科普杂志,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机器人学的发展动态、应用示例、科普知识、趣闻轶事;规范与举办各类机器人学科技竞赛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培养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机器人学的兴趣。

3.6 建立机器人学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机器人学人才激励机制,把机器人学列入国家科技、教育和综合奖励领域。建立机器人学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进行机器人科技创业,对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原型成果给予创业基金支持。鼓励各类能工巧匠和大师级精英等机器人学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 结论

我国的机器人学研究和机器人产业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智能科技或智能系统的核心是“网络化+机器人化+人工智能”,而机器人学是机器人化的基础,人才是机器人化的根本。

纵观全球人工智能之争,很大程度上也是机器人化之争,一种高素质人才之争。我国各级教育需要适应机器人学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学方面的创新人才,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对应国际人才竞争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目前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大批高素质机器人学创新人才,为国民经济调整升级与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福祉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1] IFR. Executive Summary:World Robotics 2013 Industrial Robots. 2013-09-18. http∶//www.ifr.org/index.php?id=59&df=Executive_Summary_WR_2013.pdf.

[2] IFR. The robotics industry is looking into a bright future 2013-2016∶ High demand for industrial robots is continuing.2013-09-18.http∶//www.ifr.org/news/ifr-press- release/the-robotics-industry-is-looking-into-a-bright-future-551/.

[3]梁文莉,编译. 快速增长的中国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3)∶2-7.

[4]王伟. 数说201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6)∶17-18.

[5]曾艳涛. 美国未来15 年制造业机器人研究路线.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3)∶1-18.

[6]蔡自兴,谢斌. 机器人学.第3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 2013 Robotics Roadmap-rs. A Roadmap for U.S. Robotics, 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2013 Edition.

猜你喜欢
机器人学高素质人工智能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2019:人工智能
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及展望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研究生《机器人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数读人工智能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