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六月节与民间信仰重构社会生态秩序

2015-04-16 00:05:26金乾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壮族族群读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165-02

① [收稿日期]2015-08-16

[作者简介]金乾伟(1974-),男,山东临沂人,原名金钱伟,文学博士,广西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文化。

壮族六月节一般为六月初二,从具体祭祀对象看可谓英雄的节日,具体说来是柳江、龙江等地是莫一大王节,环江则是陈宏谋节,云南文山则有侬智高节,有必要针对这三个人物总结一下,莫一大王是民间塑造的神勇英雄,而陈宏谋则为文人真事,只不过在这里民间信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陈宏谋化身为禾苗的保护神,侬智高也是真有此人,富有传奇色彩的非凡经历,更是民间信仰崇拜神祇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他们或因先民情感寄托或因真人传奇成为民间信仰的世俗神,笔者一直认为壮族族群智慧出众,他们祭奠英雄大都是与生活需要有关,世俗性的功能要求当然与维持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关联,由此,民间信仰意义的六月节与壮族社会生态秩序就有重构功效。

一、五谷丰登:“那[na 2]”文化生态之内蕴

生态秩序强调大地上的人类活在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至少要满足温饱、长幼有序、出入安全等现实需要。壮族水田发音为“那”、“纳”,围绕水田稻作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彰显地方独特的文化,一般把壮族稻作文化概括为“那[na 2]”文化。那么,“那[na 2]”文化所显现的表征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强化族群看重满足日常生活温饱问题,吃穿二字可以当作相当多的普通百姓为之操劳的主要大事,因此,围绕稻作耕种收藏等物质外显标志、精神内在寄托等构成了“那[na 2]”文化,如何保障收成、如何保障生活稻米的供给是其显性的表征,站在这个立场上看问题就明白了何以英雄成为稻谷、禾苗的保护神。

壮族六月节祭奠神祇有莫一大王、陈宏谋、侬智高,下面逐一探讨。

首先,莫一大王与“那[na 2]”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一位敢于对抗,坚贞不屈、死战不休的反抗者颠覆为稻谷的保护神,笔者认为值得深思,莫一大王是民间文学形态中一个典型代表,按照叙事学行动单元概括:天生英雄因为才艺过高被皇帝征召;每晚穿上飞靴或神马与妻团聚;妻子怀孕导致婆母猜疑,只得留下飞靴为证;没有了飞靴怕误了上朝,用手指压下太阳拖延时间;引起皇帝嫉妒害怕,派兵围杀;因母亲或妻子等女子忌讳语造成莫一大王法力尽失,导致其势单力薄被杀,断头无法续接,尸身化为盔甲小人没有战斗力,化身蜜蜂只能惊吓皇帝;面对这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广西柳江一代的民间认定就是五谷的保护神,可以说,如果认为这二者之间有关联的话,也是借力于莫一大王的神勇,这样一个令世俗社会权力最大者感到头疼、无奈的反抗者,完全有能力保护“那[na 2]”文化组成标志五谷为代表的稼穑。

其次,陈宏谋节与“那[na 2]”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属于读书成功为官者的敬仰和崇拜,“那[na 2]”文化可以归于农耕文化的范畴,因为年年岁岁循环的生产方式,其表现出来的稳定性需要文字传承智慧积累的文化,因此,对于读书抱有积极态度和行为,对于读书为官更是推崇不已,南北方耕种方式虽然表现不同,但是相应的思维和做事方式天然接近,陈宏谋进士出身为官48年,历经12省,最高至东阁大学士兼职工部尚书,深得乾隆器重,深悟儒家文化要义遂以著述,就为人做事得失利弊发表观点,成为民族区域代表性的文化学者,这样的文化精英好像与民间“那[na 2]”文化相去甚远,其实不然,正是农耕稻作文化熏陶,注重实际关注民生的使命使得陈宏谋成为大清庙堂文化的彰显者,无疑让渴望稻作丰产的壮族人,也想让一位广西籍读书做官之人护佑稻谷的丰收,这样陈宏谋就被升为禾苗的保护神,缘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厚望。

再次,侬智高与“那[na 2]”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位真实传奇的民族英雄,父子两代都是贵为王者,并以自己实力转战于越李王朝和北宋王朝之间,其父为越李王朝俘虏杀害后,侬智高继位后愿意归附北宋被拒,遂独立建国与越李王朝和北宋王朝周旋,后在邕州称帝扩大地盘,宋仁宗派狄青南征,邕州攻破败退云南大理国,不知所终,亦有被杀的说法。作为壮族传奇英雄中的一员,这般经历着实让人佩服,利用自身实力与两个王朝周旋,并一再为王称帝,可以说真刀真枪打出了曾经属于自我的王朝江山,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其行为完全可以成为巫文化信仰崇拜的神祇,因为本身为王者自有其非凡功力,不仅有文臣武将投奔,更有常人没有只得羡慕的法力,因此,壮族民间很容易把这位世间的王者提升为护佑神,对于大多数民间的壮人来说,保障稻谷收入是最为实际和迫切的,所以,壮族六月初二的节日祭奠是借助非凡的传奇经历者,希望得到普通世人所没有的法力为稻谷丰收予以保障。当然,壮族民间只是以此祈祷更多的耕种收入,五谷丰登可以概括为“那[na 2]”文化要面对的外在表征。

壮族六月节凭借民间信仰独特的直观逻辑思维,把三位文武英雄升华为五谷的护佑神祇,是因为天地人互参,包含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神灵,“这种生机论宇宙观和人生哲学长期以来滋养了中国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悲天悯人的意识,教会了中国人热爱宇宙中的和谐,珍惜大自然的生命”。 [1](P6)正是期待稻谷丰产热爱生活的考量,让寄托族群情感的传奇之人成为禾苗稼穑的保护神。

二、奉献牺牲:一日三餐诉求的另类表达

民以食为天——古代的中国人为何如此看重一日三餐呢?好像先民就是把“吃”放在了第一位,按照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能说明先民生活仅仅处在第一层次,解决温饱问题,结合古代历史历朝历代普通百姓生活看,天灾人祸常常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所以,节日祭祀除了神圣的仪式,庄严的氛围外,一般都会为聚集来的宗亲族人安排齐全的大餐,就祭祀语境言之,奉献牺牲——精心挑选的敬献神灵的肉食——绝对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虔诚忠实,仪式作为天地秩序的象征,牺牲作为敬拜神灵的享用的象征,节日祭祀的法事完成后,就到了世俗社会的普通生活语境中了,男女老少聚集一起好好享受难得丰盛宴席,成为内在情感吃一顿饱饭诉求显现的另类狂欢。

第一,准备习俗与生存智慧,彰显族群所有成员存在的意义。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过节意味着改善生活,意味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存在,本来特别贫苦的普通壮民,曾经的天灾人祸会造成底层民众缺衣少穿,也许会有揭不开锅的实际困难,因为穷困潦倒可能被忽略,也会因为自卑不愿抛头露面,生活落魄一般会成为公共活动的缺席者,但在节庆活动购买牺牲物品时却完全体现出所有存在者的意义,购买的猪牛都是要按户主人员凑钱的,每家平均摊派,一头牛或一头猪是献给神祇的所有人的心意,举办节庆活动因为准备得当,生存智慧不仅在于本人或部分人生活满意,而是要动员人力、物力为家族、族群、集团乃至国家所有成员提供生活美好的希望,正是人人出力让族群每个人都动员起来,有了家族的归属感和存在不可或缺的意义。

第二,肉食蔬菜的象征意蕴,节庆活动往往忠诚地献上各类祭品,小到公鸡大到猪牛作为贡献神灵的肉食,这样的家禽或家畜作为祭祀有没有讲究?民众的智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普通百姓养鸡相对容易,并且还可以依靠鸡蛋换来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加之鸡肉鲜美通常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那么,养猪更是为了换来大额钱款的进项,猪肉分量较大,只有重大场合才会采用,而耕牛主要是为耕田种地的得力助手,不但精心饲养,还爱惜有加,除非牛老了或是疾病,一般不会宰杀,因此,祭神的重大活动献上猪牛才能显示敬意和诚意,此外,还要献上多彩糯米饭,南方地区一日三餐多吃米饭,这里献上的米饭多有各类蔬菜,还会让它变色成为红色米饭,奉献祭品代表了世俗生活民众的最大心意。

第三,分食牺牲的内涵意义,祭祀仪式后,人们一般会按照参加者每人一份分食牺牲,可以说献给神灵只是一种象征,主要还是给世俗之人享受,这在生活艰困之时很有意义,因为普通百姓长年累月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吃上一顿肉,而重大节庆聚集一起的族人,应用大家的人力物力,人们凑钱采购的猪牛又回到了每个家庭,无论钱财多否都有机会享受美味,趁机享受到节庆的欢乐喜气,这样,世人与神灵共同完成了如何活的有滋味限时体验,相信困难时期,人们即使分得了猪牛肉,也会盘算如何好好利用难得的美食,既改善了生活质量,又增加了生活的希望,分食牺牲对于生存智慧有更大的意义,生活好转也能体会族群一家亲的热心和帮助,领会到团结一起人多力量大的真正含义。

六月节祭祀对象不同,莫一大王节为表达护佑五谷的崇敬之意,借助陈宏谋节获得的神力保护禾苗茁壮成长,祭祀侬智高是为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也许不同区域壮人祭祀对象不同,但都是很看重敬献的牺牲,也就是特别重视献给神灵的吃食,笔者以为壮族先民有很大的智慧在里面。谈论问题有时必须结合不同的时代语境,现在这样的祭祀仪式更多的表达传承传统文化、大家团聚拉近情感之意;就祭祀节庆活动来源看,先民在遥远的过去开展法事活动,那更多的是要面临如何吃饭度日的问题,那大多是一个艰难无法填饱肚子的时代,也许是只能吃糠咽菜不见荤腥的时代,所以,过节不但有期待神祇保护收获更多的稻谷,更是借助这样的神圣节日满足大家的吃食实际问题,属于解决一日三餐诉求的另类表达。

三、祖先崇拜:社会生态秩序巧妙之共建

人为顶天立地最高智能生灵者,节庆活动之所以聚集一起除了借助神祇力量禳灾祈福、享受族群一起的亲情,节日祭祀仪式其实是现实生活秩序的强化,往往带有祖先崇拜的节庆活动,就是体现祭祖来维护一种族群认可的内部管理,以达到通过血缘关系的祭拜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壮族六月节因为不同属地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点都是“那[na 2]”文化祈求的护苗保丰收,同时又是祭祀先人护佑后人拥有满意的社会生活,这里就需要共建人人认可的社会秩序。

祖先崇拜是世人将依赖独特——血缘关系——代表的先人化作神秘的人格神来护佑族人,一类是把远古的神话人物作为族群崇拜的对象,隐喻了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再有就是选择神勇或功绩较大的作为先祖优秀代表加以崇拜。之所以看重祖先崇拜就是因为不单是对于血缘关系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认可了维护族群生存发展的模式,生活遵循的原则。

第一,节庆忌讳语隐喻了不可小觑女性,女性在民俗中有特别的言行要求,不能公开出现公祭现场,不能说不吉利的言语,这在六月节祭奠莫一大王表现突出,对于传奇英雄的虽然有渴望更大神力护佑族群的要求,但是传说莫一大王始终是败在母亲或媳妇等女子忌讳语中,这其实是人们内心中潜意识在起作

用,是强调对女性言行重视的另一种表达,因为古代男子占有体力的优势,又容易抛头露面,所以,成为社会积极参与者和承担者,相对而言,女性因为性别缘故被忽略了,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女性——特别是母亲或妻子不可或缺,只有重视女性在现实生活的作用,才能保障更加美好的家庭生活,诸如节庆活动领取牺牲猪牛肉食,一般也不让女子领取,告诫人们不可忽视女性的言行,而是为家庭男子取回,一则显示男子地位独特,也表示女性在家中主妇的特别,只有重视母亲或妻子在家庭的特殊贡献,才能保障每个家庭生活美满。

第二,读书学习是后辈子孙必要的成长经历,对于陈宏谋的祭拜无不是对读书长学问的敬仰,如何维护族群的社会秩序,崇拜主体带有全面的暗示,祭祀陈宏谋就是认可读书学习对族群生存的重要,因为读书成功者让壮族人对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完全领悟了,壮族对于强秦一统岭南所带来的中原文化所学甚多,除了可能因风俗不同排斥一部分,还是大量的汲取中原地区更为先进的生活方式,又因“那[na 2]”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方式及其类似,长时间的民族融合终于由唐至清出现了广西籍读书及第的可喜硕果,全国显赫的广西籍状元群体不只是光宗耀祖的,而是显示了读书做官为国为民做事的可能,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付之实现,人们祭祀读书为官者希望他护佑禾苗茁壮成长,陈宏谋成功意味着族群认可的理念成功,也意味着族群对于后生小子读书的重视,由陈宏谋家书可以读出天下父母对读书的厚望,“更念父母当年生我取名‘成儿’,望我读书成名……今日身列揆席,位登政府,官曰宰相,宅曰相府……九原之下其有知乎?” [2](P225)希望每个家庭能够精心培育孩子读书上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俊杰。

第三,祖先崇拜传承丰厚的精神财富,生存不惧困难并要敢于胜利,祭祀真人先祖侬智高就是希望族人能够继承这笔无形财富。访问云南西畴当地壮族民众,他们公开说六月初一祭祀杨六郎,再问就承认是祭奠先人侬智高,说是杨六郎其实是用来掩饰祭祀侬智高的,因为侬智高三个字带有复杂的感情,后人祭祀时带有隐晦的表达。因为历史发生了先人侬智高反抗皇帝的真事,后人祭祀“集中反映了壮族人民渴望征服自然、反对压迫剥削、争取自由解放的强烈愿望和理想。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一直把他作为自己的祖先,甚至当作神社、农业守护神来崇奉。” [3]这里反映了壮族后人生活经验丰富的智慧,一是为先人创立的王朝和业绩感到倾慕和自豪,对于社会不公敢于反抗;二是希望借助先人的力量战胜遇到的种种困难,特别是“那[na 2]”文化体现的稻谷种植需要风调雨顺、保产保收。这样,既有稻作文化耕种生产丰收的需要,也有祖先崇拜护佑后人的需要,祭祀祖先无疑会让宗族因血缘关系得到身份认同,相信自己作为神勇祖先的后裔能够众志成城,面对一切困难战无不胜。

以上,因六月节祭祀先人为“那[na 2]”文化表现的护苗保丰收,又因同宗聚集而包含祖先崇拜在内,又有了特别的用意,通过认可先人的功绩暗示后人要维护族群的社会秩序,重视女性言行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重视读书学习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面对生活各种困难要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这样,族群之人如能在现实生活中遵循这些做事做人原则,也就维护了积极上进、未来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秩序,从而实现了祭祀神灵与稻谷丰收之间的生态诉求,分食牺牲承担了族群成员存在的意义,共建了族群所有人员遵循社会认可的发展模式。由此,壮族六月节立足“那[na 2]”文化五谷丰产、生活提升重构了社会秩序和谐的愿景。

[参 考 文 献]

[1]张立文.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宏谋.陈宏谋家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孔照翔.广南壮族来源考[J].民族研究,1994(4).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壮族族群读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新兴族群的自白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