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老子祝寿传说研究

2015-04-16 00:05:26唐旭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太爷祝寿老子

唐旭东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院,河南周口466001)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祝寿的传说。该传说讲的是:老子家乡有这样两个人,大户人家庞太爷和普通村民岳平。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都在六月十五这天过生日。庞家每年六月十五这天门庭若市,礼物堆积如山,而岳家则人迹罕至,门可罗雀。老子十四五岁那年,姑母家有急事,舅父去帮忙处理,临行前将往庞家送寿礼的事交给了老子。老子痛感于这种人生的不平,再加上看到岳平自己的儿女都不来给父亲祝寿,却把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买了礼物给庞家送去,愈加愤然。礼物快送到庞家了,却又折返回家放下,一个人跑到隐阳山思考此事。当看到山上的石头滚下坡,顿悟天之道,毅然将礼物送到岳家。庞太爷的儿子恶二少得知此事找李耳问罪,李耳据理抗辩,庞太爷赶到,怒斥恶二少,改规矩领头给老百姓祝寿,给岳平祝寿。②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细细品读,却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颇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一、“富贵多恶少”观念的表达

鹿邑老子祝寿传说塑造了恶二少这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和深化主题的重要人物。如果对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尤其是民间文学作品了解多一些,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就会发现古今文学作品中这类人物还真不少,古典文学作品中,《水浒传》中的高衙内,《红楼梦》中的呆霸王薛蟠是典型的代表。戏剧戏曲中这类人物尤其多,王老虎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现代文学史上则有黄世仁这样的典型。这类人物的典型特征是家庭殷富,有的有官方背景,生活奢靡,仗势逞意,目无法纪,任性自私,损人利己,言行无赖,人神共愤。在这种人的眼中,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想要什么,别人都得乖乖奉上。他们近乎变态地在意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他的态度,他的好恶和感受就是是非的标准,让他感到不爽的,一切都是错的,都是对他的藐视和大不敬,都是该受到严惩的。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民间比较接近的文学作品,像评书、曲艺、戏剧、民间故事传说或跟民间文学关系密切的小说中这类人物形象比较多。为什么这类文学作品中这类人物形象特别多?这主要是由于民间的立场和观念。众生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连动物群体中也是强者为尊的。有阶级,就有阶级矛盾。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总是表达着本阶级的情感和思想观念,富贵多纨绔,富贵之家多恶少就是民间的思想观念之一。尽管这种思想观念是片面的,但却有其社会生活基础。官宦之家,子弟多延师教育,那些好子弟一般沿着读书、科考、做官的仕途一路上去,与民间极少联系,除了包拯、海瑞或者秦桧、严嵩这样宦迹特别突出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都没有进入民间的视野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了,或者只在正史中留下了生平事迹的记录,而不为民间所关注。只有那些恶霸、无赖、劣绅、恶少与民间联系较多③,正因为民间或贴近民间的作者对这些人事相对更加熟悉,所以也更容易将这类人事作为素材纳入作品之中。而且,就社会生活来说,非常的人,非常的事才具有轰动效应,才更容易造成影响,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样,就文学创作来说,非常之人,非常之事也最容易进入文学作品表现的视野,凡人小事,如果跟故事情节没有关联,就不会被纳入创作主体的创作视野中。正因为如此,恶少恶行更容易被关注,被作者吸纳和改造,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在民间文学作品和跟民间比较接近、联系比较紧密的文学作品中,富贵之家纨绔子弟特别多,恶少特别多,甚至这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学创作的定式:富贵之家多纨绔,富贵多恶人。但是,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从现实来看,虽然富贵人家有恶少,那贤良子弟何尝不更多呢?严格来说,俗话说的“自古家贫多孝子,从来纨绔少伟男”本身就是带有片面性的。历史上的圣哲贤达、文人才子、帝王将相,有多少真正出身贫寒的呢?显然跟老子祝寿传说表现的“富贵多恶少”观念一样,是民间思想观念的表达,表现的是民间对富贵者和富贵家庭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的阶级观念和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当然,在老子祝寿传说中,“富贵多恶少”观念的表达是隐晦的,如果孤立来看,恶二少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的民间思想观念就不容易看出来了。只有把他放在民间文学的恶少群像中去看,才能看到这一人物身上体现的这种民间思想观念。

二、民间眼中的阶级矛盾与斗争

鹿邑老子祝寿传说表达的主题是公平,表现了鹿邑民间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同时,鹿邑民间也意识到追求公平,必然引起社会上层的不满和两个阶级的斗争,这种斗争在他们双方的代表身上体现出来,在该故事中体现为恶二少跟李耳的斗争。

(一)民间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鹿邑老子祝寿传说中,民间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是通过他们的代言人李耳表现出来的。

首先以李耳的视角表现了不公平的现实。该传说中,社会的不公平通过故事的讲述者以全知视角来描述的,而其描述的不是他自己耳闻目睹的,而是李耳所看到的现实,亦即是说,故事的叙述者描述的是李耳眼中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虽然庞太爷和岳平同年同月同日生,但生日这天,两家的情景却截然不同。庞太爷家,“给庞太爷送礼的人真多,有抬盒子的,有抬明桌的,有抬囫囵羊的,有抬囫囵猪的。送礼的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跑几百里路来给庞太爷祝寿。”“有的人家穷得揭不开锅,也要买点东西往庞家送”,“他家接的礼物啊,简直堆积如山,几间屋子也摆不完”,“宾客满座,热闹非常。”而岳平家“却门庭冷落,连个瞎鬼也没有。没有一个人来给他祝寿,就是他的儿女也没来给他祝寿,却把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买了一大篮子礼物给庞家送去”。如果外人不给岳平祝寿而给庞家祝寿那还可以理解,岳平的儿女都不给他祝寿而给庞太爷送礼祝寿,那社会的不公,世情的凉薄可谓到了极点。民间故事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这种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公平世界的缩影,李耳眼中的不公平现实就是民间眼中的社会和阶级差异。

其次,民间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是通过李耳的言行和感受表达出来的。“李耳看到这种世态,心里很气愤。但是舅父的嘱托在先,也只好掂着礼物往庞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世上同是一个人,为啥这样不平等哩?’走哇,想啊,越想越气愤。快走到庞家大门口的时候,又转身跑回家里去把礼物一放,一口气跑到隐阳山脚下,往青草地上一躺,脸朝上,两手搬着后脑勺,瞪着眼,看着山顶上的云彩,自己跟自己说起话来:‘庞太爷家收了那样多的礼,几间屋子装不完,舅舅叫我也去赶热闹,人家庞家压根也不稀罕。庞太爷和岳平,同年同月同日生,都是个人,为啥恁不一样哩?’”可以说,李耳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代表了民间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情绪和态度是必然要寻找一个突破口得以释放的。

(二)民间眼中的阶级斗争

鹿邑老子祝寿传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李耳与恶二少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过程。

首先说矛盾冲突的根源和性质。矛盾冲突的根源表面上来看,当然在于李耳把祝寿的礼物送到了岳家而不是庞家。本来把礼物送给谁,给谁祝寿这是李耳的权力,可是在恶二少的眼中却变成了对他家的极端不重视,不尊重,是对他家的藐视,“看不起”。本来作为一种态度那也是李耳的权力,而在恶二少眼中这就是冲突的根源和导火索,他绝不能容许这种态度的存在,必欲灭除之,表现出对尊严和面子的高度重视。不管是故事中还是现实中,类似恶二少这种角色,家里不缺钱,不缺东西,也不在意、不珍惜东西,却近乎变态地在意尊严和面子。他们收礼的过程除了获取利益的快感之外,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被尊重的感觉同样或者说更加重要。其实有些老百姓送来的礼物在送礼者自己来说是费了很大的财力,买的礼物也很贵重,但在庞家来说,这些礼物既不值钱,也不贵重,甚至有的在他们眼中那就是垃圾,他们家也不缺、不稀罕这些东西,但是还要收,因为他们需要从收礼的过程中体验那种被尊重、被敬畏的尊严和快感。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恶二少跟李耳的矛盾斗争根本的说是恶二少为面子与尊严之战。

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这场矛盾冲突和斗争关系着的不仅仅是礼物和面子的问题,更关系着现行秩序和制度——“规矩”的改变,这是恶二少坚决不能容许的。恶二少要维护的是现行的秩序和制度:大家都来给庞太爷祝寿,贫者给富者祝寿。而李耳要打破现有秩序,改变规矩,让老百姓也得到被祝寿的权利和机会。从这个层次上可以说,恶二少与李耳的矛盾冲突是规矩之战,是秩序与制度之战。恶二少和李耳作为富者与贫者,官方与民间的代表,从根本上表现的是不同阶级与阶层的矛盾与冲突,是各自为了利益、尊严和权利的斗争。

其次,矛盾冲突过程的独特表现。在鹿邑老子祝寿传说中,意义如此重大的斗争,双方的斗争方式却不是武力,而是讲理。斗争的过程中虽有肢体接触,却并没有真的打起来。作为冲突的挑起者,理直气壮、气势汹汹的恶二少在斗争的过程中实际上一直处于道德与道理的被质问和审判者的地位,甚至在最后遭到来自自己阵营的最高权力者的叱骂和驱逐。而看似处于弱者地位的李耳却一直处于道义的高位上,对挑战者进行着道德与道义的审问,并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而获胜。这种冲突和斗争方式的安排和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间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取向。

矛盾冲突的解决。该传说矛盾冲突的解决不是双方各展武力,达到谁战胜了谁的结果,而是靠更高的权力和权威,显示了典型的民间思维和心态。可以说,借助更高的权力和权威,甚至借助最高权力和权威是民间文学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传统戏曲经常借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解决矛盾冲突。正像鲁迅在《论睁了眼看》所说的那样:“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来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1]从起源来说,戏曲本来就是演给老百姓看的,体现的是民间的喜怒哀乐,思想观念。应该说,民间故事传说和戏曲所表现的这种共性正是民间心态和民间解决冲突方式的反映。他们一方面厌恶甚至痛恨、仇视官府,仇恨权力带给他们的伤害;一方面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于官府和权力,体现了分裂性的精神和心理。在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和戏曲中,矛盾冲突首先是靠权力与权威,靠权力者与权威的意见和话语来解决的,而且这位权力者和权威通常都是开明的,通情达理的,其具有决定性的话语通常来说都是合情的、合理的、正确的。像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就有“庞太爷是个比较开明的人士”这样一句直接的表达,而且他做出的“我立个规矩,从今往后,再不准给我祝寿,我要领头给老百姓祝寿,年年六月十五到岳家来”的决定在民间看来也是合情合理和正确的。在类似的情节中,甚至可以不考虑,也不需要考虑道德和人格方面的权威,只要有权力即可,权力即权威,就像有些这类戏曲中作为权力代表的文学形象的皇帝,其对应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一位以荒唐、荒淫而著称的皇帝,很难谈得上道德与人格权威。借助更高权力甚至最高权力解决矛盾冲突,是民间文学常用的方式和方法,这是民间文学的特点。

矛盾冲突的结局,作为体力和武技的弱者的李耳凭借道德与道理的力量折服了最高权力者,使对手遭到了失败,秩序和制度——“规矩”经过李耳的抗争,但最主要通过最高权力者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了改变,结局皆大欢喜。不论方式方法,还是结局,都体现了民间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老百姓并不真的指望所希求的能够得到实现,他们在故事中设想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和斗争的结局都只是为了达到情感宣泄、心理满足和精神安慰的目的罢了。

(三)孤独战斗的英雄

在鹿邑老子祝寿传说中,李耳无疑扮演了一位英雄的角色,但这位英雄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战斗,就像古代的侠客。在一般意义上的武侠故事中,侠客总是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在矛盾冲突中,直接体现为侠客和恶势力代表的斗争,侠客凭借超人的胆识、智慧和武技以战胜恶势力,通常表现为侠客或者好汉一个人跟恶势力的战斗,通常不需要也没有人在斗争中帮助他们,或许也没人能帮得上他们。在鹿邑老子祝寿传说中,李耳也是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在斗争的过程中,他也是孤独的,一个人跟恶二少据理力争,甚至在一开始的肢体冲突中,作为特殊的“侠客”的李耳在年龄和体能上都明显处于弱势,也没人帮他。当然,作为“侠”、好汉,总是有过人之处的,李耳虽然在体能和武技方面弱于斗争对象,但在思想和舌辩能力上显然是超越对手的,他是靠这方面的能力和长处折服对手的。严格来说,是靠这方面的长处折服了最高权力者,靠最高权力者的权力和权威才获胜的,表现出跟一般意义上的武侠文学的些许不同。

另外,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还增加了“啥时候都有狗腿子,发现李耳把礼品送到岳平家去了,立即告诉了庞家恶二少”[2]这样一句话,表现了民间对于巴结权势者的厌恶、不满和痛恨,表现出该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思想性的进一步丰富和增强。

三、对老子思想的接受

该传说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鹿邑民间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接受。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髙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49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之道,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吧?如果弓举得高了了就向下压低一点,如果举得低了,就往上抬高一点。天道均平,减损有余而增补有缺,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夺不足以奉有余,致使不足者益乏,有余者益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春秋末期,老子目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痛感于社会的不公和对天道的违悖,写下了这段话。他的本意不仅仅是要揭露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而且要引导秉政者践行天之道,有余以奉天下。鹿邑之民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显然也是不满的,他们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理解和接受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思想,这种理解基本上是符合老子原意的。但老子为疗治病态的社会开出的药方民间并未接受,在上者怎么做那时他们的事,老百姓再不愿意也管不了,他们压根没有指望统治者能做到损有余以补不足,有余以奉天下。或许他们的眼界也还达不到放眼整个社会并将各个阶级整体来看,他们看到的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具体的不公平的人,不公平的事,渴望的是有一位侠义之士跟富贵之人甚至恶人去抗争,去讲理,最终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实,显示了民间文学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通过幻想的胜利获得精神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注 释]

①本文标题看桃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而“老子思想”的“老子”则指历史上真实的思想家老子。

②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海燕出版社,1990年,第13-15页;亦见于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1-24页,二者略有不同。

③他们和官差都跟民众联系较多,但老百姓相对更容易理解绝大多数官差的扰民乃是身不由己,而对劣绅恶少的任性胡为和损人利己恨之入骨,尤其有些劣绅恶少本身就是当地恶霸无赖。

[1]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96-197.

[2]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故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23.

猜你喜欢
太爷祝寿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群仙祝寿图
炎黄地理(2022年1期)2022-03-03 03:25:44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6
客从何处来
国企管理(2018年5期)2018-09-10 07:11:17
智者老子
去镇上喝牛肉汤
千万不要给我祝寿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