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带浅论

2015-04-16 17:28张勇谢晋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玉带唐代艺术特色

张勇+++谢晋一

【摘要】《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玉带在唐代才正式出现于职官的冠服制度中,成为朝廷礼仪用带,文献中多有关于当时朝廷对玉带使用制度规定及其具体使用的记载。本文将从玉带使用方式、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玉带本身艺术等方面,对唐代玉带的社会地位作以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唐代 玉带 用銙制度 艺术特色

在我们国家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个封建历史王朝中有着极其特别的地位。唐朝是一个思想文化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文艺作品大繁荣的时期,不仅产生出很多优秀的大家和作品,而且还注重加强与外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把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相互融合。在这一时期里,玉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要变化,和之前朝代中的面貌截然不同,富含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充沛的浪漫主义色彩。从长远角度来看,唐朝的玉器发展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为整个玉器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古代官场,官服上的玉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表明官员的级别高低和官职大小,同时也是当时人物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因此,玉带的材质、纹饰和用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官阶不一样,佩戴的玉带也就不一样。研究表明,在这其中佩戴玉带板者地位最高。

一、玉带板的使用方式

玉带,是我国古人所使用的一种装饰玉腰带,从出土的玉带看,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鞓、銙(也称带板)、铊尾三部分组成。鞓,即革带,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尾”,即为鞓端的饰物,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演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叫“銙”。带銙,是指附在革带上的玉饰片。玉料常以白玉为主,形制多呈长方形、方形和桃形,是玉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纹饰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浮雕乐伎、鸟兽、行龙、花卉。铊尾(也叫獭尾)为一头半圆、一头平直的圭形。这些装饰于玉带上的饰件称为玉带饰,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装饰功能,同时又能表明佩戴者的身份。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玉带是1988年于陕西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唐代时形成了严格的玉带制度,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

二、唐代首创玉带用銙制度

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玉带作为级别很高的朝廷用玉出现,在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中具有等级、礼仪功能。玉带既是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高级职官身份的标志物。唐代开创了按官级高低佩带的玉器服饰玉带銙,富有时代特征,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形成了严格的用銙制度。只有皇帝、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玉銙,玉带上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规制严谨,銙数从7~13块不等,等级愈高,銙数也愈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创,是中国古代礼仪玉器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唐代玉带的使用,与官阶、身份的等级需要相符合,这也说明玉梁宝钿带比金梁宝钿带等级更高更为尊贵。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带上带板的质地、用数、纹饰是区别官阶高下的标志,佩用玉带板者地位最高。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故以紫色位至尊。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铜、铁。所用玉带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据官爵的高下,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桃形、半月形、圭形等。

佩戴玉带的相关规定和一系列繁复的制度充分表明了在封建王朝里,等级和权力观念的流行与严格。从此之后,不论是紧随唐代的五代、十国,还是之后的宋元明清,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官服上的等级制度。

三、唐代玉带的艺术特色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史料证据表明,唐代玉带的制作也显得与众不同。相较于以往的制作工艺,唐代直接采用减地法,即平面隐起做工。而没有采用平雕,同样对浅层次的浮雕技术也进行了摒弃。唐代的制作工艺还表现在器表周边不加装饰这一特点上,只是由边沿向内琢成斜坡,从而进一步显露出浮雕工艺的图像化轮廓色彩。这一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玉銙中,所雕人物在艺术处理上取凹减隐起,注意把握大面的转折,以较粗的阴刻线饰细部,突出了人物的神韵,有着鲜明的雕塑风格,用以表达人物绸缎服饰的衣褶纹方面,长短线条运用得非常得体。玉带板多呈扁平状,一面琢有纹饰,一面琢有穿系孔。从各地零散出土和传世的唐朝带板来看,唐代玉带纹饰除光素者外,所琢纹饰多以番人形象为主。如番人进宝、执凤头壶、持杯、弹琵琶、乐舞、吹奏、击鼓等等,但也有少量鸟兽纹等,比如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狮纹白玉带(如下文)。

四、唐代玉带銙艺术赏析

1.唐代狮纹白玉带銙

传世的唐代带板极少,完整玉带銙更为罕见。这一完整的玉带銙,是由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该条唐代狮纹白玉带銙由十三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銙。这种形制符合唐代玉带十三銙的用玉制度。出土的时候,盛放带銙的银盒上有毛笔书写的“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具”和“一十六事并玦”。这些带跨上的纹饰是碾琢出来的。唐代带銙以素面居多,有纹饰的带銙极为罕见。这条带銙上面蹍琢有狮子纹饰,设计别具匠心,有俯卧的也有行走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2.唐代玉饮酒胡人纹带板

故宫博物院藏的唐代玉饮酒胡人纹带板,长4.5厘米,宽4.1厘米,厚0.8厘米,白玉,近似正方形,略厚,中部琢一胡人坐于毯上,项下缀饰物,左手扶膝,右手举杯,一长帛在脑后飘舞,两端从腋下穿过。雕刻技法首次采用了高低不同雕刻,阴线陪衬,四面显斜坡状的透视雕法,这种雕刻技法历代皆无为其独有的。从而使画面清晰美观,且具透视感,增添了人物的神态和活力。

唐代玉带玉料精美,种类多样,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相互结合,不仅形成了我国官服带制史上的首创之举—用玉带的形式象征官位及其权力,并使官员带制形成定制,而且在玉带的造型、雕琢技艺、工艺造型、题材等方面对此后的金、元、明等时代的玉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唐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在玉带制作中进行不断创新,这种传统与流变相互结合,显示出大唐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和融合性,这些文化成果在唐代玉带上的反映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杨伯达. 中国玉器全集(下)[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2]杨伯达. 古玉史论[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3]李砚祖. 装饰之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玉带唐代艺术特色
自驾往湘西高速路上
暮景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七品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