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蜀王府钩沉

2015-04-16 01:58张天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王府四川

张天琚

近年来,在成都古玩市场上常常会零零星星地出现一些古代建筑构件,其中有不少是明代建筑构件,有的属于明代蜀王府(见图1)。对于这些不起眼的残砖碎瓦,大多数收藏者都不屑一顾。笔者则不然。多年来,笔者收藏的明代蜀王府的各种建筑构件亦有相当数量,虽然许多残缺不全,但却有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每当笔者把玩品味时,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五六百年前的巍巍蜀王府。

明朝建立以后,开国皇帝朱元璋着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开始封王加爵。公元1378年(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因为“好学能文”“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被朱元璋视之为“蜀秀才”,故被册封为蜀王。

朱椿被封王时,年纪尚小,受封后,仍留在南京皇宫。蜀王府是1382年(洪武十五年)按朱元璋诏令着手修建的。朱元璋委派康太监到成都按朝廷法定规制修建,又特地任命国子监助教陈南宾为蜀府长史,负责监工督理。

中国古代宫室早在周代就已经制度化,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宫室制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都城、皇宫、坛庙、陵寝等的建筑规制和营造。《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应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宫室之制的典籍。以后历朝历代新王朝营建新宫室,都不会违背君主制度条件下形成的作为国家礼制重要内容的宫室制度。明朝当然也不会例外。

《明史·舆服志》对洪武十二年(1379年)以来陆续建成的诸王府的规制作了明确的记载:

各藩王府其制,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堂库等室在其间,凡为宫殿室房八百间有奇。

建成的蜀王府完全符合上述规制(见图2)。修建完工的蜀王府及蜀王宫城,明朝正德年间和嘉靖年间撰修的《四川志》和《四川总志》均有详细而具体的记载。

综合史料记载,蜀王宫城坐北朝南,周长九里、高一丈九尺的萧墙,南垣在今东西御街一线,东垣在今顺城街一线,北垣在今羊市街、玉龙街一线,西垣在今东城根街一线。萧墙内,又建砖城,城墙东、南、西、北各有宫门(东门为体仁门、南门为端礼门、西门为遵义门、北门为广智门),整个面积达38公顷有余,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三座大殿(存心殿、圜殿、承运殿)和三座宫室(前宫、中宫、后宫)重檐高阁大屋顶,从北向南,直线竖排,“宫内正厅(笔者注:即承远殿)……广阔,有七十二柱分两行对立,足壮观瞻”,多达八百多间房屋的蜀王府宫殿,被四周内外两重砖墙护卫。蜀王府内墙中部,宫廷大殿宽敞宏伟、金碧辉煌;内墙城墙长达五里,高达三丈九尺,城下蓄水为壕,史称御河,河上有三道石拱桥,再南端的金水河又有石拱桥三道,桥洞各三,桥端之南雕塑石狮,并分立石表、柱各二。内墙与外墙(即萧墙)之间,楼台亭阁精致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其中的“菊井秋香”史称成都八大景之一。宫城正南前方的端礼门设有三个门洞,均以琉璃砖装饰;门外是宽阔的广场和宽达100余尺的御道。金水河则在御道之南(见图3)。两河南端,与端礼门遥遥相对的是长达二十余丈、三丈多高、厚度则达四尺有余的红色照壁。在端礼门门洞外东、西两侧,各建两座亭子,是王宫的鼓吹亭,东亭名之曰“龙吟”,西亭名之曰“虎啸”。此外,南、北两门还分别树立了两道巨大的红石牌坊。

蜀王宫城的豪华壮丽影响深远。建成之后,明代的高僧、官员、学者,甚至外国传教士等都曾留下了赞美的诗篇或详尽的记述。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1404年)生于阳安(今属成都龙泉驿区)的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中叶著名的临济宗禅师,晚年曾挂锡简州(今简阳)石经寺(今成都市龙泉驿区石经寺)。民国《简阳县志》附《简阳县诗文存稿》卷一载有楚山作的《进谢蜀和王殿下》诗:

召见彤庭沐宠光,

衲衣何幸近天香。

琪花瑶草殊凡境,

玉殿琼楼越净方。

藩屏圣明齐日月,

赞扬佛化固金汤。

深惭林下无由报,

愿祝尧年一瓣香。

据史料记载,正统年间便被召至京师并被明朝英宗皇帝敕封为宗师的楚山绍绮禅师也深受历代蜀王(和王、定王、怀王、惠王)的赏识和眷顾,楚山绍绮与历代蜀王关系密切。天顺元年,五十三岁的楚山绍绮禅师“自吴还蜀,仍居天成寺。定王闻之,为出金增修寺宇、宝相,于是庄严寺成。定王薨,和王嗣,命师大建道场”。(咸丰《简州志》卷八《人物志》。)蜀王为楚山“出资培修天成寺,扩建大雄宝殿”;楚山为蜀王的去世“在寺内为其大作法事”。楚山经常受到蜀王的召见,成为蜀王府的宾客,对蜀王府神奇仙境般的景况自然了如指掌。由此可以认定,楚山《进谢蜀和王殿下》的诗对明代蜀王府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号称闽中十子之首的曹学佺,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进士。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起,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长达四年。任职期间,时逢四川灾荒,奏准发放三百万赈济款。四川旧有行、坐两税,人民因灾荒逃亡,坐税无所出,学佺以历年行税盈余抵坐税,使四川百姓免受追比之苦。正在曹学佺财政拮据,为民请命,努力救济百姓之际,蜀王府又发生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款70万两修复。学佺根据宗藩条例,予以拒绝。曹学佺因此得罪蜀王,终被蜀王中伤,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削职归里。曹学佺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拒绝为蜀王筹款固然有明王朝的法律依据,但他肯定也深知蜀王府的奢华,蜀王府萧墙内号称成都八景之一的“菊井秋香”被火焚毁,修复绝非易事,不仅耗资甚巨,而且也非急需。作为任职四川四年之久的地方官,曹学佺对蜀王宫城的熟悉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曹学佺就曾到过蜀王府花园观赏牡丹,并留下诗作《蜀府园中看牡丹》:

近年来,在成都古玩市场上常常会零零星星地出现一些古代建筑构件,其中有不少是明代建筑构件,有的属于明代蜀王府(见图1)。对于这些不起眼的残砖碎瓦,大多数收藏者都不屑一顾。笔者则不然。多年来,笔者收藏的明代蜀王府的各种建筑构件亦有相当数量,虽然许多残缺不全,但却有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每当笔者把玩品味时,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五六百年前的巍巍蜀王府。

明朝建立以后,开国皇帝朱元璋着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开始封王加爵。公元1378年(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因为“好学能文”“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被朱元璋视之为“蜀秀才”,故被册封为蜀王。

朱椿被封王时,年纪尚小,受封后,仍留在南京皇宫。蜀王府是1382年(洪武十五年)按朱元璋诏令着手修建的。朱元璋委派康太监到成都按朝廷法定规制修建,又特地任命国子监助教陈南宾为蜀府长史,负责监工督理。

中国古代宫室早在周代就已经制度化,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宫室制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都城、皇宫、坛庙、陵寝等的建筑规制和营造。《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应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宫室之制的典籍。以后历朝历代新王朝营建新宫室,都不会违背君主制度条件下形成的作为国家礼制重要内容的宫室制度。明朝当然也不会例外。

《明史·舆服志》对洪武十二年(1379年)以来陆续建成的诸王府的规制作了明确的记载:

各藩王府其制,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堂库等室在其间,凡为宫殿室房八百间有奇。

建成的蜀王府完全符合上述规制(见图2)。修建完工的蜀王府及蜀王宫城,明朝正德年间和嘉靖年间撰修的《四川志》和《四川总志》均有详细而具体的记载。

综合史料记载,蜀王宫城坐北朝南,周长九里、高一丈九尺的萧墙,南垣在今东西御街一线,东垣在今顺城街一线,北垣在今羊市街、玉龙街一线,西垣在今东城根街一线。萧墙内,又建砖城,城墙东、南、西、北各有宫门(东门为体仁门、南门为端礼门、西门为遵义门、北门为广智门),整个面积达38公顷有余,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三座大殿(存心殿、圜殿、承运殿)和三座宫室(前宫、中宫、后宫)重檐高阁大屋顶,从北向南,直线竖排,“宫内正厅(笔者注:即承远殿)……广阔,有七十二柱分两行对立,足壮观瞻”,多达八百多间房屋的蜀王府宫殿,被四周内外两重砖墙护卫。蜀王府内墙中部,宫廷大殿宽敞宏伟、金碧辉煌;内墙城墙长达五里,高达三丈九尺,城下蓄水为壕,史称御河,河上有三道石拱桥,再南端的金水河又有石拱桥三道,桥洞各三,桥端之南雕塑石狮,并分立石表、柱各二。内墙与外墙(即萧墙)之间,楼台亭阁精致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其中的“菊井秋香”史称成都八大景之一。宫城正南前方的端礼门设有三个门洞,均以琉璃砖装饰;门外是宽阔的广场和宽达100余尺的御道。金水河则在御道之南(见图3)。两河南端,与端礼门遥遥相对的是长达二十余丈、三丈多高、厚度则达四尺有余的红色照壁。在端礼门门洞外东、西两侧,各建两座亭子,是王宫的鼓吹亭,东亭名之曰“龙吟”,西亭名之曰“虎啸”。此外,南、北两门还分别树立了两道巨大的红石牌坊。

蜀王宫城的豪华壮丽影响深远。建成之后,明代的高僧、官员、学者,甚至外国传教士等都曾留下了赞美的诗篇或详尽的记述。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1404年)生于阳安(今属成都龙泉驿区)的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中叶著名的临济宗禅师,晚年曾挂锡简州(今简阳)石经寺(今成都市龙泉驿区石经寺)。民国《简阳县志》附《简阳县诗文存稿》卷一载有楚山作的《进谢蜀和王殿下》诗:

召见彤庭沐宠光,

衲衣何幸近天香。

琪花瑶草殊凡境,

玉殿琼楼越净方。

藩屏圣明齐日月,

赞扬佛化固金汤。

深惭林下无由报,

愿祝尧年一瓣香。

据史料记载,正统年间便被召至京师并被明朝英宗皇帝敕封为宗师的楚山绍绮禅师也深受历代蜀王(和王、定王、怀王、惠王)的赏识和眷顾,楚山绍绮与历代蜀王关系密切。天顺元年,五十三岁的楚山绍绮禅师“自吴还蜀,仍居天成寺。定王闻之,为出金增修寺宇、宝相,于是庄严寺成。定王薨,和王嗣,命师大建道场”。(咸丰《简州志》卷八《人物志》。)蜀王为楚山“出资培修天成寺,扩建大雄宝殿”;楚山为蜀王的去世“在寺内为其大作法事”。楚山经常受到蜀王的召见,成为蜀王府的宾客,对蜀王府神奇仙境般的景况自然了如指掌。由此可以认定,楚山《进谢蜀和王殿下》的诗对明代蜀王府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号称闽中十子之首的曹学佺,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进士。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起,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长达四年。任职期间,时逢四川灾荒,奏准发放三百万赈济款。四川旧有行、坐两税,人民因灾荒逃亡,坐税无所出,学佺以历年行税盈余抵坐税,使四川百姓免受追比之苦。正在曹学佺财政拮据,为民请命,努力救济百姓之际,蜀王府又发生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款70万两修复。学佺根据宗藩条例,予以拒绝。曹学佺因此得罪蜀王,终被蜀王中伤,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削职归里。曹学佺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拒绝为蜀王筹款固然有明王朝的法律依据,但他肯定也深知蜀王府的奢华,蜀王府萧墙内号称成都八景之一的“菊井秋香”被火焚毁,修复绝非易事,不仅耗资甚巨,而且也非急需。作为任职四川四年之久的地方官,曹学佺对蜀王宫城的熟悉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曹学佺就曾到过蜀王府花园观赏牡丹,并留下诗作《蜀府园中看牡丹》:

猜你喜欢
王府四川
First Morning
草原上的清代官式王府
我在四川科技馆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红楼”与王府四合院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