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岸想象彼岸

2015-04-15 16:01林青虹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
关键词:彼岸古筝话剧

林青虹

2014年,一出名为《中国梦》的话剧引发媒体关注,不少人会以为这是新创作的应景话剧;了解话剧史的人却知道,27年前,这部剧和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话剧一个标志性事件。

1987年和费春放共同编剧的孙惠柱,27年后又当了导演,而且是两次——5月由北京朝阳区侨联出品的在朝阳9剧场演出;11月参加全国校园戏剧节并获特别奖的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演出,两拨演员都是上戏的教师和学生。一开始出品方提出复演《中国梦》,孙惠柱略有点吃惊,他说:“剧本需要更新,但改动比预计的少得多,15%左右,故事框架、人物关系完全没有变。27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变化那么大,中美关系发展这么快,但大部分台词并没有过时,不可思议。”

但“没有过时”只是最低要求,要给新的时代提供更新鲜的东西,这才是复排的价值和意义所在。1987年的《中国梦》曾给当时的戏剧界带来了新鲜的东西,写意话剧的大旗把东方和西方、现实和梦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剧坛不亚于一次语法革命。时过境迁,写意话剧已不再新鲜,难以再成为话题,《中国梦》在时间之河的话剧史上,曾有过一跃而下的瀑布般的壮观,如今它顺流而下,河床已经宽阔,它凭什么再掀浪花?靠什么打动当下?

1987年的众多《中国梦》评论中,三个关键词是东西方文化、写意话剧和象征。戏剧界的泰斗张庚注意到此剧“新鲜而不生硬、奇特而不做作”地结合了话剧和戏曲的特点:“《中国梦》的写意品格显然颇得戏曲的神韵。其中‘放排一场戏尤为突出。……然而它演出的成功,却不仅仅因为是借鉴了戏曲的手法,而在于它能把许多因素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当时还在酝酿《闲人三部曲》的过士行则发现,作者似乎在有意无意地与具体的时间地点保持距离。无论是思想上的东西方文化碰撞,还是戏剧观上写意话剧的突破,该剧都刺激了当时戏剧界的敏感神经,这是产生轰动效应的触媒,但全剧还是用一种写意的模糊留下了不小的空间。过士行评论道:“主题一定程度的模糊,给人以思考的快感;表演的虚拟化,又给人以想象的快感。”

在当年的讨论中,东西方文化和写意话剧那两个话题过于抢眼,象征被淹没在光环之下。27年前的光晕早已退去,《中国梦》今又重新浮起,她的生命力何在?最好的答案却可能在它的象征性结构里。作者巧妙地选取庄生梦蝶的故事作为结构内核,人物身份似可互换——中国姑娘明明移民美国,美国男友郝志强热爱庄子;八场戏的框架充满互逆,戏剧空间处处错置——第一场和第八场在美国的独木舟俱乐部,第二场和第七场是中国的“竹排与小河”;互为他者却又彼此依存,一切的结构都是为了逼问文化的灵魂、价值的核心和梦想的本真。人们习惯于在文化的核心地带寻找文化的核心,殊不知只有在文化的边缘地带,才能更好地认识文化的核心。往往只有失去以后,才会认识到这东西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舍弃的过程中,才能明白最值得珍惜的价值所在。而梦想只有得到了,你才会明白究竟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需要通过重置,通过他者的验证,才能发现真谛。

《中国梦》讲的是一个“岸”的故事,在此岸想象彼岸,就是它得以不断呼应观众与它一道“梦而时习之”的戏剧结构。当此岸想象着彼岸,彼岸也在想象此岸;此岸希望通过彼岸来解决此岸的困境,而彼岸却发现只有此岸才是拯救彼岸的钥匙;可是当此岸真的来到彼岸,却可能发现彼岸未必是想象的彼岸,而他失去的此岸却可能是最应该追求的彼岸……有一个英文幽默:Why is a river very rich(为什么河那么富有)?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因为它有两个银行)。英语岸和银行都是bank。《中国梦》就是这样一条拥有两“岸”的梦之河,它从1987年流淌至今,梦断梦回,绵延不绝……

当年导演黄佐临、胡雪桦等用“中心对称”来营造《中国梦》的符号王国,如今的导演孙惠柱和舞美设计伊天夫是用“质朴流动”来建构《中国梦》的意象空间。流动打破了刻板环境的束缚,增添了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仙风道骨。不变的写意寻找着新的写意方式。当中国遇上美利坚,还是熟悉的味道,却不再是原来的配方:空荡荡的舞台,只有一横一竖两组线条,竖的是一根根垂下的白绳,横的是那把静躺的古筝;竖是美术,横是音乐,白绳分割着空间,又连接着历史,而古筝手指一拨,横与竖开始出现波,声的波、水的纹、光的浪,旋即白绳转化为长篙,古筝幻化为船,横与竖穿越在时间的波,在匆匆的柔波里,想象到处奔跑,于是有歌、有舞、有旋转,有天上的虹,有水中的梦……

看1987版《中国梦》后,观众反映都提到了那场放排的梦景。空舞台上,奚美娟、周野芒仅凭在黄老发明的“优动学”指导下的形体动作,就将观众带到了波涛翻滚的河上,美国俱乐部的室内操练VS中国山区的河上放排,这一布莱希特式的对置,让人联想起梅兰芳式的小桨,斯坦尼般的梦幻水声。这个布鲁克般的“空的空间”,让两位演员纵横捭阖,重彩泼墨, 1987版《中国梦》的演员实力非凡。比起他们,如今上戏的年轻学子李倩倩、丁辉、罗鼎还有点稚嫩,但董杰编排的精彩舞蹈为这群新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加上伍洋现场精妙的古筝演奏,带领观众的想象在时空之河翱翔。导演仿佛不经意间精心埋伏的段子,诸如中文Rap“报菜名”、英文歌Getting to Know You等,是溅起的浪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大家从彼岸拉向此岸。27年后的这个梦像个与时俱进的姑娘,更青春、更时尚、也更平易近人。

27年过去,中国的舞台美术已今非昔比,奢华的布景、梦幻的灯光、3D虚拟、全息视频……各种新技术令人叹为观止,但新版《中国梦》依然是洗净铅华,返璞归真,一部巴士就可以装下所有演员与服装道具,到处可以演出,随时可以互动。但质朴的度,仍然是困惑所有追求写意的导演的难题。一横一竖两组线条,可以写两行诗,横竖转化为波,那是柳暗花明的第三句,一个漂亮的落幅,成就起承转合的四句七绝,但要抒写八句的七律,却少了词汇量。材料质朴到只能结构四幕,却要承担八幕戏;起初神来之笔的惊喜,后来不免因缺少变化而显得重复。是把八幕改成四幕,伤筋动骨以结构迁就符号,还是放弃质朴,增加符号以表现叠加的结构?仍然是一个需要对话的此岸和彼岸。

猜你喜欢
彼岸古筝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彼岸
针与盐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到了彼岸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幸福不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