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不喜欢苏轼的理由

2015-04-15 17:05张和勇
中外文摘 2014年23期
关键词:比作行书文人画

张和勇

苏轼去世已经九百多年了。

他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那个极度喜爱书画并亲手把北宋王朝葬送的徽宗皇帝继位的第三年,宣布了苏轼等人为朝廷“逆党”,立碑昭示天下,剥去生前一切荣衔,抄禁他遗留下的诗词文章、政治言论。结果,越禁人们越爱他,不到五年,那个艺术细胞极浓的皇帝不得不撤消对苏轼的禁令,恢复他生前的一切荣誉。后来,南宋皇帝又追封苏轼为“文忠公、太师”,弄得他死后比生前更加荣耀。直到今天,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苏轼这个名字,尤其是他在黄州开荒种地时为自己取的“东坡”号更为世人熟知。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光环太耀眼了,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他还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王安石当宰相时推行改革新法,苏轼上书朝廷反对冒进,陈其利弊,因此被视为保守派,遭到改革派的排挤。七年后,新法改革失败,朝廷废止,他又上书希望把新法执行过程中好的做法保留下来。苏轼是个乐天者,他因诗入狱四个多月,仍不知悔改,孤傲的心永远难以隐藏。他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在杭州、广州建设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西湖中的“苏堤”一名就是后人对他最好的纪念。即使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依然忠心于朝廷。在海南儋州屡遭奸人迫害,居无定所、衣食窘困的情况下,他仍热心教授当地人打井取水,医药疗病。也许,只有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才契合并造就了一个伟大生命的丰富哲思和艺术成就。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上“宋四家”。他们通过笔墨彰显出的人文个性,赋予了书法艺术无限的情感意趣,至今无人超过。苏轼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喜欢他的书法,因此,他与别人往来的书信、便条,大多被保留下来了,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他被贬黄州时写的《黄州寒食诗稿》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如今,一封信札能在拍卖会上卖出五千万的价格,这是苏轼一生都不曾有过的财富,他要是在天有灵感知此事,一定会乐呵呵地说:“这与我无关”。

苏轼的字,初看并不是很吸引人,又扁宽又肥硕,就像黄庭坚戏说的:“石压蛤蟆”体,不像米芾的字,恣意横生,让人一下子就能喜欢上。苏轼自己也谦虚地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他在书法上的建树之高是无人能敌的,他强调的:“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成为他之后中国书法创作与审美的重要法宝。他提出书法要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对立统一美,是后世最具艺术营养价值的审美观点。他生动地把楷书比作人立,行书比作人慢行、草书比作人快走,指出人哪有未能立而可行走的道理,简洁明了地道出了楷书、行书、草书之间的关系。他注重草书的法度,更注重书写者的自由心境,他喜酒却不胜酒力,常醉后写草书,自己喜滋滋地说:“便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他推崇东晋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不喜欢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他觉得张旭、怀素在草书上外露的东西太多了,缺少内敛,于是,他在诗中宣泄:“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嫂舞眩儿童。”白话般的语言,骂得唐代两位草书大家狗血喷头。我觉得,这几句诗尤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书坛,是对低俗、食腐肉般的欺艺蒙世之风一记响亮的耳光。

用诗的精神作画,是苏轼对中国绘画的又一大贡献,他总是在不经意间道出艺术创作的真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是这么简单明了,阐述了文人画的视觉神采和精神气质。这位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文学上反感更反对空洞乏味的形式主义,他高举着复古的大旗革新,他同样反感有笔法而无思想意态的工匠绘画,喜欢“笔略而意到”的精神满足,在创作上,他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注重浑然天成的视觉审美因素。这一艺术思想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坚实基础,构成了文人画尚意的一大文化特色。使中国绘画形成了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独立精神。

苏轼的书画,我仅说了一点皮毛,算是“粉丝”对自己喜爱之人的一种自炫吧。

(摘自《三月风》2014年第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作行书文人画
月师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