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国荣,曾作财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宜春 331200)
鹌鹑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成熟早、产蛋性能高等特点,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蛋鹌鹑6~7周龄性成熟,并开始产蛋,平均年产蛋270~300枚,是其体重的20~25倍。但是要保证鹌鹑的持续高产,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在鹌鹑饲养中,有人认为开产越早越好,“早开产、早得益”,大多数饲养者在整个育雏育成期,均采用24h光照,育成期目标就成了大体重、早开产。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光照时间过长,采食量增加,体重过大、过肥,过早刺激性激素分泌,使卵巢发育过盛,就会直接影响产蛋鹑的生产性能发挥。如过早开产,蛋重比较小,且以后也难以补偿,也会造成早产早衰,如果整齐度差,产蛋率上升慢,到高峰期需要的时间长,且很不整齐,高峰产蛋率不高,维持时间短等。因此,要想蛋鹌鹑有一个持续高产成绩,育成期就必须控制光照,光照时间每天最高不能超过12h,光照强度不能太强,以1 W/m2左右为宜,同时结合适当限饲,调整能量与蛋白质水平,育成阶段采用育雏饲粮与产蛋鹑饲粮混合过渡的方法,至5%产蛋率开始改用为产蛋饲料。及时调整饲养密度,提高群体整齐度,以达到控制体重和正常性成熟期一致的目的。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鹌鹑饲养标准,一般多采用美国NRC制定的标准。由于鹌鹑具有体温高,开产后食欲旺盛,产蛋多,物质代谢旺盛等特点,其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蛋鸡更多、更严格。产蛋鹑每日约需要5g蛋白质,或日粮中含28%的粗蛋白,赖氨酸、蛋氨酸在饲料中的含量分别达到1.1%和0.8%,应注意日粮中钙、磷的补充供给,鹌鹑对粗纤维很难消化利用,粗纤维在鹌鹑日粮中的占比约为3%~5%。总之,在配制产蛋鹌鹑日粮时既要考虑饲养环境变化自身维持需要,又要考虑快速增长的产蛋率的需要和高产维持需要。
要提高和维持母鹑的产蛋性能,应根据鹌鹑的生理特点,给予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和科学的饲养管理。舍内环境温度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到鹌鹑的产蛋性能。产蛋鹌鹑的适宜温度应保持18℃~25℃,切忌剧冷或酷热。室内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产蛋率均会下降。科学的光照制度能提高和维持产蛋鹌鹑的产蛋量,从育成末期逐渐增加光照,每周增加0.5h,直至每天16h光照,后期可延长至17h,光照强度以3~4W/m2为宜,鹌鹑喜红色光,光照不足用电灯光补充红光最好。同时,保持舍内干燥、清洁,保证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和合理的饲养密度,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新鲜足量的饲料。
在产蛋期间,机体代谢强度大,繁殖机能旺盛,摄取的营养物质多用于产蛋,在这种情况下,鹌鹑对环境要求较高,易感染疾病,因此,开产前及产蛋中期要做好新城疫、禽流感、支气管炎的免疫接种,注意条件性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加强日常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按正常规程操作,每天打扫2次,清粪1次,食槽、水槽保持清洁,门口设消毒池,坚持每周鹑舍与环境消毒1次,并及时清除舍周围的杂草,对病死鹑要深埋无害化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应激都会对鹌鹑造成很大危害,使其体内平衡失调,饲料消耗增加,死亡率上升,产蛋率下降,即使应激消除后,也难恢复到应有的产蛋高峰。造成应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环境的,如舍内卫生状况差、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度、温湿度过高过低或突变等;管理的,如饲喂、饮水不当,饲料更换、光照程序变化、操作造成噪声太大等;疫病的,如防疫松懈,感染疫病等。在实际生产中,应激现象是难以完全消除,但要努力保持饲养环境的相对稳定,更要保持安定,以期高产稳产。尤其做好季节管理,如高温季节要防暑降温,采取房顶洒水、安装湿帘,加强通风外,可在饮水中添加VC和多维电解质或在日粮中添加0.5%NaHCO3和1%NH3Cl。寒冷季节采取防寒保暖措施,防止产蛋急剧下降或输卵管外翻。当环境出现应激性变化时,建议把VA、B族维生素和VC的用量比正常情况增加1~2倍,可减少不良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