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15-04-15 21:17陈迪立
关键词:思政政治艺术

陈迪立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艺术教育作为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积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受到真、善、美的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断尝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艺术教育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内涵和路径上都有独特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为了给人以智慧与情感的启迪,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在本质内涵和终极目标上,思政和艺术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将艺术教育的特色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富感染力的素材和更为宽阔的外延,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因此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的文化思潮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一部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外来信息面前失去了立场,表现出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淡泊,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着教育素材陈旧枯燥、教育传达缺乏感染力、教学手段单一模式化等一系列问题,在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对象时显示出其难以突破瓶颈,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性强,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意义上以“两课”理论教学、集中教育以及日常随机教育为主,传统上的方式多以单向“灌输”为主,在教法上缺乏情感理念的支撑,显得刻板生硬,这种单一的方式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开放性、创造性、思辨性、多样性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难以在学生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的单一模式化。一些老师授课“千人一面”和“新人老办法”,不根据授课对象和时代的变化更新授课内容,造成授课内容脱离实际,墨守陈规,循循相因,在面对新的授课对象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从学生角度来说,对于缺乏情感启迪和凌空虚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难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思政教育课本应起到的思想引领却沦为学生单纯为了考试和学分的工具,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教育崇尚的开放创新的精神显得格格不入,已不能适应现实的教育环境的内在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强,不易于学生理解。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包含了《马克主义理论》、《思想品德课》等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授”式为主,照本宣科成为一以贯之的风格,课程内容偏于抽象,过于偏重理念的输入,缺乏对人认知和情感上的教育,对于晦涩的纯理论和抽象的概念,难免会造成一些学生对思政内容理解上空泛,导致他们在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上的断裂和分离。在教学中,面对形同枯槁且缺乏情感与温度的教学内容,学生缺乏生动可感的形象和直观具体的体验,加上思政课程重复的设置会让学生失去对其的新鲜感,难免会使学生出现麻木、倦怠等消极情绪,使思政教育陷于泥潭、固守僵化,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发挥。

3.趣味性较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就内容和形式本体上具有单调平乏、趣味性弱的特点,在内容上以思政思想的灌输为主,缺乏文化感染力和艺术美感,具有纯理性的内在特征;在实施中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单刀直入而缺乏旁征博引,具有较强的说教性和目的性;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以单一的教育模块为主,缺乏立体交叉的互动体验,具有封闭性和凝固性的内在机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大多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学习的主体性较弱,内在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无法达到共鸣,对于思政学习兴趣不能被完全调动起来。

二、艺术本体具有的特征及其渗入思政教育产生的作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识;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欣赏满足审美需要,达成与创作者的间接对话。所以说,艺术欣赏活动就是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影响人的思想认知,并以此为基点,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达成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以下三点优势和作用。

1.艺术作品具有迷人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艺术的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它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上的意义和独特的魅力。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文化判断将生活真实有机地升华为艺术真实。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极为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能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愉悦中接受作品的内在意义,做到艺术审美和思想启迪的有机统一。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体验中,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受到审美熏陶,思想上带来启迪和引导,形象认知和情感认知得到有机的统一,从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思想的启迪,在专注、兴奋、释然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教育中的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2]

2.艺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引人入胜。艺术包含了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多样的艺术形式,运用线条、音韵、空间、形体来表现客观对象;在具体艺术创作活动中,优秀的艺术家善于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情愫,使他们的作品做到情感和理念的统一,以此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生活中的假恶丑。此外,艺术的认识作用具有审美性,艺术作为一种表情和造型艺术,以生动可感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带来愉悦和震撼的同时,深刻地揭示和表现了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使得原来形而上的抽象理念形象化、具体化。艺术教育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功能,将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读性、可感性,而且能使教育者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自由自愿地受到感染,启迪心灵、引人入胜。

3.艺术作用于人的心灵,有利于与学生产生共鸣。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艺术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教育功能,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把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取不同的艺术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形象的感知,使本来抽象、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具体、形象、感人、具有艺术性,易于接受,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历史事件和相关背景,使其介入到具体的相关情境,使艺术素材和课程内容形成关联,从而更为形象地体会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通过体会作品中艺术家所灌注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所蕴藏的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使艺术作品成为学生思想的共鸣场,从而更为深刻地体会课程内涵,使思政教育由表及里,达到情意合一。

三、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在一些综合性高等院校中,一些非艺术学生普遍认为艺术是“阳春白雪”,看不懂也听不懂,欣赏不来,功利地认为艺术不能给自己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故而忽视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具有全面修养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常常是分开的,没有做到有效的结合和优势互补,如果能够有效地开发艺术中丰富的资源,对于思政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笔者提出几项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在实际的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第一,开展书画展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思想教育为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绘画、书法并举办展览。通过同学们手中的画笔,将祖国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囊括笔端,抒发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书法艺术的这一载体书写中国古代经典篇章,由此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的全面提升;另外,绘画、书法等艺术行为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同学们的高尚情操,西方发达国家某些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机构对患者进行绘画心理治疗,实验证明艺术对人的深层心理有宣泄作用[4],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天地里回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有效地防止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第二,开展宿舍文化节品牌活动。宿舍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发源地与消化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载体。宿舍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空间与时间,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通过开展宿舍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打造文明宿舍,提倡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大学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其校园艺术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的认知。以宿舍为单元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装饰大赛,提供学生艺术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布置社区公共空间,集思广益,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认同感和宿舍的凝聚力,同时作为学校社区文化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了学生的个性风采,而且由此及彼,不断扩展,成为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品位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2.将生动丰富的艺术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丰富的艺术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图、文、声、像等信息调动课堂氛围,赋予内容以富有感性色彩的美学形式,从感官和心灵上感染学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在讲授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国际歌》,那激昂雄壮的旋律,催人奋进的歌词会让同学们联想到共产主义先辈们在巴黎公社为了信仰而顽强斗争的图景,在此之后再指挥同学们共同唱起《国际歌》更能使课堂成为思想和情感激荡的共鸣场,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5]通过音乐艺术本身魅力来创设课堂情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讲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引入2005年经由国家文化部主持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当代中国美术家所创作的反映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经过精心的构思和艺术化凝练而创作的,集艺术真实和感染力于一体。比方在讲到抗日战争华北战场可以引入詹建俊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组画,通过绘画形式强化教材内容,使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抗争的两条主线;在讲到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时可以引入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先辈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当时革命斗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用艺术来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发挥艺术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3.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所传达的是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乐队、剧团、演出团体和艺术展览走进校园,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接受情感的熏陶,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于高雅艺术的追求,而且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同样可以学习到演员的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高雅艺术进校园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倡导,也能有效地防止大学生由于文理分科所造成的理性和感性的断裂,通过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及感悟,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和谐。比方引进省级交响乐团进校园演奏经典交响乐曲目《红旗颂》,这首曲子通过旋律的不断变奏展现了新中国磅礴的气势以及中国革命推进的艰辛历程,最后通过引子的再现表达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一定会实现的壮志豪情,极具艺术感染力。这种“以情感人”的艺术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在大学校园里是应当值得提倡的。

四、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于求新求变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能。艺术教育以其本体功能上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不失为一条切实有效的改革之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经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辩证地阐释了“道”、“德”、“仁”与“艺”相互生发、相互促进的关系,说明了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和陶冶人的良好情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将有效地发挥艺术的长处,突破思政教育面临的部分瓶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从而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开放出更为绚丽的花朵。

[1]庞兴雷.吹响时代前进的文艺号角[N].人民日报,2014-10-16(第1版).

[2]黄海波,汪瑞霞.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19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6.

[5]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12.302~304.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艺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