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价值思想评价研究

2015-04-15 20:51管淑红徐润英王珏雪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00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4009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00
关键词:客体论语孔子

管淑红徐润英王珏雪(.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00;.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吉安 4009;.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00)

《论语》价值思想评价研究

管淑红1徐润英2王珏雪3
(1.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3.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文章综合Martin的语言评价系统理论和哲学评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以《论语》为文本语料,对其主要价值思想和意义进行评价研究,目的是对经典进行批评性解读,了解经典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借鉴和启示。

语言评价系统理论;哲学评价论;《论语》;价值评价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著述中蕴含有丰富的价值思想。[1]历代学者主要从文本考证、文字训诂、文学内涵、哲学意蕴以及现代意义的诠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外语界学者从功能语言学不同视角对《论语》英译问题进行探讨,[2]但鲜见从评价视角研究其价值思想。马丁等人的语言评价理论从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子系统探讨了语篇中可协商的各种态度,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态度的表达有正面和负面、显性和隐性之分。[3]国内外有关评价理论在话语实践中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文学、媒体、学术、科技、商务、法律和历史等各种语类。综观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了评价结果的语词表达,但缺少影响评价意义的语境因素的探讨。而哲学的评价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更关注评价过程的动态分析和描述。哲学的评价论认为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价值的本质是客体满足主体生存、发展需要的关系。通过评价,人类可以发现和揭示价值(正价值和负价值)。冯平从评价的本质出发,区分了评价的逻辑结构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评价标准和作为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4]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语言评价和哲学评价有相互补充,彼此融和的可能。他们认为语言评价意义本质上是评价主体在具体语境下,根据某种具体评价标准对评价客体所作的价值判断。[5]以往对哲学语篇的分析,要么单纯从哲学评价论的视角,[6]要么单纯从语言评价理论的视角。[7]本文欲综合哲学评价论和语言评价理论研究方法,以《论语》为文本语料,通过所选评价句的逻辑结构的分析,从政治、美学、道德伦理和功利四方面,对其价值思想和意义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对经典进行批评性解读,了解经典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政治评价

《论语》中有关孔子政治价值思想的评价句俯拾皆是,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二,第三章)这句话是孔子(评价主体)对统治者为政之道(评价客体)的评价。他认为执政者用政令来领导百姓,犯了罪,就用刑法来处罚他们。百姓可能因为害怕,会被动遵守法令法规,以避免犯罪,但他们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导百姓,以礼来感化人民,那么他们就有了自觉的廉耻之心,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且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于统治者,“无耻”负面评价了“法治”,“有耻且格”则正面评价了“德治”的主张,属社会约束类。儒家政治主张“德治”,即以道德和礼来教化约束民众。它注重心的感化,所谓“以德取心”、“以德服人”,反对暴虐的刑法。法家政治则主张“法治”,即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执政者如用“德治”(价值客体)来治理国家,百姓(价值主体)才能受益,并主动归附于统治者。而“法治”(价值客体)则使百姓疏离统治者。这句话暗示治国采用行政强制力和刑罚威慑力不如德化、礼治更有价值。孔子对统治者为政好坏的评判标准是社会道德和礼仪价值规范。“德治”符合这些规范,因而对人民(价值主体)具有正价值;“法治”不符合这些规范,因而对人民具有负价值。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德治”思想对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但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也有他一定的局限性。当今我国的执政理念深受儒家和法家的影响,采取的是德治和法治的并用。“德治”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民众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才行。

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第十六,第一章)这是孔子(评价主体)对“均贫富、安国家”(评价客体/价值客体)政治思想的评价。“无贫”、“无寡”和“无倾”三个否定词组正面评价了“均”(财富平均)、“和”(和睦共处)和“安”(社会安定)的社会价值所在。由于财富平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了,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国家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均”、“和”、“安”符合百姓和国家(价值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对他们有利,因而具有正价值。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孔子的“德化”思想,反对通过武力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孔子的均贫富、安定国家的政治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财富极端贫乏,所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如城乡贫富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和各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渐趋严重,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我国正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平均贫富,如利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和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来进行调节。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他们非常注重财富的平均,主要通过税收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以及实施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缩短贫富差距,以使社会稳定。孔子的均贫富、安国家的政治思想对当今时代,东西方国家的治理,都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美学评价

以下评价句是有关孔子美学价值思想的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第三,第二十五章)孔子(评价主体)积极鉴赏了《韶》乐(评价客体/价值客体)“尽美”又“尽善”。他认为《韶》乐(舜时的乐曲名)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符合美的要求,而且在思想内容方面还符合善(道德)的标准。孔子评价《武》乐(评价客体/价值客体)“尽美”(积极的鉴赏),却“未尽善”(消极的鉴赏)。他认为《武》乐(周武王时的乐曲名)虽符合美的艺术价值要求,但在思想内容方面却不是那么完美,因为它没有达到善的标准。为什么孔子对两首乐曲有如此评价呢?我们不妨来考察一下评价主体孔子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系。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杀父之事时有发生。为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而第一,第十一章)的等级名分的礼仪制度。舜的帝位是由尧禅让而得,代表了一种仁德,所以舜时代表性乐曲《韶》不仅形式美而且内容也美,而周武王的帝位是由讨伐商纣(暴君)得来的,尽管有其正义的成分,但还是违背了仁德之礼。所以他不无遗憾给予了《武》乐“未尽善”的负面评价。总之,对艺术的价值评价,孔子的标准是“尽美尽善”,是对艺术的最高价值追求。他强调美(形式)和善(道德内容)的辩证统一。孔子的审美价值判断是以道德价值标准为基础。他认为善的价值高于美的价值。在《八佾第三,第二十章》中,孔子评价《诗经》第一篇《关睢》(评价客体)为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淫”(不过度)和“不伤”(不哀伤)积极鉴赏了“关雎”中情感表达的适度(价值客体)对百姓(价值主体)的正价值,因为它符合儒家“中和”之美的标准。孔子经常用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孔子评价《关雎》也体现了他的“思无邪”(思想纯正,不邪恶)的审美艺术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一,第十二章)这里是孔子学生有子(评价主体)对“和谐”思想(评价客体)的评价。礼的施行,以和谐为可贵。古代先王治理国家,以和谐为美。做任何事情,小到处理人际关系,大到治理国政,都遵循“和谐”的原则。有子用“贵”和“美”积极鉴赏了“和谐”(价值客体)对人和社会(价值主体)的正价值,属于鉴赏的构成范畴。如还有行不通,那是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调节和约束的结果。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儒家认为礼能起“中和调节”作用,调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均衡状态。有子又用“亦不可行也”评价追求和谐过度(价值客体)对人民和社会的负价值。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要讲团结,讲和谐,但又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要有自己的原则。孔子对“和谐”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合不合“礼”的法度。当今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儒家的“和为贵”以及“和谐为美”的理念也正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执政者的治国理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和谐”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道德伦理评价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道德伦理价值思想的评价句充斥了整部《论语》,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八,第二章)这是孔子(评价主体)对恭敬、谨慎、勇敢和直率(评价客体/价值客体)四种品格特征的评价,属社会评判类。他认为这些品格本身固然好,但是如果恭敬、谨慎、勇敢和直率不符合礼(礼的法度),就会劳、葸、乱和绞。这些负面意义的词显性传达了对恭、慎、勇和直的消极评判。恭敬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人就活得很累;谨言慎行过了头,做事就缩手缩脚,前怕狼来后怕虎,结果是一事无成;勇敢过了头就成了莽勇,结果会出乱子,闯大祸;太直来直去,不知道避讳,就会显得尖酸刻薄,容易得罪人。礼对这些品格特征能起中和调节作用,这样言行才能合度,符合社会规范。孔子对恭、慎、勇和直的评价标准是他的“中庸之道”,即做事情想问题要全面,不要走极端,要把握好事物的度。在孔子看来,中庸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道德准则,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和做人之道。因此合度的恭、慎、勇和直的行为符合人(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对人具有正价值。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第二章)这是有子(评价主体)对孝弟(评价客体/价值客体)的评价。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鲜矣”和“未之有也”给予了孝弟行为以正面的判断,属社会约束类。因此,孝弟对人和社会(价值主体)具有正价值。接着孔子用判断句“也者,……与”,进一步明确了孝弟行为是实行仁道的根本,是儒家八条伦理道德原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的前两条。孝弟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以值得人们称颂。在《学而第一,第六章》中,孔子通过人与牲畜的比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进一步阐释了“孝”的内涵,以解子游的困惑。孔子负面评价了缺乏恭敬之心的“孝”对人民的负价值。在一些农村,对父母的赡养,就是儿女每年分摊几担谷子,每个月凑多少钱,或轮流分派在各家吃饭等等。弄不好,儿女还使脸子。极端的更是对老人不闻不问。近年,由于赡养问题,老人把儿女告上法庭的案例时有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儿女在外工作繁忙,和老人是聚少离多。1999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春晚,唱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和期盼。不久前,我国更是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进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四、功利评价

以下评价句是有关孔子功利价值思想的评价。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第四,第五章)这里是孔子(评价主体)对富贵和贫贱(评价客体/价值客体)的评价。他认为富裕和高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积极的鉴赏),若不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消极的鉴赏),若不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抛弃的。君子抛弃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孔子对富贵和贫贱的评价标准是仁道(道义),因为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符合道义的富贵和贫贱对人(价值主体)都有正价值。

在《里仁第四,第十二章》中,孔子又说道“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如果凡事“利”字当先,依“利”而行,那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人为谋一己私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良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贩毒,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行为,危害百姓,结果弄得民怨沸腾,最后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不符合道义的利,我们不能取。孔子的“义然后取”的价值观念对当今社会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以及行为的约束,仍然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里仁第四,第十二章)这里是孔子(评价主体)对利和义(评价客体/价值客体)的评价。孔子认为要成为有完善人格的人,见到利益,就要想想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见到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的时候,能不忘平时的诺言。这句话包含了孔子的“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孔子对人格完备之人的基本品质进行了积极的评判,即符合义的利对人(价值主体)具有正价值,反之不然。在《里仁第四,第十六章》中,孔子又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孔子用“君子”和“小人”分别定义和限制了“义”和“利”的价值。懂得“义”的人,就是君子(积极的判断),通晓“利”的人,就是小人(消极的判断)。君子追求的是崇高的精神生活,是正价值,而小人追求的却是物质利益,是负价值。通过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对立,表明了义和利的对立以及义高于利的价值观念。今天社会已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发现,君子已不再“羞于言利”了,该做的事要做,该拿的钱也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但是我们必须切记不符合义的利,一定不要拿,否则害人又害己。

六、结语

本文综合语言和哲学评价理论研究方法,从《论语》所选相关评价句的结构关系入手,同时结合孔子及其弟子心理背景和评价情景,分析和识解了经典中所蕴含的价值思想和意义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词汇语义层,由于《论语》是有关道德伦理的哲学语类,所以体现评价意义的语言资源偏重在判断(对人的品格及行为进行评价)和鉴赏(对音乐和文学艺术及其美学思想进行评估)态度。蕴含“褒义”(好、善、美和利等)或“贬义”(坏、恶、丑和害等)的词汇描写显性或隐性传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人及其事物的评价。语句主要使用对偶和排比,以形成意义的正反对照,或加强语势的作用。这些句式传达孔子及其弟子对待人生及其现实世界丰富的态度评价意义,而且构筑了审美的级差意义。在价值评价方面,政治上主张 “德治”,反对“法治”;“均贫富,安国家”的思想。艺术审美主张“尽善,尽美”,“善高于美的价值”以及“中和之美”;文学审美主张“思无邪”;治理国家以“和谐为美”等思想。伦理道德主张 “孝弟”、“中庸”、以及合乎礼度的“恭敬、谨慎、勇敢和直率”等。功利观主张“义高于利、义然后取、见利思义”等。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价值观念冲突,价值评价标准呈多元化。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德、仁、义、礼、智等价值标准,意图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评价和行为,以救国安邦。总之,孔子的价值评价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为政、文学艺术审美、人生观和价值观均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黄国文,陈莹.从变异看《论语》的英语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6).

[3]Martin,J.R.,and 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3.

[4]冯平.评价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

[5]陈令君.评价论对语言评价意义研究的启示[J].求索,2007,(11).

[6]李明.《齐物论》的价值哲学解读——庄子的评价论探微[J].河北学刊,2007,(5).

[7]韩效伟.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论语》话语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Appraisal of the Value Thoughts in Analects

GUAN Shu-hong,XU Run-ying,WANG Jue-x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ern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3,China)

Analects,a classical Confucian work which contains in records and dialogues the words and behaviors of Confucius and his students,is a principal reflection of Confucius'value thoughts on politics, aesthetics,ethnics and utility.With combination of J.R.Martin's language appraisal system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evaluation theory,the authors appraise the value thoughts and significance of Analects.It is hoped to make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 works and explore their underlying ideological meanings as well as their inspirations on modern social lives.

Language Appraisal System Theory;philosophical evaluation theory;Analects;value appraisal

B222.1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5.06.018

1674-8107(2015)06-0105-05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5-08-20

江西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3YY02);江西省普通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计划(国外)访问学者专项资金项目。

1.管淑红(1966-),女,江西安福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哲学研究。2.徐润英(1971-),女,江西永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功能文体学研究。3.王珏雪(1994-)女,江西安福人,本科生。

猜你喜欢
客体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