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吸细胞学在诊断儿童颈部肿块中的应用价值

2015-04-15 18:09:18朱立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年24期
关键词:抗酸细胞学涂片

钱 同,朱立强

(1.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检验科 221006;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221002)



·临床探讨·

针吸细胞学在诊断儿童颈部肿块中的应用价值

钱 同1,朱立强2△

(1.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检验科 221006;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221002)

目的 探讨针吸细胞学在儿童颈部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临床及术后组织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76 例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临床随访资料的儿童颈部肿块的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及形态学特点。结果 76例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临床随访资料的儿童颈部肿块中,基于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21例患儿进行了手术。21例术后病理结论与FNA结果一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结核肉芽肿疾病2例、淋巴血管瘤3例、钙化上皮瘤3例、淋巴瘤3例、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1例、转移癌3例。有1例先天性纤维肉瘤误诊为纤维瘤,没有假阳性结果。基于针吸细胞学的诊断结果,54例有临床随访资料的患儿未进行手术。细胞学诊断结果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45例、脓肿形成5例、淋巴血管瘤2例、囊肿2例,其中5例脓肿均同时送检查抗酸杆菌,1例为阳性。在76例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临床随访资料的患儿中,针吸细胞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98.6%和85.7%。结论 细针吸取细胞学是一种简单、便宜、安全、儿童耐受良好的颈部肿块的诊断方法,可以作为颈部肿块诊断的首要步骤。

针吸细胞学; 颈部肿块; 诊断; 儿童

颈部肿块是儿童临床常见病,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是否切除可疑的或持续存在的颈部肿块是儿外科医生经常面临的困境。针吸细胞学作为区分成人颈部肿块良、恶性的诊断工具已得到普遍接受,但在儿童群体应用及报道较为少见。本文就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近年来儿童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及细胞形态学特征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儿童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76例(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随访资料对照),男40例,女36例,年龄33 d至18岁,平均9岁。

1.2 细针吸取方法 肿物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10 mL注射器、8号针头,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肿块,右手持针进针,确定进入肿块后抽吸针芯形成负压,进退数次,待充分吸取足够组织物后退针。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抽取物制备涂片1~3张,自然干燥,瑞氏染色,镜检。疑为结核病时送涂片至微生物室做抗酸染色,查找抗酸杆菌。

1.3 诊断报告 一般采用直接报告法,根据涂片所见细胞成分,直接提出疾病的诊断。少数恶性或可疑病例由2位副高职称以上细胞学诊断医师共同诊断。

1.4 研究方法 将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邀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细胞学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参照细胞学文献重新阅片,分析儿童颈部肿块细胞学特点,结合术后组织学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 结 果

76例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临床随访资料儿童颈部肿块中,基于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21例患儿进行了手术。21例术后病理结论与针吸细胞学结果一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结核肉芽肿疾病2例、淋巴血管瘤3例、钙化上皮瘤3例、淋巴瘤3例、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1例、转移癌3例。有1例先天性纤维肉瘤误诊为纤维瘤,没有假阳性结果。基于针吸细胞学的诊断结果,54例有临床随访资料的患儿未进行手术。细胞学诊断结果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45例、脓肿形成5例、淋巴管瘤2例、囊肿2例。其中5例脓肿均送检查抗酸杆菌,1例为阳性。在76例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临床随访资料的患儿中,针吸细胞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98.6%和85.7%。

3 讨 论

针吸细胞学是一种过程简单、便宜、安全的颈部肿瘤诊断方法,对区分成人颈部肿块良、恶性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Saatian等[1]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了100例颈部肿块的术前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针吸细胞学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85%,阴性预测值为75%,诊断准确率为79%。并指出,针吸细胞学技术减少了更有侵害性和更昂贵的手术切除活检的使用概率,是一种对颈部肿块诊疗极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颈部包块的首要步骤。但针吸细胞学应用于儿童颈部肿块的诊断文献报道较少。Rapkiewicz 等[2]回顾性分析了85例年龄小于18岁的患儿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其中52例有完整的临床或术后病理资料,针吸细胞学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93%和100%。本组有术后组织学诊断或临床随访资料的76例患儿中,针吸细胞学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5.7%和98.6%。高特异性和敏感性诊断结果让临床医生对儿童颈部肿瘤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更有信心,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逐步认识到针吸细胞学的优势并接受该技术应用于儿童颈部肿块的诊断。

儿童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结论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为常见。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细胞学特点:涂片上通常呈现多种形态的淋巴细胞群,包括小淋巴细胞、滤泡中心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易染体巨噬细胞等。同时,低倍镜下可见明暗相间的淋巴细胞聚集和淋巴小结。但增生旺盛的淋巴结常出现较多的免疫母细胞,要避免过度诊断为淋巴瘤[3]。淋巴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淋巴结后导致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多数研究者根据患者病变淋巴结细胞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殖型和干酪型[4-5]。增殖型淋巴结核常出现典型的郎汉氏巨细胞或类上皮细胞,是细胞形态学诊断淋巴结核病的重要线索及依据,但干酪型淋巴结核细胞涂片中仅见到大量嗜酸性颗粒状坏死物,基本无细胞成分。特别在伴有液化坏死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常出现多少不等的脓细胞及纤维素样坏死物,与普通化脓性炎症难以区别。因此将细针抽吸的脓液同时做抗酸染色在结核性脓肿检查中尤为重要。细针抽吸脓液涂片找到抗酸杆菌的报道已不少见,孙冶等[6]在38例细针抽吸送检物找抗酸杆菌,阳性率为44.7%。叶见波和黄谟婉[7]在14 例淋巴结结核涂片中,10例找到抗酸杆菌,阳性率为71.43%。本组中有1例患儿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为“化脓性炎症”,同时送检的涂片中查到抗酸杆菌,证实为结核菌感染,2例增殖型结核涂片中未找到抗酸杆菌。其他良性患儿中,有3例钙化上皮瘤,该病穿刺进针时可有砂粒样感,抽吸物为石灰或粉笔样物。镜下主要可见以下3种细胞形态[8]:(1)大量成群成片聚集或散在分布的嗜碱性细胞。大小、形态与基底细胞相似,但核较大,多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大小不一致;核相互堆积重叠;核仁隐约可见;细胞质少,甚至看不到细胞质,呈裸核或呈云絮状蓝色,分布不均。该类细胞常与恶性肿瘤细胞相混淆。(2)成堆成片或散在的弱嗜酸性“影细胞”。该类细胞排列紧密,分界不清,可见细胞轮廓但无染色质结构,核大部分空亮无结构,边缘尚存模糊不清的染色质。(3)较多的异物巨细胞。可能与细胞内代谢障碍、钙质沉着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的异物巨细胞反应有关。7 例恶性肿瘤中,2例活检证实为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最重要要的诊断线索是找到R-S细胞,且背景成分繁杂,有成熟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学特点是成片、弥散分布,细胞成分相对单一的淋巴瘤细胞处于优势地位。瘤细胞多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细胞核增大,可见深陷之核沟,甚至为“臀股状”[9]。先天性纤维肉瘤较为少见,该患儿涂片中细胞成分丰富密集,细胞呈孤立或疏松粘连成片。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呈多形性,细胞质较丰富,嗜碱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质比高,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仁可见。作者认为,纤维肉瘤与纤维瘤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抽吸细胞成分丰富及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本组患儿中,将1 例先天性纤维肉瘤误诊为纤维瘤,这与对该病的认识较少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患儿中有3例转移癌,其中1例14岁男性患儿左颈部诊断为非角化性鳞癌转移,2例患儿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转移癌病例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较为少见,近年来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值得临床关注。

总之,细针吸取细胞学是一种简单、便宜、安全、儿童耐受良好的颈部肿块诊断方法,可作为颈部肿块诊断的首要步骤。针吸细胞学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

[1]Saatian M,Badie BM,Shahriari S,et al.FNA dia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neck masses in two teaching hospitals in Iran[J].Acta Med Iran,2011,49(2):85-88.

[2]Rapkiewicz A,Thuy Le B,Simsir A,et al.Spectrum of head and neck lesions diagnosed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J].Cancer,2007,111(4):242-251.

[3]曹跃华,杨敏,陈隆文,等.细胞病理学诊断图谱及实验技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4-268.

[4]刘秀娜,张华芬,于海涛.淋巴结针吸细胞病理学对淋巴结核分型诊断的应用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2):43-44.

[5]高绪锋,张守永,张松涛,等.细针穿刺细胞学与抗酸染色检验在淋巴结核诊断中的比较[J].检验医学,2010,25(12):944-946.

[6]孙冶,胡兰娟,吴大圻.针吸细胞学检查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5):700.

[7]叶见波,黄谟婉.儿童体表肿块针吸细胞学 178 例诊断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3):272.

[8]方先勇,朱立强,江涛.细针针吸细胞学诊断钙化上皮瘤在临床上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2):91-93.

[9]马正中,阚秀,刘树范.诊断细胞病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53-556.

△通讯作者,E-mail:xzzlq1678@163.com。

10.3969/j.issn.1672-9455.2015.24.049

A

1672-9455(2015)24-3732-03

2015-04-15

2015-06-27)

猜你喜欢
抗酸细胞学涂片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6年1期)2017-01-15 13:43:09
PCR技术、抗酸染色法在肺结核病理学诊断中应用比较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2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180例诊断分析
87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