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吴伟华,朱冬梅,张莉,郭媛媛
(解放军第81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 210002)
颅底凹陷症是指枕骨大孔四周骨质陷入颅腔,造成枕骨大孔狭窄,进而小脑、脑干及脊髓受压,通常合并颅颈交界区其他部位畸形[1]。临床表现常见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步态不稳、单侧肢体不全瘫、不完全截瘫、发音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是较为公认的有效治疗术式之一[2]。2009-03-2014-03,我科共展开7例后路减压作者:Administrator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手术,结合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36.4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步态不稳、行走站立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
(1)心理护理 患者症状出现时间较长,加上手术难度较大,心理负担重,担心预后。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倾听主诉,多交流,并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时间、麻醉方案及镇痛剂运用及有关治疗过程,并请同类手术的患者与之交谈,增加患者及家属信心。
(2) 颅骨牵引的护理 ①备皮准备,剃去头颈部毛发,行颅骨牵引约2~4周;②牵引从低重量开始,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齿状突复位情况增加牵引重量。每次增加0.5 kg,最大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7。定时进行床边X线片检查;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颅骨牵引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翻身时勿放松牵引,牵引绳及头颈肩、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针孔处结痂勿祛除,每日用75%酒精消毒针孔周围2次。枕后骨突处皮肤可使用无边泡沫敷料防护,防止压疮形成。为了保持牵引平衡,肩背部垫高5~7 cm,抬高床头15~30 cm。
(3) 口腔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对防止术后切口感染至关重要。术前5 d用0.5%的洗必泰棉球口腔护理3次/d,指导患者用0.02%呋喃西林和复方替硝唑于每次餐后交替漱口。
(4) 术前准备 ①术前指导患者轴线翻身的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②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关闭声门,在腹肌、胸肌及膈肌骤然收缩后突然开放声门,一声将气冲出,以减少术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3];③术前询问患者排便情况,必要时遵医嘱予以灌肠。术前禁食12 h,禁饮6 h,做好交叉配血实验。清洁皮肤、更换清洁病员服等。术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以抗生素使用。
(1) 体位护理 返回病房后,专人固定好患者头颈部,平卧转移至病床后,取下颈托,头部两侧各予以1 kg沙袋制动。可协助患者每2 h翻身叩背一次。翻身时需佩戴好颈托,专人保护头颈部,与肩颈部同时呈轴线式翻身,翻身后可在头下垫软枕,软枕高度能使头颈肩保持一条直线,肩背部可垫L型翻身垫。
(2) 生命体征监测 由于手术范围在延髓和高位颈段脊髓区域,术中分离松解下疝小脑扁桃体与延、颈髓之间粘连的蛛网膜时稍有不慎,局部的出血和水肿都会对呼吸、心跳、血压和意识水平造成影响[4],持续监测生命体征24~48 h,每30 min~1 h测血压一次,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并予以2~3 L/min氧气吸入。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以氨溴索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鼓励患者有效咳嗽,促使痰液排出。
(3) 伤口及伤口引流管护理术后妥善固定好伤口引流袋,防止引流管血液倒流,按时观察伤口敷料情况及伤口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并做好记录。伤口引流管在术后24~48 h拔除,当发现引流管无引流液引出,要观察敷料渗血情况,如创口有渗血,周边皮下组织有瘀斑,要警惕深部血肿的发生[5]。当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汇报医生,予以处理。当引流液颜色变淡且量多时,可能提示脑脊液漏,应立即将引流袋改为正压引流,抬高床尾.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补液治疗。
(4)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颈枕区手术操作空间小,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损伤脊髓和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水肿、血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6-8]。患者麻醉清醒后立即嘱其主动活动四肢,询问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及肌力有无变化,观察大小便的情况,并与术前相比较。本组1例患者9 h后出现脊髓损伤症状一过性加重。表现为双下肢肌力较术前相比较下降,不能抬离床面。遵医嘱使用20%甘露醇、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及营养神经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肢体感觉、肌力、运动功能和二便情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消除其紧张情绪,并配合治疗。协助患者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并指导直腿抬高锻炼。一般于术后2周症状逐渐缓解。
(5) 疼痛的护理 常规应用静脉镇痛泵,向患者讲解使用镇痛泵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指导患者学会采用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如,看电视、听音乐等。
(6) 功能锻炼 麻醉清醒后,可指导患者行小关节活动,如:握拳运动及足趾背伸跖曲运动等。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四肢关节活动,如:肩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膝关节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术后2~3天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及直腿抬高运动。术后3天可佩带颈托取半坐卧位,并继续加强四肢肌肉锻炼。术后1周佩带颈胸支具下床活动,由站立逐渐至行走。
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颅骨牵引的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功能锻炼。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1] 黄伦海,涂洪波,刘鹏,等.术中及时牵引与后路位枕颈固定治疗原发颅底凹陷症[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6):618-620.
[2] Garrido BJ,Sasso RC.Occipitocervical fusion[J].Orthop Clin North(Am),2012,43(1):1-9
[3] 田莉莉,李晓英,韩双,等.颅后窝减压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的护理[J].沈阳部队医药,2005,18(2):132-133.
[4] 凌芳,沈梅芬,徐颖.Chiari畸形行后路减压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41-242.
[5] 吴淑华,朱为,胡艳丽,等.chiari畸形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2):164-165
[6] 姚菊英,李秀容.枕颈融合植骨内固定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定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3(16):29-31.
[7] 郭秀萍,周萍.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A):1650-1651.
[8] 邓莉萍,邓小玲,戴建强,等.后路寰枢椎植骨内固定联合经口齿突病灶清除术患儿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A):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