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传山 田新华 侯宗银 秦 阳 李洪英
作者单位:277103,山东省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枣庄市中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依赖调查分析
梁传山田新华侯宗银秦阳李洪英
作者单位:277103,山东省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摘要】目的了解枣庄市中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依赖的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法抽取城市高中15个班、初中10个班和农村高中10个班,采用网络依赖筛查表和自行设计的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进行调查,并比较网络依赖者(研究组)与非依赖者(对照组)资料的差异性。结果中学生上网率95.5%,网络依赖率4.82%。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级、城乡、家庭管教方式、家庭和睦、性格、同学关系、老师关系、心理求助、上网年龄、上网年限、上网目的、上网兴趣、学校管理、学习风气等26个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网络依赖存在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网络依赖的促成可能是个性特征、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综合的结果。
【关键词】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中学生
互联网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共享,已成为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在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出现各种心理、躯体症状,造成学习效率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荒废学业或走上犯罪道路,网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为落实卫生部2009年精神卫生宣传主题“使用网络应有度,科学合理才健康”的宗旨,掌握枣庄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依赖者的心理素质、家庭环境和依赖的相关因素,探索防范、干预对策,我院受市局委托立项研究并获科技局支持,现将历时五年的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1.1对象随机选取枣庄市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城乡结合部农村高中一年级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 150份,收回有效问卷2 135份,回收率99.3%。其中男1 128名,女1 007名,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37,P>0.05)。年龄11~20岁,平均(15.40±1.43)岁。初中768名(35.97%),高中1 367名(64.03%)。家庭人口2~8人,中位数3。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城市高中一年级15个班,城乡结合部农村高中一年级10个班和城市初中一年级10个班。
1.2.2调查工具自行设计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状况、个体情况、网络使用情况、学校管理、网络依赖主观归因及网络依赖筛查表[2],计40多个因子。
1.2.3问卷发放与收集分两次调查。首次调查与校方联系,说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取得校方的支持与合作,将抽取的班级召集班主任开会,统一指导语,学习调查问卷,强调问卷填写和回收要求,由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协作发放现场回收,二次调查,依据“网络依赖筛查表”凡得分4分及以上者,为初筛阳性,用上述量表进行二次调查评定,发放问卷295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回收率98.64% (注:二次调查分析见另文)。
1.2.4确定网络依赖及分组网络依赖筛查表评分6分以上和具备以下(1)、(2)及(3)项中的任意一条,为网络依赖[3]。(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①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②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③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④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和社交活动。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将符合网络依赖标准的103名纳入依赖组(研究组),余2 032名为对照组。
1.2.5统计学处理将两次收集的资料输入SPSS17.0汉化数据库,描述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网络使用率和依赖率,用χ2检验两组个体情况及家庭学校环境等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网络使用率和依赖率有效问卷2 135份,上网人数2 039例,占95.5%。网络依赖103例,占4.82%。2.2两组调查项目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级、城乡、家庭管教方式、家庭和睦、关系与谁密切、性格、同学关系、老师关系、说心事、受挫折、伤害影响、伤害向谁说、心理求助、向谁求助、上网年龄、上网年限、每次上网时限、上网形式、上网内容、上网目的、上网兴趣、上网受限、学校管理、学习风气、受同学影响26个因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1两组一般资料、家庭状况比较结果见表1。
2.2.2两组个体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
2.2.3两组网络使用情况比较结果见表3。
2.2.4两组学校管理情况比较结果见表4。
本文对城乡中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网络使用率为95.5%,依赖率为4.82%。国内对网络使用及网瘾干预报道多为大学生,对中学生的调查报告较少。李晓驷等[4]报道对2 010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网络依赖的发生率为3.5%,男性高于女性(5.9%,0.8%),农村低于城市(1.2%,2.3%),高中高于初中(5.1%,1.9%),与本研究网络依赖率4.82%,男性高于女性(7.09%,2.28%),城市高于农村(5.41%,2.77%)接近,但初中高于高中(6.77%,3.73%)与其相反,与曹枫林等[5]报道,初中占67%,高中占33%,男∶女=4.8∶1相符。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与样本来源或使用的网瘾筛查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通过两组资料比较发现,网络依赖者除男性多于女性,初中高于高中,城市高于农村外,其家庭管教有缺陷(放纵),家庭和睦性差,性格内向,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同学、老师关系不好,性别差异可能与男性的好奇、好斗、冒险、占有和控制欲,抵抗不住诱惑是其易感素质,如酒瘾、烟瘾、毒瘾、赌瘾等也是男性居多。年级和城乡差异,可能与年龄小、自控力差、学业不重感受不到压力,或受不好同学的影响、教唆,加上性格内向,同学关系、老师关心不足,朋友少不善于与家人沟通,心理孤独促使向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转移,寻求刺激找成就感有关,随着时间的投入、网络的犒赏促成网络依赖。城乡差异与城市的家庭网络普及,孩子在幼小的年龄就涉入网络,与农村相比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感致使网络依赖率高于农村。家庭因素,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第一课堂,在当今的应试教育、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逐渐变得疏远或敌对,尤其是被界定为学习不好不服管教的学生。父母只是保障孩子衣食无忧,关注的只是学习成绩,根本认识不到或发现不了子女的心理问题和需求,即使发现也缺乏了解沟通和投入时间与耐心,甚至态度粗暴或家庭暴力,致使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加大很难逾越。可见父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安全性和信赖程度在下降,是有了心理问题不暴露、不求助的原因,应该引起关注。通过对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类型特点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性研究[6]发现,网络成瘾者的家庭管教方式暴力型、溺爱型、冷落型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也低于对照组,说明家庭环境不良与网络成瘾和不良应付方式相关。
采用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对48例网络成瘾者住院治疗疗效观察发现,网络成瘾者存在躯体多器官、多系统和心理、精神病性症状,就其网络成瘾与焦虑抑郁的因果关系认为上网是为了缓解焦虑和抑郁的途径,故焦虑抑郁是因,网络成瘾为果[7]。是否如此有待研究证实。有人对网瘾青少年大脑静息态低频振荡振幅异常的研究发现,成瘾者在前扣带回、左中扣带回、双侧尾状核、伏隔核、双侧海马、右侧苍白球和右侧海岛等区,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认为这些区域与认知控制网络、学习记忆网络和奖赏回路有关,一旦对网络过分投入则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8]。通过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统一性、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研究[9]发现,成瘾的大学生自控能力明显低于未成瘾组。自我控制理论研究,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表现在热系统中与网络有关反应的抑制能力受损[10]。这些研究足以说明网络依赖不能仅仅是现象学和个性心理特征,还与其脑结构和内在的控制性有关。
本研究还发现网络依赖者受挫折、伤害多,受伤害影响大,有了委屈、伤害,不交流、不求助,心理孤独,即使求助也不向父母、老师求助。且上网年龄偏低、上网年限和每次上网时限过长,上网内容、上网目的单一,上网兴趣强,多偷上网,对学校的管理、学风评价差,容易受坏同学的影响而自控力不强,学校对上网干预不力等,都可能是构成或促使网络依赖的成因,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心理工作者的关注。故矫正网络依赖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多环节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昝玲玲,刘炳伦,刘兆玺.网络成瘾研究现状概述[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76-78
[2]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 Behav,1996,1:237-244
[3]陶然,黄秀琴,王吉囡,等.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188-1191
[4]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5]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3):141-144
[6]鲁先灵,张虹岩.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类型特点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性[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 (4):257-260
[7]李宁,李光耀,王彦彦,等.对48例网络成瘾者住院治疗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5):356-359
[8]喻大华,赵丽枚,袁凯,等.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大脑静息态低频振荡振幅异常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7):630-632
[9]王娟,游越,黄俊,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12,10(5): 350-352
[10]李喆君,李媛,郭伟.大学生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冷”、“热”表征下的优势反应抑制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74-380
·论文·
Investigation about network use and network dependenc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aozhuang city.
LIANG Chuanshan,TIAN Xinhua,HOU Zongyin,et alZaozhuang Mental Health Center,Zaozhuang 2771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use and network dependenc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aozhuang city.Methods Students in 15 classes in urban high middle school,10 classes in urba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10 classes in rural high middle school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study b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All subjects were assessed with network-dependence screening form and self-designed network use questionnaire.The inform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subjects with network dependence (study group)and subjects without network dependence (control group).Results Rate of network use was 95.5% and rate of network dependence was 4.82%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26 factors,such as gender,grade,urban/rural,family parenting style,family harmony,personality,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age of onset,duration of network use,online purpose,online interest,school management,learning atmosphere and so on (P<0.05).Conclusion Gender,grade and urban-rural living ar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twork dependence.Network dependence is a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family,school and social factors.
【Key words】Network use Network dependenc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4-10-08)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2.015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46(2015)-02-0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