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2)
论文化与舞台表演艺术的关系
任中华
(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2)
舞台表演艺术是传承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下的一些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人,不重视艺术本身包含的文化现象,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从业者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能通过自身诠释文化,因此也就没有艺术上的成熟。
文化;舞台表演艺术;关系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关于文化的解释,辞典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理解多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有时也称谓之文化,如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
表演艺术,是一种形象化、典型化了的文化,它以一定的文字内容作为本体,以肢体语言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以音乐化的形态去升华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表现。因此,舞台表演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
任何舞台艺术都是为了表现某种主题,都是围绕着某种主题而展开的矛盾冲突。主题即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学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对题材的提炼和对形象塑造而得出的思想结晶。而这种结晶规定了舞台艺术所有分工者的再创作,人物塑造者必须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出发,而进行某种人物形体、内心的塑造。在作家对作品的构思上,作家的立场、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表演者亦是如此。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正是作品的主题限制了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审美范围,因而双方均会从主题所反映的内涵中去审视舞台上的一切,尤其是欣赏者,受文化层次的影响,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表演者的再创造。故而,表演者在表达主题时,欣赏者更多地会从某种现象中去探求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要求所有进入到舞台上表演的人,必须注意去挖掘那种主题所揭示的内涵,此时的文化内涵或许会表现为欣赏者的一次“满足”,但正是这种满足,恰恰说明了文化内涵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一切人物塑造者,如果缺少对作品文化内涵的认识,很难想象它会得到欣赏者的认同,文化内涵正象一杯浓重清洌的香茶,有最能让人回味的地方。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如果缺少了让人回味的记忆,说明其文化修养是极其欠缺的,他没能从文化内涵中汲取到真正的营养。因而,他就更不懂得文化是艺术的母体。如果有人问此话的意义何在,我的答案是,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始终是为文化服务的。如果离开了文化,所有舞台上走动或静止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即便是你只听不看的音乐,它也是为表达一种主题而进行的,主题正是对文化现象中某种文化内涵的集中表达。
演员刻画人物总以一定的规定情景为基础,而规定情景恰是围绕着文学主题的主线而进行,人物的原型或源自社会现实,或源自作家的生活经验,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存在。
在舞台艺术中,尤其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中,文学主题背后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是演员刻画人物的标尺。演员的演技只是表现文化主题的媒介,他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要始终与规定情景相融合。
艺术始终要与时代同步。任何艺术的发展如果脱离了时代性,无疑它就是自杀。因而,在舞台艺术中多数人更主张通过人物内心去刻画人物,这种刻画不能是简单地对生活的模仿,而是饱含精华的一种升华性的展现,包括其他表演艺术在内,如果稍加注意的话,你就会从中发现严重的不足,演员对人物的理解仅停留在不太成熟的生活模仿上,人物的潜台词并不能从其表演上泾渭分明、一目了然。这种原因其实就是演员本人文化层次的低下造成的对文学主题、文化内涵的浅簿理解的结果。因为任何最拙劣的艺术主题都是为了反映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表演者一不能从主题理解,二又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力图表现的那种文化现象时,其表演无疑是失败的。这里或许你认为我所讲的文化现象与主题相脱节,其实它们正好是明暗两条线的深化,主题是明线,文化现象是条暗线,如果从主题中让欣赏者有点认识的话,表演者在舞台的再度创作、演绎即是深刻的标尺。故而,演员对文化的理解比表演本身更重要。只有理解了艺术题材隐藏着的某种文化内涵,演员的表演本身才更有张力、吸引力、自然性,才不至于让欣赏者心存疑问而不痛快淋漓。在此,除重视大文化的思考外,演员对文字、文学的理解力、驾驭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俗话讲:见多识广。如果一个舞台艺术表演者仅靠从小到大的生活经验去刻画人物的话,可想而知,他的艺术活力有多大。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均会有自己独特的程式语言。戏曲的程式语言比起舞蹈、话剧更为夸张、系列化。在戏曲中,八人组成的群体,即可代表战争中的千军万马。一个马鞭、一个跨腿即为骑马。一个山膀可能就表现出了人物的豁达气势或者决心。在舞台上跑起一圈就会有千万里的路程。一个“翻身”就可能从危急中解脱,象诸如整套的“起霸”、“走边”等程式化的肢体语言,更是从美化人物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出征以及探密过程中的威武和机智。戏曲中,程式化的语言,在表现古代乃至现代人心理的过程中,虽然夸张,有些甚至不被当代人理解,但它的一举一动,均是为美化人物而由前代艺人创设的。在当今的舞台上,戏曲后继人才虽则对程式有所继承,但多数人对程式中包含的动作心态却知之甚少。因而,在表演中,机械化的因素多了些,当然也有个别较好的,能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去挖掘程式语言中的人物心态。需明了的问题是,戏曲表现的一定有一个文学主题,有叙事的全部因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思考可谓缺一不可,它并不能与体育表演中唯一的肢体美及技巧美相提并论。那么,情势要求戏曲舞台艺术上的所有表演者,均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刻画人物,这种角度是人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浓缩,是主题本身引起的表演者对塑造人物原型的一种冲动,是文化精灵对演员的一种暗示。如果表演者本身缺少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对程式语言所隐藏的文化内容,就不一定能较好地驾驭。文是什么,文的原意是纹,指的是有华彩的纹饰,在美的纹饰中,一定不是光有直线的,有时直线虽美,但你要放在不该用的地方,它肯定就是不美的。舞台上用的程式动作,如果用的不是地方,用的不巧肯定也不会美,甚至是别扭的。在“巧”上,我想讲的正是心态化了的程式表演,同一个程式动作,如果用不同的心态去表现,肯定传达给受众的内心感觉不同。“巧”与千遍一律的程式动作融合后,文化内涵的要素就被升华了,舞台上下的共鸣才更广泛。
诸如舞蹈艺术,在舞台上纯粹是一种无声的人物演绎,与戏曲、戏剧相近似,它的表现形式也较程式化、夸张化。但是,只有音乐主题、节奏约束的人体艺术本身,如果表现的没有主题,它仅仅就是一种体育艺术。象歌唱中的伴舞,多数情况下,更象一种广播体操,它的肢体语言与歌舞主题的语言似乎更加风马牛不相及,这种体育化的舞蹈,很好地证明了编舞者及舞蹈者文化的缺失。大型的舞剧,总在叙述着一个美丽的或者深刻的故事,在表现肢体美的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故事本身进行的。音乐虽然在节奏上对舞者有影响,但音乐作者一定也会按故事本身去刻画人物的内心深处。可以说,舞台上的一切元素,都离不开文化元素的滋养,如果有一项脱节,就会不伦不类,让人发笑。
在所有的舞台参与者中,演员始终处于中心位置,演员的素质中,如果只有表现艺术所具备的某种一般技能而缺少内在的涵养,这种艺术就有逐渐灭失的危险。在纯程式化的表演中,一定不能脱离了文化本身去想当然地参与,否则,程式本身只是表演者的一付枷锁,而文化的欠缺,很可能就是演员刻画人物心理的危崖。
对于艺术传承问题,从现实上看,历史上的艺术门类及表现手法似乎都有一些留存。但这并不排除在传承过程中一些艺术门类及表现手法的灭失。大凡灭失的艺术门类及表现手法,最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了文化的传承。艺术虽高贵,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文化的内涵,它的生命力是很有限的。
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当代文化的传承。而没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和脱离社会人文根基的文化,以及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脱节的文化,往往是容易灭失的文化。能够在百年、千年传承下来的艺术门类及表现手法,多与适当的创新,受众社会心理的习性、向往以及地域文化信仰、民族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无论传承于未来的原因归属系数多寡,其中包含的唯一因素还是文化,即华彩的人文理想及现实中最与文明相和谐的那部分内容。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社会形态,能够得以传承的正是大众善恶之辨的结果。这所有的内容都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相关联,因而在传承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如果表现在艺术中,还是一个民族文明习惯的写照与升华。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多数艺术门类都能较好地把本门类的艺术传承下来,但无可否认的是,尚有一些艺术门类正面临着灭失的危险。其原因有经济方面的,有欣赏习惯的,有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的。正是多方因素的集合以及大艺术门类对小艺术门类的同化作用,使得一些艺术门类面临着失传的危境。这些身处危境的艺术门类,其实质还是其反映的文化内涵与民族认同感、时代气息相背离的结果。有些艺术门类不懂得艺术贵在创新的发展规律,在继承的过程中,只继承皮毛,不继承内涵,只抱残守缺,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从不懂得时代气息及时代文化对艺术的作用。从事艺术的人,多数人不可能会主动考虑艺术传承的应该是什么?对于传统技艺与改进有着极为矛盾的心态。
辩证地讲,各艺术门类的传承有其自己的规律,但最终传承的还是艺术门类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社会之善恶,艺术之美丑,人性之根本。但在当今的舞台艺术中,有时你会发现,一些艺术门类传承下来的正是那个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而已。演员仅是舞台上程式语言的活木偶。这些情况说明该艺术门类在传承上已经出现了不良势头,这是最该引起人们警惕的事情。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实质与现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行为习惯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而不同的民族习俗、生活习俗又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解释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包括了个人、集体、部落、国家活动的方方面面。但作为文化的影响力确不会从平常人的行为习惯上有太多的体现,它只是现象之中的焦点而已。我们有时称吃饭为饮食文化、穿衣为服装文化等,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成为社会流行的元素,它就有文化的内涵在其中作用,只不过很少有人在意、研究而已。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生活同时也是艺术的源泉,从文学的诞生、艺术的诞生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的考量。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的舞台表现艺术,其根基无一不是出发于生活本身。一切科技发明,都是为了生活得更简捷、更高效、更高尚。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脱离了生活而长久存在,如果适得其反,这种文化艺术必然是短命的。
当代的文学艺术,同样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而独善其身。可能你有过这样的思考和总结,现今的一些艺术作品只是向受众讲了一则编造的故事,其情节与社会现实相差极远,即便有社会千奇百怪的一面,而如果脱节于人们普遍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它就称不上是一件好的作品,就不能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共鸣。
在舞台表现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表现力可能更含蓄一些,话剧和综合艺术的戏曲有不同的表现性,而电影、电视剧类更具有真实的表现力,但不管你是何种艺术再现形式,其人类共同的爱和恨确都是相同的。舞台再现艺术中生活的真实可能被表现为一种声音,一幅图景,一种动作,这些不同的语言实质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文化内涵本身。
在戏曲舞台上,一代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造了众多的程式动作,现代人很少能理解这些动作本身的意义。有些与生活不太脱节的动作还能看懂,而有些如 “起霸”、“走边”等动作本身,是被现代人看作为人物“美”的一面和演员功底扎实的一面,从动作本身透出的信息已经愈来愈远。实际上“起霸”也好,“走边”也罢,它还是为突出人物个性、情操设定的一种较含蓄于生活实质的一切人物外在表现。从根本上讲,它并不脱离文化实质和生活实质的本身。这些舞台表现艺术中,你看到威武、雄壮与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物生存习惯都有着亲密的关系。在“起霸”中你看不懂“拉山膀”式动作的意义,但某些整理装束的动作你一定看得清楚。
正是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造就了舞台再现艺术的多样化,也正是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大力丰富了文化现象本身,从而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1]于平.从“精品工程”看当前舞台表演艺术创作态势[J].广东艺术,2006,(4).
[2]张晓军.论舞台表演艺术的时代选择与创新的魅力[J].科技风,2010,(5).
(责任编辑 陈永康)
G05
A
1008-7257(2015)04-0101-03
2015-06-10
任中华(1963-),男,河南汝州人,洛阳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