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这到汽种车情国产况后该质怎量就么“办缩水?”
老百姓无法改变产品原材料水准,无法决定车辆的本土化设计,更无法要求车企提升管理质量,那只管住自己的钱包了,毕竟谁也不能强迫你买哪家的车。
余煜华
上海汽车媒体圈内的熟练工,长期关注国内外汽车行业,以逆向思维著称。采编之余喜欢无偿教导对汽车了解不深的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立志让下一代国民真正了解汽车产业是怎样滚动的。
不管对于汽车熟不熟悉,肯定大家或多或少地相信外国生产的汽车的质量要优于国产后的同款车型。对于这事情,我无法否认,因为大致情况的确如此,但也不是绝对的。首先,进口车的产地不同也意味着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比如现在越来越多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把产品放到了墨西哥生产,他们生产的菲亚特、大众、Jeep等车型的质量肯定比不上欧洲生产的。即使是欧洲生产,东欧和南欧的质量也不一定比得上中欧和西欧。中欧和西欧的产品也有差距,奥地利生产的宝马和奔驰的做工就比德国的差不少。即使是德国生产,大众代工的保时捷的质量问题就比保时捷自己生产的严重许多。所以,并不是进口就是质量保证。不过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哪里产的车的质量最好,而是国产后的车型为什么会有品质上的“缩水”,以及消费者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现在,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品牌均已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其中的不少已经以合资的方式进行了国产。既然是合资,那么就需要引入相应的生产平台,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地工人,零配件也跟着本土化,而问题也就逐步开始积累了。
首先,造成品质差距最直接的根本原因就是原材料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工业基础不同,国标也有差别,所以基础工业原料的品质就不同。钢铁、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品质决定了由这些制成的车用钢板、弹簧、内饰材料、阻尼部件、线缆、轮胎等配件的品质。好水酿好酒的道理谁都知道,石家庄的自来水是酿不出茅台酒的,造车的道理也一样。
其次,国产化设计是柄逆刃剑。凡是国产的合资品牌车型必定是经过大力国产化设计的,其目的是要满足中国工厂的工艺水平,当然也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是的,你没有看错,车型必须得是工厂制造能力能够达到才能生产,如果你坚持要认为是工厂必须满足新产品所需的工艺水准我认为也没错,因为这在国内基本就是一回事。还不明白?打个比方:如果华晨的工艺水平很一般,而宝马3系轿车对于生产要求很高,那怎么办?难道就不国产了吗?其结果很可能是华晨将工艺向上提一下,宝马把产品重新“中国化”设计一下,然后大家就都开心了(大家可以找辆11年前国产的3系仔细研究一下)。至于许多人抱怨国产后的车型尤其是小型车的设计和配置严重“缩水”问题我倒是要为厂家讨个公道,因为国内A0级小车的价格往往和自主品牌的A型车相当,但是和国外的同款车型相比基本是便宜了不少,如果把想要的东西都加上了和国外同款的卖一个价,又有多少消费者会买单?
还有,就是质量管理。在上海大众投产桑塔纳之前,中国的汽车制造者根本没有资格谈质量管理,管理得越严格越精细,那么产品的质量就越好。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丰田的精益化生产打造出了品质最可靠质量最好的雷克萨斯。当一个国际汽车品牌进行合资后,管理模式必然也会或多或少地本土化。管理的对象是谁?是人,当然管理者也是人,而中国工厂尤其是那些国有单位的管理水平大家应该多少都是了解的,所以管理质量大家也就可以想象了。
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老百姓无法改变产品的原材料水准,无法决定车辆的本土化设计,更无法要求车企提升管理质量,那就只能管住自己的钱包了,毕竟谁也不能强迫你买哪家的车。作为一个比较谨慎的人,我在短期内是不会考虑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即使是合资品牌也不太会考虑和长安、北汽等老牌国有企业生产的车型。当然,购买中高端车型,那么更是要尽量选择纯进口的车型,原因就不多说了,再说要被追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