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创新是本届政府报告的关键词,人们对创新的渴望日趋强烈。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们提出创新口号已有二十多年,然而,除了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R&D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上升以外,创新并未改变我们的基本经济格局,粗放式发展依旧,经济增长仍然依赖投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究竟还缺什么?
与传统的“汗水型”经济不同,创新是一种主要依靠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投入多、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创新并非是每个人自觉的行动,它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如果社会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炒作暴富,如果社会可以凭借权钱交易腐败发财,那么,人们对创新就不会有真正的动力。以色列是一个人口小国,却是创新的大国甚至强国,人均专利一直位居各国前列。用以色列人自己的话说,以色列的今天是逼出来的。由于土地贫乏,以色列人唯一的选择是依靠自己的脑袋与智慧安身立命,无论是早年的经商,还是后来的金融以至今天的创新,土地资源的稀缺应当是倒逼以色列人走上创新之路的重要条件。
其实,今天引人注目的深圳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至少到现在为止,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深圳的政府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的政府。应当看到,深圳区域创新体系并非已经成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并非已经成型,今天的深圳更多只是学会了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在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尝到了甜头,初步走出了一条“欧美技术、周边资源、广东成本、国内市场”的可复制可推广道路。深圳的经验同样表明,一个社会只有当土地不再成为人们发财的依靠后,人才与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力量。
即使在土地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为鼓励人们创新,政府经常会运用法律等手段来有效抑制人们占有土地发财的梦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至少在理论上,应当倡导全社会通过土地的全民所有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劳动的个人所有激励人们创业创新。但是,放眼今天的中国,公有制的土地资源,已经演变成为各地政府追逐自身利益的重要财政资源,同样,也成为社会上少数人暴富起来的主要财富来源,直接诱导全社会对土地的崇拜,对泡沫经济的热衷,对实体经济的冷漠,对人才的忽视和对创新的动力不足。也许有人会说,今天遭遇天花板的高房价与地价,可能是倒逼中国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此话虽然粗糙但不为错,问题在于高房价与高地价形成的高创新成本,已经无情地将正在学步的众多中小企业挡在了创新的大门之外,这也是创新往往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无法成为平民百姓的共同追求的重要原因。
尽管土地财政收入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依赖,尽管房地产已经严重绑架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天纠结在土地资源上的困惑依然需要通过改革破解。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需要改革,需要通过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改革,如通过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宪法要求上缴为全民所有的各地土地净收入,并且将之主要用于普惠全国人民的公共服务,最终依靠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确保社会公平的实现。同时,通过每个人有差别的创造性劳动,合理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当然,要在全社会真正实现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相应的改革可能会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整个宏观经济趋于下行的时候,壮士断腕是极有可能带来大出血的。这也正是让改革者犹豫不决的地方,更何况断腕也不一定能够根治顽疾。但是,继续在现有的土地财政与泡沫经济的发展轨道上,我们又能行走多远?应当看到,留给中国转型升级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正在向我们逼近。然而,反腐的实践让人看到了希望,中央的八项规定实施并没有出现一些人所想象的抑制了消费,从而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相反,由于政府奢侈消费的退出,社会风气变得清新了,市场供求关系理顺了,经济变得更加健康了。
由此可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要求出发,加快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调整、权力清单的清理,这些都为民间创新奠定了良好前提条件。山回水转柳暗花明的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一个创新的中国需要更强有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