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宜
新课程的推广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如今的课堂,但受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的形式,对于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和实践。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标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成了最迫切的需要,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问题才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过于简单、肤浅的问题,学生都能一口回答的不行;那些连老师都要想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过于难的问题也不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呢?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肤浅做法。
一、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故事、游戏、谜语、儿歌等,营造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小时候,从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黑火药的原料中,火硝、硫黄、木炭的质量比是15∶2∶3。于是他按此比例制成火药,并在家中进行实验,造成了小规模的爆炸事件。那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这样的故事生动有趣,牢牢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求知欲,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在使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时,关键在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不能片面地追求问题表面的新颖、别致而喧宾夺主。如教学“吨的认识”时,问题导入:小牛300千克、小猪200千克、小河马400千克、小象700千克。小桥只能承重1000千克,它们怎么才能更快地过河去。这里问题关键是小桥承重1000千克,但有时学生会想到小动物们怎么过河,如游过去、跳过去等。这里就因为过于童话的引入使学生弄错了思考的方向。因此,为了避免小学生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忽视故事中所揭示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事实,应把语言和画面有机地结合使用,以突出数学问题情境的主体要素——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学,当我们上街去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加减法,在碰到自己在意的日子时会去计算还有几天才到;9:10上课,每节课40分钟,几点几分下课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的同时就像在现实生活一样,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形成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数学的时候,教师应尽量多地以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作素材,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从3月l日起,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约定同时休息时一起去书店给小明买书。那么,小明的爸爸妈妈哪一天能同时休息呢?这一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数学又高于生活
《论语》中有句话叫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明确强调了兴趣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有了兴趣之后,不仅能够保证课堂学习的质量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教学“植树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考虑其中的一些问题,画表格等。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一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必定也是很高的。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有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如要求他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一定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