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 要】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尤其需要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有学生意识,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本身要具备优秀的品质,这样新型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和睦。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学生意识 优秀品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因“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优势群体,而学生则年幼无知,是一个弱势群体。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见教师颐指气使,学生俯首贴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形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构建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互动的、合作的、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明确,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着相互的造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连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正如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所言:“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教育只能用心灵感悟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将视野由外部转向自身,转向双方的心灵互动时,教学才能在更高的理解层面真正得以实现。
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和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全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真正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自由自主的人投入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接纳,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理解与回应,师生双方不是获得“认识”,而是体验到生命的涌动、精神的拓展。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互相尊重,彼此信赖与激励,教师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相异性,对学生个体给以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支持,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
要形成上面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先转变观念,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学生意识指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创造空间和舞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孔子主张教师要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的思想,就是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妄自臆度,不能专断,不能固执,不能自以为是,要充分发扬民主,这是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孔子的学生意识是很强的,他曾号召学生,要有“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的精神。在这方面他的示范作用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如,他在回答他的学生子夏有关《硕人》的诗如何解释的问题时,他先肯定“绘事后素”(《八佾》)是对的,后来听到子夏“礼后乎”的反问时,觉得子夏的提问深刻,就虚心地表示“起予者商也”。因此,有了学生意识,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自己也可能有新的收获。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能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计划,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启发、引导学生向着学习目标努力。教师的这种良好作风会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从诸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抑扬、焦虑、烦躁等,此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终止,或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虽然其因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首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层次的相互交流。教师只有认识到师生关系既有特定角色之间的职能关系,也有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关系,既有教学关系,也有情感关系,才可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才可能发挥师生关系中人际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3 教师要具有优良品质
作为“影响源”的老师,他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学者曾就“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心理品质”进行过调查研究,从结果来看,国内外学生对所喜欢的老师的心理品质的排列有所不同,但大体仍表现出一致性。他们喜欢知识广博、教学有方、亲切热心、平易近人、温和开朗和公平合理的教师。所以,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素质主要表现在: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另外,教师能消除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能改变学习行为和习惯等。还要真诚地爱护学生,实际地关心学生,要对教师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充沛的感情,要具有坚强的意志等,教师要以自己的这些品质的总和去影响学生,借以形成教师的威信,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就做得特别好,他说过,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所以林教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了四点:“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我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从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包括学生的学位论文,不一定从导师的课题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四是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兼职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我进入了中国心理学会的领导层,社会工作达几十种之多,但我从不收兼职费,仅仅是为对方的学术建设出一点主意。 ”所以 林教授带出了77位博士,他们中有49位晋升教授,42位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过硬,相当一批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有的还成为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有的获得了国内长江学者或地方长江学者的称号;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的学生既能当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作出了突出的业绩,有的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重构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体而交往,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的目标任务才能完成,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