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韬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合肥 230038)
浅谈方有执对《伤寒论》的发挥
★谢韬(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合肥 230038)
摘要:新安医家方有执通过错简重订《伤寒论》,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六经以太阳为纲,太阳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揭示了伤寒的发病、转归规律,为《伤寒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方有执;伤寒论;六经辨证;错简重订
1方有执的生平
方有执(1523—1594),字中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安徽歙县灵山人氏。方有执自谓其天性愚钝,初亦未学医,但中年因两番中伤风寒而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而发愤学医,对于伤寒的治疗尤有研究,“笃志专此,锐力愤敏,涉苦万端”[1]。自明万历十年,着手写《伤寒病条辨》,对《伤寒论》逐条考订、重新编次,并予以注释,以求合于仲景之原意。
2错简重订的背景
宋代以后,医家无不以王叔和《伤寒例》为引导,朱胧《活人书》为蓝本来增补《伤寒论》的治法方药,《伤寒论》为治疗伤寒病的专书,几成定论。后世虽有刘完素明确指出照搬《伤寒论》治伤寒热病的不妥,认为“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然而终究未能改变整个医学界对《伤寒论》的总体看法[2]。另外,受科技文化大环境及历史条件的影响,明代伤寒学者极少工于校勘之事,无完整、系统的伤寒书目,明代学者对伤寒著作的目录学研究处在较低水平。
3方有执对《伤寒论》的发挥
方有执在研究《伤寒论》时,运用移、删、改、拆等方法,对篇、卷以及条文的位置根据情况做出调整,删去非仲景原著的“伪文”和衍文。对于原文中有误的地方也直接加以改正,并在后文加以说明。方式最多的是拆分,将一条原文改成两条;或是合并,将原文的两篇合成一篇,以求原著能够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发挥辨证论治的精神。
3.1伤寒以六经为纲,六经以太阳为纲,风寒中伤营卫六经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以前由于北宋诸家将《素问·热论》六经与《伤寒论》六经混为一谈,为深入研究仲景的辨证论治规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或问》指出:“经为纲,变为目,六经皆然也。太阳一经,紧关有始营卫之道二。”他认为,太阳主人身之表,而外邪袭人,首犯肌表,肌表营卫之气与邪抗争,则形成太阳病。故太阳为病最易,而其邪之出入,疾病之传变,又最能反映伤寒的顺逆。所以,他将太阳病上中下三篇内容编次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具中伤寒”。笔者认为其对于太阳篇的编次重在体现了对于感受了不同的风寒邪气,所以其发病方式与症候类型不同。尽管其类型不同,传变与转归不一,但是仍然属于太阳病的范畴。不过笔者认为,方有执的此种编次方法的确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条新的路径,不失为条理清晰、系统性强的编次方法。但是方有执轻易地删改原文是否有其不当之处,有待商榷。
3.2《伤寒论》不止论伤寒方氏明确指出,《伤寒论》书名曰“论”,是仲景“愤伤寒之不明,戚宗族之非命,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论伤寒之一病也”,“名虽曰‘论’,实则经也,虽然若曰‘伤寒经’,殊乖矣,必曰‘医经,称情哉!”将《伤寒论》拉出了伤寒病的圈子,纠正了历来对《伤寒论》学术价值的错误认识,突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2]。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是非常复杂的,狭义上的伤寒指的是外感风寒,感而复发的疾病,而广义上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感染了六淫之邪,不仅仅可能会感染上伤寒,也可能会感染上其他杂病。笔者认为,方有执在这一点上拓宽了《伤寒论》的研究思路,使得《伤寒论》在指导临床中发挥着作用。
3.3《伤寒论》六经分部说方氏认为六经辨证适用于一切疾病,而伤寒尤以六经为纲。方氏指出,伤寒论六经是指六部方位,其不仅有阴阳属性,而且五脏、六腑、四体、百骸,周身内外无一物不包罗其中[3]。六经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其六经也非伤寒一病所有,是百病的六经,故六经辨证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4方有执对后世的影响
在方有执错简重订《伤寒论》之后,其思想也随着其著作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为清初的喻昌。喻氏著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即《尚论篇》)宣扬方氏“三纲鼎立”说。先后还有常州张璐著《伤寒缵论》、歙县程应旄著《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著《伤寒论条辨续注》等。“三纲鼎立”说主要包括原发病证和误治病证。原发病证即风伤卫证、寒伤营证、风寒二伤营卫证。而误治病证中,方氏认为风伤卫是表虚证,误汗是用麻黄汤峻发其汗,虚以实治,犯虚虚之戒,仅有虚证。寒伤营是表实证,误汗可用桂枝汤治之,实以虚治,犯实实之戒,以致实证[4]。在“三纲鼎立”说的影响下,后世在伤寒的临床治疗上有了新的突破。如在喻昌的《寓意草》中记载一则有关伤寒的医案:辨徐国祯伤寒疑难急症治验。
属性: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以承气与服。余证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认为下证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附子干姜服之。逾垣上屋矣。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可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何可致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着。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笔者分析认为,医案中的徐国祯由于感受风寒邪气,表现出身热目赤、异常大躁却索水不饮的症状,是为真寒假热之证,故不能以热证来进行治疗。外邪袭人,首犯肌表,肌表营卫之气与邪抗争,则形成太阳病。而邪之出入,导致疾病的传变,喻氏的治疗正是符合了伤寒的顺逆,以附子干姜配伍人参甘草性味微温的药温煦身体脏腑,兼以达到濡养的作用。及时救治了患者因用药失误表现出的阳微欲绝之证。
5小结
笔者认为,《伤寒论》在方有执研究之前,其研究状态是《伤寒论》的治疗对象是针对伤寒这一类具体的疾病,而并不是此疾病状态下身体部位的反应。又由于传世的《伤寒论》存在诸多错误,使得《伤寒论》在实际应用中并未收到较好的疗效。方氏力主错简重订,深刻揭示了伤寒发病、传变、转归的规律,使伤寒学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方有执中年遭不幸后发奋学习的人生经历,对后世仍具有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2]黄煌.《伤寒论》研究的拓荒者——介绍明代著名伤寒家方有执[J].江西中医药,1990.21(4):56-57.
[3]王新智.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5):53-54.
[4]沈敏南.明代伤寒三大家之特色[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9(2):5-8.
Introduction the Viewpoint of FANG Youzhi toSHANGHANLUN
XIE Tao
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Clinicalcollege,Anhu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8,China.
Abstract:Xin'an physician Fang Youzhi by booking ShangHan Scince, thinking of typhoid fever should be with the six classics as the key link, the six classics to the sun as the key link, the sun to the wind hurt Wei, cold injury camp, cold injury to both Ying Wei gang. Reveal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yphoid, transferring patterns.Provide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ShangHan Scince.
Key words:Fangyouzhi;SHANGHANLUN;Dialectic of six meridians;Revise
收稿日期:(2015-03-17)编辑:万崇毅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