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伦理视域下管理者的道德情感

2015-04-14 12:39:44胡怀雯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管理者伦理道德

胡 俊 胡怀雯

管理伦理视域下管理者的道德情感

胡 俊 胡怀雯

管理者的道德情感是管理伦理和管理活动的重要维度。道德情感既是管理者的一种人性化存在方式,也是管理者的一种社会、历史角色的体现。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培育,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从个体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自我道德的提升和确认;从组织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情境的体验和投入;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文化的创造和传承。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功用体现在:实现管理者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完善,促进管理组织的交流、协调和导向功能,完成社会对管理效果的评价反馈。

管理者;道德情感;管理伦理;主体

胡 俊,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只是一种依靠科学体系而进行的理性活动,因此,人的情感是一个必须被克制的因素,因为主体情感的参与,会使管理组织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管理模式的权威性会因情感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削弱。然而,无数的事实证明,将人工具化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范式,无疑压抑了人在组织中的创造性[1],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异化,管理伦理也就无从谈起。立足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首先是作为“主体”的人,作为“人”的存在,是一个道德存在体,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体。从管理伦理的角度看,管理者就是一个鲜活的道德情感的承载体,这也正是形成现代管理伦理的内涵并建立管理范式的基本思路。心理学研究者指出,人是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高级生命,情感的存在,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支配和组织作用。[2](P31)因此,就管理作为一种伦理行为而言,管理者的道德情感,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管理者道德情感的本质

对道德情感,历来有诸多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情感是在道德所规范的社会生活中,运用道德原则对各种社会现实进行感知和评判时体验到的情感。[3](P124-125)也有人认为,道德情感就是在评价自我或他人的思想、行为或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4](P1882)还有人认为,道德情感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是评价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是否定性的情感体验。[5](P197)所以,尽管在说法上有些许差异,但就实质而言,对道德情感的界定,都以道德的内化、对道德规则的认同为出发点。事实上,情感的产生并不以道德的认知为前提,因为情感伴随着人的主体性而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道德和情感是同时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一个方面而存在。因此,把道德情感理解为道德内涵在情感层面的体现以及道德行为导致的情感感受更贴切。

在管理行为中,管理者作为主体的德性及其在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德行,一方面是组织进步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人的心理需求。优秀、高效的管理,是管理者的心理、情感需求和体验以道德方式呈现在管理的过程中,道德情感是管理中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价值和伦理关系的集中概括。管理伦理的实现,就是要使主体德性的情感体验与管理行为相契合,主体在管理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使人遵守道德准则,适应并超越管理规则,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道德价值判断也随之成为一种合乎情感的管理意义行为。这样,管理者的道德情感,也就具有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他人感染性与自我体验性的统一、社会普遍性与个体独立性的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时代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等特征。[6](P72-77)

如此看来,管理者道德情感的本质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道德情感的主体维度。管理者首先是作为自我存在的行为主体,其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就是形塑道德主体的人性的过程。现代管理范式追求偕同人性发展的组织进步,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只有重视人类价值的涵养和提升,管理才有可能超越权力和财富,获得道德和正义的进步,并通过文化的融合贯通而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7]所以,管理中道德情感的存在与建构,正是人性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人性和人情、人道自本质上是一致的,而其中,感情是联结社会关系的一种纽带。[8](P2)这样,道德情感的存在,恰如其分地调节、教育并塑造了主体,使管理者在其中恰当地把握着自身的内在私欲,也使个体的利益需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也就是说,道德情感成为个体人性发展与道德规约的一种尺度。二是道德情感的社会历史维度。人在管理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为人总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9]社会管理之中的人,已然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成为社会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使管理者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成为可能。在管理行为中,这既体现于管理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道德情感诉求,也体现于管理组织在历史建构和演变过程中的道德情感传承和积淀。道德情感诉求的彰显,使管理组织和管理行为摆脱工具性,为管理的科学体系和理性原则增添了润滑剂,实现管理者的欲望自求和情感诉求。道德情感的传承和积淀,则使管理者在历史的惯性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情感和个性,不偏离管理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二、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培育

管理是社会契约精神的最佳体现,管理伦理其实并不要求每个人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其他社会主体和组织的存在服务,毫无疑问,这是对人性最为直接的抹杀,也走向了道德情感的反面。因为社会存在或者组织管理的目的,是要为人的发展寻求均等的机会,实现道德的公平和正义。[10](P202)所以,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培育,实际上是其他要素以适当的方式影响处于一定管理情境和社会语境中的管理者,促使其情感形成、发展并产生作用的过程。换句话说,是将道德的个体内化,通过主体德性,以情感感染、表现的方式在管理中加以运用,以消除管理过程中的主体间以及主体与对象间的隔膜,消除人性的异化,使管理回归温暖的道德情境之中,直面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组织进步和社会发展。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自我的提升和确认

管理的计划、执行及实现,是一个科学的流程,旨在提升客观效率。不能否认的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如果没有伦理的立场,管理就如同科学公式。但问题在于,科学陈述的是事实和真理,却不表达情感和价值,而伦理学表达情感和价值,却不能获得可观的真理性,因为情感的基础源自于个人的主观愿望,而非必然的客观事实。[11](P364)所以,调和具有科学意义上的管理规则与伦理意义上的道德情感,便不可或缺,而主体作为道德存在的自我确认便是其前提,其自我提升则是途径。

道德自我的确认,源于道德主体对管理伦理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和领悟。例如,儒家的社会管理理念中,从来就不乏自我学习并提升道德的方法和行为传世。“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只知道信仰道德,却不主动将道德通过学习内化到其主体德性之中,那么,这终究是对自我的遮蔽而难见道德之光。如果连自身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都未能发现、确认,道德情感的生成也就无从谈起。如此,没有道德自我的提升,社会管理也就还只是生硬的、封闭的、麻木的机械程式。因为道德情感的起点,便是主体对道德内涵的内化和体认,而且,随着管理的时间和历史进程,其道德内涵、道德要求和道德方式均会发生变化。如管理者不能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对道德内涵的理解,就很难与他人、组织和社会产生共鸣,管理目标也就成为横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一道彩虹,美丽却难以触及。

我跟白丽筠之间的交往比叶霭玲少,但是很有质量。她经常说一些有趣的笑话给我听,这就比叶霭玲怨妇式的唠叨有魅力多了。我记得她跟我说起她的头一份职业时,就令我笑得前仰后合。

(二)从组织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情境的体验和投入

组织内管理伦理的实现,不是管理者或管理活动其他参与者对道德律令的形而上追思,亦不是对管理情境和管理的冥思与设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在具体的管理情境中,实现德性,完善德行,是管理者在道德情感的感染和导向中,对管理和道德情境的真实体验,是在其中对道德善恶的甄别,是德之体悟、善之劝诱,也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因此,抽象的道德原则只有与具体的日常管理情境相结合,才能找到其根基和归宿。人的道德情感是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管理伦理不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洞教条,只有在管理的日常情境中才能说明管理的实现,因为伦理学根本就是为了生活,因为人的行动必然是为了构成某种生活。[12](P7-8)

道德情感的存在,使生活成为一种人性化的生活,管理也就成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把握道德实践规律,解释社会道德现象,并合理区分善恶与利益的道德生活行为,因为道德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生活。[13](P10)一方面,这需要管理者体验管理情境中的真实情感和德行,既是理性活动,又以情感的形式存在和运行,只有借助于体验,才能有效结合感受、思维和行动。[14](P124)“从本质上说,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活生生的人们的行为规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实质。”[15]管理者的体验,是对管理情境的亲近与深入,是对生活世界的自然体认,也是对其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主动情感投入,它摒弃了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教条化和抽象化。这样一种状态,是管理者作为道德主体,将自己投入管理体系之中,回归自我的德性本体,生活的本真。其中,管理者的欲望、偏好、目的,都通过自然而然的主体真诚投入而实现。管理者以情感投入道德过程,培养兴趣,发现问题,感受他者,理解对象,并最终创造出应有的理想效果。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文化的创造和传承

以管理伦理的视角观之,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以及道德在管理体系中的彰显,需要依赖特定的道德文化语境。管理行为的开展以及管理道德效果的获得,本身就是对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这样,道德主体情感的自由,使人性的自由成为可能,在管理中推动管理组织的利益获取和群体进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动力。“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来自人的素质,而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由此,我们可以把道德文化归结为社会精神动力的关键因素。”[16]当然,这种作用是与管理者的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道德情感的形成,源自管理体系和社会道德文化的教育、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管理者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是在新的道德情境中,对道德文化的继续、创造和发扬。道德情感不断帮助行为主体维护道德行为,调整管理者的情感好恶,进而作出合乎个体、组织和社会利益的道德选择,在主体和管理情境中激扬“善”的情感、抑制“恶”的情感,从而推动社会道德文化的整体进步。

三、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功用

管理者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角色,也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角色,因此,管理者道德情感的生成,只有在社会共同体的语境下才能充分展示其意义和价值,因为唯有在这样的社会共同体中,也只有以这些共同体为途径,人才能获得特有的那种“善”。[17](P218)换言之,管理伦理的实现,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功用,亦指向社会共同体。管理者作为主体的道德情感,建构其作为管理者的角色,也正是这个角色,构成了管理中道德生活的起点、方式,划定了其社会角色,并使其在社会的共同体内获得认可,促使道德和社会进步的同一。

(一)实现管理者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完善

管理者道德的内化、管理者德性的形成,是道德情感的首要功用。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内化着个体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合理的功利追求,所以,管理者在管理体系和管理行为中体现的个体欲求、行为规范,便是以道德情感的显现为依据的。这样,以道德情感的建构为轴心,以道德人格的完善为目标,道德的个体化与道德的社会化进程在管理过程中得以结合,道德个体也因道德情感在管理行为中的作用,而转化为一种社会道德。众所周知,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要素构成,“道德情感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对构成道德品质其它心理要素的生成发育和各心理要素之间的胶合、固着、联通、合成发挥有效的作用”[18]。正是因为关于道德的认识、意志、信念和行为等与道德情感密切关联,所以,管理活动也成为一种充满人格象征意义的伦理行为。

(二)履行管理组织的交流、导向和协调功能

情感是人的需要、欲求和态度的一种非常直观的反映,而这些都是管理过程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道德情感是管理者与其他主体或客观对象相处是否协调、交流是否顺畅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对管理者而言,道德情感承载了非常丰富的社会信息,道德情感的强或弱、接受或排斥,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管理组织的健康程度。管理过程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交流问题,道德情感的传递,使管理者与对象的相互体认成为可能,情感的共鸣,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得以轻松地拥有共通的管理情境,道德情感的相互体认便自由地过渡到管理行为的相互认同,管理在实现其功用目的的同时,使道德的潜移默化成为现实。在此过程中,管理者的道德情感导向与管理目标整合,以愉悦的情感在组织系统内的对象中传递,和其他主体道德情感的外溢相互交融、感染、调整,朝着对道德主体和管理组织都有利的方向推进,协调人们的言论和行为,促成人际交往中的思想共识。道德情感的彼此确认,使人际互信、组织信任、社会信任成为可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组织的信任感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自然得到增强,管理目标在个体强烈的情感认同中得到实现。管理行为的伦理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得到实现。

(三)实现社会对管理效果的评价反馈

管理行为在个体到组织到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其功用。对社会给予管理功能的评价和反馈,管理组织的接收和调整相对较为缓慢,因为管理组织涉及一个庞大的构架和流程。但是,对社会给予的反馈信息和评价,管理者的情感反应无疑是最为敏感,速度也是最快的。因为在人与外界的相处过程中,情感总是处于最敏感的位置。所以,只要管理者在管理行为之中,具有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便能准确、及时地接收并评价管理行为中出现的道德“善”“恶”及其社会影响。当然,这种反应最初同样是以高兴或失望、认可或憎恨等形式呈现的,由道德情感导入,从管理者的内心体验逐渐抽象成一种对管理效应的理论分析,实现对管理效应的道德评价。

可见,管理者的道德情感,于理论而言,是道德伦理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管理者德性建构的起始之处;于实践而言,它是管理活动开展的润滑剂,对管理者的交流活动、导向活动以及管理的道德评价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1]章凯.情绪的目标结构变化说与情感管理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黎红雷.人性假设与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8]曾钊新.人性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9]高小玲,刘巨钦.从人性假设视角透析管理思想回归的内在历史逻辑[J].南开管理评论,2005,(l).

[10](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3]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1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6]郑祖泉.简论道德文化[J].道德与文明,2003,(3).

[17](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8]徐启斌.道德情感的功用[J].江海学刊,1997,(4).

【责任编辑:赵 伟】

C93-02

A

1004-518X(2015)03-0213-05

湖南省教育“十二五”规划项目“泛专业模式——基于新型产业的解构与重构”

猜你喜欢
管理者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4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8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02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