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完善
——基于25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

2015-12-23 14:56:16温雅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竞赛教育学生

温雅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完善
——基于25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

温雅

通过对25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些许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创业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创业教育学科建设不完善、创业教育竞赛组织不成熟以及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不明显等诸多困境。有鉴于此,今后我国高校应当加强高校创业教育“一体两翼”的顶层设计,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学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推行高校创业教育“企业承办竞赛组织”的模式。

创业教育;一体两翼;创业课程体系

温 雅,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讲师,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北京 100083)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创业在解决群众就业、改善经济结构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其日渐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2014年,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业,一系列创业政策纷纷出台,2014年也因此被称之为“中国创业元年”。伴随着创业氛围的日趋活跃,我国高校也不甘落后,紧跟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各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难以进行量化衡量,本文选取22所“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高校及9所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高校(除去重叠高校及中国科技大学未公布就业质量报告外,共25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2]创业教育最先发端于美国1967年的百森商学院,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日渐重视创业教育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高校陆续推行创业教育,藉此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一)成立领导机构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许多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创业教育给予了普遍重视。在2014年,全国共有4所高校成立了校级组织,专门负责本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开展工作,旨在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其中,吉林大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担任主任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并制定、发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浙江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上述这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成员大都包括了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以及相关学院的负责人员。另外,除了设立顶层组织外,各高校还纷纷成立了创业教育实施机构和研究机构,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二)开展理论教学

第一课堂的课程学习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与核心,也是创业教育的难点与突破口。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各高校主要依托于各自的教学资源开设课程,各自的课程也不尽相同,课程内容大都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教育则较为欠缺。据统计,在25所高校中,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将创业课程纳入了学分管理;广州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面向全校开设了创业必修课,其中吉林大学还将必修课推广到了大一新生;华东理工大学面向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并编写了创业教材《创业精神导论》;南京财经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了创业课程。①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少数高校在学位教育中取得突破,如浙江大学历来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学科的建设,其拥有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亚洲唯一的创业教育教席;武汉理工大学依托于22门课程组成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创业教育二学位实验班,2014年已有18人获得工商管理(创业教育)二学位证书;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也开设了创业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已面向校内学生进行招生。

(三)参与社会实践

第一课堂受限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相反,第二课堂却具有专业性要求偏低、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易于组织开展等特点。因此,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各具特色,成果斐然。[3]这其中,浙江大学最为突出,其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并使用“985工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创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发展。在宣传方面,创办《创业浙大》期刊、《浙江大学创业工作简报》,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展,继而形成了集杂志、微博、微信为一体的多媒体宣传平台,以宣传创业团队和创业典型;在社团方面,创建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指导中心、创业训练营、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以及KAB创业俱乐部等团体,以聚集不同学生类型,锻炼他们创业能力;在比赛方面,学校每年组织“蒲公英”创业大赛、天使对接项目大赛、创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各类专业性的创业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当然,诸如此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全年共组织了50场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暑期举办了为期7天的创业夏令营活动。

(四)寻求外部合作

随着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越发重视,他们也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人力和资金,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众所周知,创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其高度依赖于社会经济的运行。[4]有鉴于此,各高校在自身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孵化器、科技园等创业支持类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大力挖掘社会和政府等外部资源。譬如,西安交通大学组织创业团队与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科创中心及工业园区进行项目对接,取得了显著效果;浙江大学联合杭州高新区共建高新创业苗圃,面向全校征集项目以帮助学生获取天使投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校友企业家达成协议,设立智明星通学生创业基金5000万元、北航无人系统学生创业基金2000万元;厦门大学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争取科技部与教育部的资源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在建设创新创业园中争取到教育部建设经费2.4亿元。另外,除了政策、资金资源外,外部人力资源也是高校重点寻求的对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引入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创业教育尤其注重校友资源的引入,2014年成立“创业联盟”,成员包含学校校友和在校生创业者,是创业校友和创业学生交流沟通、开展合作的新平台。

她收费不高,教得又尽心尽力,附近的孩子都去她那里上课,家长们口口相传,替她打广告。她坦言:“大家都是觉得我可怜,照顾我生意。要不,我一家三口,饿都饿死了。”说话的时候,仍是笑眯眯的。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5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整体层面还存在如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创业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

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均成立了校一级层面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以便于统筹学校内部资源,系统性地开展学生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部门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局面。譬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由其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校团委、创业学院来共同开展,武汉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由其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则由校团委主导。总之,单部门主导的创业教育将受限于高校各部门间的责任界限、不作为等因素,而无法统筹全校资源,行政部门更是难以调动师资力量,创业教育也就只能停留在活动组织、竞赛参与的层面,无法实现真正的第一、第二课堂联动的局面。

(二)创业教育学科建设不完善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科建设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前,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数年来的分析,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部分高校仍滞留在起步阶段。在硬件方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各高校都面临着极大的需求缺口,并且已有的一些师资也大都仅是经过短期培训而上岗,创业技能不是太强。另外,各高校也基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有关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单一,数量较少,难以普及到多数学生,并且多数高校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也因此比较随意,缺乏权威性。[5]在软件方面,时至今日,各高校有关创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仍然不清晰,基本上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故此,可以说,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方面仍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创业教育竞赛组织不成熟

在我国,创业竞赛多由高校与政府共同举办,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对于高校来说,创业竞赛更多的是依托于其科研实力与办学水平,而各种评估指标中也大都包含了获奖等级、获奖比例等因素。为争取荣誉,高校通过保研、奖金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部分高校参赛团队指导老师逐渐从指导辅助的次要角色转变为带队参赛主要角色。以北航“一杯三赛”为例,“冯如杯”下设的科技竞赛、创业竞赛、创意竞赛更多地成为学生保研的捷径,创业竞赛中高校与学生参赛的目的日渐趋于“功利化”。在各高校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基本很少提及学生自主创业率等数据,相反,多数都对竞赛的获奖名次和比例非常重视。[6]与此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基本围绕创业竞赛开展,并参照创业竞赛进行课程设置与活动组织,进而颠倒了学习与竞赛的主次关系,从“以赛促学”逐步演变为“以赛代学”,加之创业教育学科建设较为薄弱,学生只能从竞赛中获取经验,无法得到系统的创业知识理论。

(四)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

在25所高校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他们普遍将创业典型人才作为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之一。比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列举了富有代表性的创业人物,这批创业精英对带动高校创业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看来,我国高校创业普遍处于“点上突破”的阶段,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较低,难以形成“面上开花”局面。据调查统计,自主创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普遍较低,最高的广东工业大学也仅为1.17%,而吉林大学则排名第二,为1.13%;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较好的浙江大学与中山大学则排名靠后,其学生自主创业率仅为0.24%与0.228%(如表1)。以上数据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影响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较为复杂,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其中之一,高校地理位置、社会创业环境、政府创业扶持以及个人价值观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表1 各高校自主创业占毕业生人数的比率(%)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完善建议

(一)加强高校创业教育“一体两翼”的顶层设计

在“一体两翼”的顶层设计中,高校为创业教育的主体,两翼则为政府与社会。高校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在所有高校的创业教育中,高校始终居于核心主体的地位,其主动整合开发资源,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政府是创业教育的引导者,以2014年为例,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引导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国民进行创新创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社会是创业教育的助推者,是对高校创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的力量。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参与经济运行,社会是大学生创业的舞台,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与资源支持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7]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并未培育出学生优良的创新能力。因此,各高校应当通过创业学院的设立、创业文化的建立以及创业课程的开展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政府的“引力”起到了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进行战略层面的部署,继而拉动“一体两翼”模式的发展。而这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则为政策法规的制定,如制定长期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高校创业教育评估标准,等等。社会的“助力”更多地依靠于高校“主体”的资源开拓,目前社会上“天使投资”、高新技术公司、创业俱乐部不在少数,如何寻求有效的项目对接是高校与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学科建设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力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及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当给予重点关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创业经验,最好是“企业家型学者”或者“学者型企业家”。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如美国百森商学院就的教师团队既包括了终身创业教授,也包括了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创业实践者。因此,要下大力气,增加资金投入,着重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素质。一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向社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家提供良好平台和优惠待遇,让其返校,在学校开课教学,以传授其创业经历;另一方面,高校也需增加对本校经济、管理等学科教师的投入和扶持,鼓励其走到创业的第一线,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而创业教育的课程构建则是形成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必要基础。美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可引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材教辅资料,带动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高校应投入更多精力促进国际交流、校际交流,为教师提供经费支持编写创业教育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三)推行高校创业教育“企业承办竞赛组织”的模式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体系灵活地运用到创业实践之中。因此,开展各种创业竞赛、创业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各类的高校创业竞赛主要是以政府、高校等官方机构为主导,这显然不合时宜,其不仅容易形成“功利性”的弊端,并且还会导致创业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转化等现实问题。有鉴于此,应当尝试建立政府退出机制,将学生保研、出国等鼓励性措施取消,不因活动而活动,相反,应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以创业项目的质量作为唯一获奖衡量指标。同时,可以尝试实行企业承办创业竞赛的模式,这样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社会资源,便于引入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社会资金,以项目孵化、引入投资等实际效果激励参赛学生,同时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8]

值得强调的是,由企业承办创业竞赛的模式可以通过科研成果、创业项目转化这两项内容为高校与企业搭建互动桥梁,进而取得一种双赢的效果。从高校角度来看,开展创业教育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应注重内外部联盟的构建。社会中的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各种基金会、天使投资及公益团体都会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类组织进行沟通,以获取更多教育支持资源;[9]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这种创业竞赛,能够获取一定的智力成果,及早发现和吸引一些优秀大学生创新人才,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注释:

本文关于各高校创业情况的资料系由作者整理自各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参见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05/c367001-26325906.html。

[1]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2]张金兴.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

[4]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5]丁志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4).

[6]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7]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1).

[9]唐加军.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4,(9).

【责任编辑:胡 炜】

G647.38

A

1004-518X(2015)03-0251-05

猜你喜欢
竞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