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看礼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2015-04-14 12:39:44梁满仓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魏晋

梁满仓

从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看礼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梁满仓

执手是中国礼文化中众多礼仪行为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既有对前代历史的继承,又有前代所无的新内容。继承和更新,主要表现在所反映的情感意向和所作用的社会人际关系诸方面。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执手礼更具时代特色。其植根社会的深入程度是以前历史无法比拟的,所反映的情感意向更加丰富,所涉及的人际关系背景更加多种多样。表达友善情感的功能、人们赋予手的美好特质、习俗的稳定性、礼仪制度的保护推动是执手礼得以传承的四个因素。四个因素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既决定着执手礼的传承,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影响着执手礼的更新。

执手礼;情感意向;魏晋南北朝;礼文化

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存在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文化的生命如此之长,其“传承”和“更新”两个根本特性起着决定作用。传承是文化延续的前提,更新则赋予文化以新鲜活力。更进一步说,传承与更新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传承,当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时,文化就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进行更新;没有更新,文化也不能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传承下去。“礼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1](P13),也同样具有传承和更新两个特性。执手是中国礼文化众多礼仪行为中的一种,然而,管中窥豹亦见一斑,通过它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礼文化传承与更新的特性。

一、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的历史继承

被称为礼仪的执手,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意向。第二,它在某些方面反映和协调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三,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具有越来越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

所谓继承,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向、社会人际关系诸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在情感意向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是重合的,这里先以两条史料来作对比,一条是春秋时期的:

使枝如子躬聘于郑,且致罰、栎之田。事毕,弗致。郑人请曰:“闻诸道路,将命寡君以罰、栎,敢请命。”对曰:“臣未闻命。”既复,王问罰、栎。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王执其手,曰:“子毋勤。姑归,不穀有事,其告子也。”[2](P1317)

另一条是北齐时期的:

武定中,文襄征为大将军府功曹。齐受禅,于登坛所受中书舍人,宣传文武号令。杨遵彦每云:“堪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后忽被中旨幽执,竟不知所由。如此积年。文宣后自幸禁狱,执手愧谢,亲解所著金带及御服赐之,即日起为尚书祠部郎中。[3](P504)

春秋时楚平王的执手行为,一是对枝如子躬出使归来表示慰问,二是对他表面看没有执行使命实际上维护了楚国利益的行为表示肯定。千余年之后,北齐高洋亲执元文遥手,慰问其冤肯定其功,仍表达了同样的感情意向。其他如哀痛惋惜、示好拉拢、安慰宽容、接受批评、赞赏鼓励、推心置腹、离别惆怅、重任嘱托、征求意见、恋恋不舍、表示敬重、引为知己、爱慕人才、不渝爱情、劝勉鼓励等感情意向也是如此,笔者曾经作过论述[4],于此不再赘述。

在人际关系应用方面也是如此。以地方官与中央官的关系为例,《后汉书》记载了河南尹羊陟与地方小吏赵壹之间的执手礼:

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傍,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5](P2632)

三四百年以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辛纂任河内太守。高欢率军赴洛阳,兵集城下,辛纂出城迎接说:“纂受诏于此,本有御防。大王忠贞王室,扶奖颠危,纂敢不匍匐。”高欢说:“吾志去奸佞,以康国道,河内此言,深得王臣之节。”因命前侍中司马子如说:“吾行途疲弊,宜代吾执河内手也。”便入洛。高欢于太昌元年(532)已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仍是如此。[6](P1700)其他如君臣间的执手、同僚间的执手、官员与平民的执手、皇帝与学者的执手、师生之间的执手、夫妻间的执手、朋友间执手、父子间执手、学者间执手也具有这种继承性。

在社会活动场合方面,以公共交往中的执手为例:东汉申屠蟠,曾被太尉黄琼征招而不就。黄琼死后,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无出申屠蟠之右者。唯南郡一儒生能与申屠蟠相酬对。即将分别的时候,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申屠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5](P1752)几百年以后的东晋,谢安为扬州刺史时,袁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太守,众人为袁宏送行。时贤皆集,谢安欲以突然行动试试袁宏的反应,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说:“聊以赠行。”袁宏应声答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7](P2398)公共交往中以外,其他如行政场合的执手、重大国事中的执手、私人家中的执手、外交场合的执手、生死离别之际的执手,都可以举出很多前后相承的例子。

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的历史继承,表现在与前代执手礼所表现的情感意向、人际关系以及场合环境方面的相同。然而相同不是绝对的,不能要求历史上执手礼表达什么情感意向,魏晋南北朝就一定要有;历史上发生在哪些人的关系中,魏晋南北朝也必须如此;历史上发生在什么场合和环境,魏晋南北朝也全部相同。事实上,因为历史记载的局限,即使我们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执手礼所表达的情感意向,所表现的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场合环境与其历史上一一对应起来,也不能把这种相同绝对化。笔者认为,只要是基本面貌上相同,就可以认定二者间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论及。

二、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的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执手礼在社会上应用的广泛程度,是其区别于以前历史时期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诗文中出现许多执手的情节。西晋咸宁年间,傅咸任尚书右丞,曾做《与尚书同僚诗》:

得意忘言,言在意后,夫惟神交,可以长久。我心之孚,有盈于缶,与子阶老,岂曰执手。[8](P549)

西晋枣据之子枣腆,以文章显名,与石崇往复赠诗,其《赠石季伦诗》:

深蒙君子眷,雅顾出群俗。受宝取诸怀,所赠非珠玉。凡我二三子,执手携玉腕。嘉言从所好,企予结云汉。[8](P551)

南朝梁范云《建除诗》:

建国负东海,衣冠成营丘。除道梁淄水,结驷登之罘。满座咸嘉友,苹藻绝时羞。平望极聊摄,直视尽姑尤。定交无恒所,同志互相求。执手欢高宴,举白穷献酬。[8](P1006)

南朝梁沈繇《答何郎诗》:

欢戚递来事,聚散居常理。但伤胶投漆,忽作弦离矢。形影一东西,山川俄表里。执手涉梁上,悲心万端起。方同儿女泣,况此流潮水。[9]

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

白日隐城楼,劲风扫寒木。离罳隔东西,执手异凉燠。相思咽不言,洞房清且肃。岁去甚流烟,年来如转轴。别鹤千里飞,孤雌夜未宿。[9](P1730)

萧琛《饯谢文学诗》:

执手无还顾,别渚有西东。荆吴眇何际,烟波千里通。春笋方解箨,弱柳向低风。相思将安寄,怅望南飞鸿。[9](P1804)

魏晋之际,赵至远赴辽西,临行前给好友嵇蕃写信说:

去矣嵇生,远离隔矣!茕茕飘寄,临沙漠矣!悠悠三千,路难涉矣!携手之期,邈无日矣!思心弥结,谁云释矣!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身虽胡越,意存断金。各敬尔仪,敦履璞沈,繁华流荡,君子弗钦。[7](P2379)、[8](P534)

诗文为文学作品,里面的执手不是生活中的具体描述,而是对普遍的生活具象的高度抽象,没有生活中大量的执手行为,也不会有这么多反映执手的文学作品。

其次,执手不但反映在诗文中,还反映在神话中:

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初阮之作刀,受法于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金神于冶监之门,其人光色炜耀,向而再拜,神执其手曰:子可教也,既致之,闲宴设馔而问焉,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软之和。[8](P1083)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高潮,东晋孔约《孔氏志怪》讲述了范阳人卢充与崔少府之女阴阳两界相爱结婚的故事。

卢充者,范阳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先冬至一日,出家西猎,见一獐,举弓而射,即中之。獐倒而复起,充逐之,不觉远。忽见一里门如府舍,门中一铃下有唱家前。充问:“此何府也?”答曰:“少府府也。”……便进见少府,展姓名。酒炙数行,崔曰:“近得尊府君书,为君索小女婚,故相延耳。”即举书示充。充,父亡时虽小,然已见父手迹,便歔欷无辞。崔即敕内,令女郎庄严,使充就东廊。充至,妇已下车,立席头,共拜。为三日毕,还见崔。崔曰:“君可归矣。女有娠相,生男,当以相还;生女,当留自养。”敕外严车送客。崔送至门,执手零涕,离别之感,无异生人。[10](P354)

南朝宋刘敬叔志怪小说《异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吴兴袁乞妻临终执乞手云:“我死,君再婚否?”乞言不忍也。既而服竟更娶。乞白日见其死妇语之云:“君先结誓,云何负言!”因以刀割其阳道,虽不致死,人性永废。[11](P650)执手甚至出现在人们的梦境中:

武(即达奚武)之在同州也,时属天旱,高祖敕武祀华岳……岳既高峻,千仞壁立,岩路罶绝,人迹罕通。武年竡六十,唯将数人,攀藤援枝,然后得上。于是稽首祈请,陈百姓恳诚。晚不得还,即于岳上藉草而宿。梦见一白衣人来,执武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武遂惊觉,益用祗肃。[12](P306)

神话、志怪、梦境把执手扩展到人神、人鬼之间。鬼神只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上述神话也反映着执手礼在人们观念中已根深蒂固。

最后,在现实生活中,执手礼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晋书》卷89《忠义·罗企生传》记载,东晋豫章人罗企生,在桓玄与殷仲堪的战争中,被殷仲堪引为谘议参军。殷仲堪兵败,只有罗企生愿意跟从。路过家门的时候,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想留下他,对他说:“做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罗企生回马授手,罗遵生趁执手之机将其拉下马来,死死抱住他不让他走。南朝刘宋张敷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张氏后进皆慕之,其源起自敷也。[13](P1396)分别时应该行执手礼,如果执手礼行得优雅有特色,还会引来人们的追慕效法。拒绝执手甚至可作为对无礼行为的回击手段。《俗说》载:张敷从彭城还,傅亮下舡与别,张不起,授手着舫户外,傅遂不执手,熟视张面云:“查故是梨中不臧者。”便去。[8](P512)傅亮话的意思,显然是对张敷不下船的无礼举动不满,所以用拒绝执手的行为进行回击。

三、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的新情感意向

魏晋南北朝的执手除了前面所列与先秦以来相同者之外,还表达了许多新的情感意向。

信任。袁绍曹操官渡之战,袁绍军大败,袁绍与儿子袁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至帐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5](P2401)袁绍的意思是,我把性命交付给你了,以这种绝对信任的态度,使部将蒋义渠意识到自己担负着保护袁绍生命安全以绝处逢生的责任。

自豪。夏侯渊的第三子夏侯称,自幼喜欢军事,武勇超人。十六岁时随父亲打猎,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其舅父曹操听说后,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14](P273)曹操的意思是,我有你这样一个外甥!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感激。曹操东征徐州,让程昱留下来守鄄城。陈留太守张邈起兵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城、东阿不动。程昱亲自到范城,坚定范城令靳允守城决心,又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最终使三个城池没有陷落。曹操回来后,执程昱手说:“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14](P427)感激他为自己稳定了后方。

谅解。太史慈在扬州刺史刘繇手下时,曾受命率一骑侦查孙策动静,与孙策遭遇。……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后来太史慈被孙策所俘,孙策即解其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14](P1188)孙策对太史慈解缚执手,用不咎既往的宽宏使太史慈折服。

接纳。赤壁之战后,刘备任郝普为零陵太守。孙吴吕蒙袭击零陵时,派郝普的旧友邓玄之骗郝普,说刘备被夏侯渊围困在汉中,关羽远在南郡,如今吕蒙大军兵临零陵城下,没人来救,要郝普投降。郝普惧而听之投降。“须臾普出,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14](P1277)

包容。孙吴将军凌统有大功于孙吴政权,深受孙权爱重。当时有人向孙权举荐一个叫盛暹的人,说他比凌统还优秀。孙权说:“且令如统足矣。”后来盛暹被召半夜到来,时凌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史书上说是“爱善不害”的表现,其实就是不嫉贤妒能。[14](P1297)

绝望。西晋末期,被围困数月之久的长安外无救兵,内无粮食,愍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降。群臣号泣攀车,执帝之手,帝亦悲不自胜。御史中丞吉朗自杀,典型地反映了对亡国悲伤、对复国绝望的心情。[7](P130-131)

亲热。晋惠帝在东宫时,因贾后妒忌,宫人生愍怀太子,年三四岁,惠帝不知也。后愍怀太子与诸皇子在殿上戏耍,惠帝来朝,执诸皇子手,次至太子,武帝曰:“是汝儿也。”惠帝乃止。[7](P968、P1457)与愍怀太子在殿上玩耍的诸皇子应是武帝的诸皇子,与惠帝是兄弟关系,惠帝与他们一一握手,是表示对兄弟的亲热,与愍怀太子握手显然是弄错了关系,所以被武帝制止。

希望。西晋司马攸是司马昭的二儿子,与司马炎是同母兄弟,后过继给伯父司马师。司马昭曾多次表示自己继承的是哥哥的天下,应该将王位传给过继给哥哥的儿子司马攸,但最后还是决定把王位传给长子司马炎。及司马昭病重,虑司马攸不安,为司马炎讲述汉淮南王、魏陈思王故事。临崩,执司马攸手以授司马炎。后来,司马昭的夫人临死前也对司马炎说:“桃符(司马攸小名)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司马昭当时的心情,与其夫人王氏临死前所说都是对司马攸、司马炎兄弟相安无事的希冀。[7](P1133)

无奈。西晋怀帝接替惠帝即位时,八王之乱还没结束,东海王司马越执掌朝政,怀帝以效忠自己的缪播为中书令,以对司马越进行制衡。司马越认为缪播对自己有害,“因入朝,以兵入宫,执播等于帝侧”。怀帝叹曰:“奸臣贼子无世无之,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哀哉!”起执播等手,涕泗歔欷不能自禁。晋怀帝此举表示了对缪播遇害的哀伤和无奈。[7](P1637)

拉拢。东晋桓温功高权重,渐生称帝野心,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桓温那么高的地位,竟亲执星占术士之手问晋朝命运长短,意在与术士拉近距离,使其说出于己有利的真话。[7](P2152)

教导。十六国时期,前凉张氏割据河西。太宁三年(323),凉州牧张茂去世,临终,执其侄子张骏手泣曰:“昔吾先人以孝友见称。自汉初以来,世执忠顺。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失坠。吾遭扰攘之运,承先人余德,假摄此州,以全性命,上欲不负晋室,下欲保完百姓。然官非王命,位由私议,苟以集事,岂荣之哉!”[7](P2232-2233)张茂告诫张骏,不要忘了家族孝友忠顺的传统,不要对不起朝廷和百姓,不要以现在没有经过朝廷任命的名号为荣,教导可谓谆谆切切。

念旧。石勒年轻时,在逃荒的路上曾经遇到郭敬,受到郭敬衣食接济。后来石勒被晋朝军队掠卖,途中受到郭敬族兄郭阳的照顾,免死于疾病。石勒得志后,在攻打苑乡时抓到大批俘虏,正准备将他们活埋,发现里面有郭敬,问:“汝郭季子乎?”郭敬叩头答:“是也。”勒下马执其手,泣曰:“今日相遇,岂非天邪!”赐衣服车马,署敬上将军,悉免降者以配之。[7](P2719)

决心。十六国后赵末期,苻健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率领氐人向关中进发。派遣其弟苻雄率步骑五千入潼关,兄子苻菁自轵关入河东。苻健执苻菁手曰:“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表示了拼死返回关中的决心。[7](P2869)

爱抚。高平人徐统以善知人闻名,苻坚还是儿童时,有一次在路上玩时正巧徐统从这里经过。他看到苻坚有异于常人,便执其手曰:“苻郎,此官之御街,小儿敢戏于此,不畏司隶缚邪?”苻坚说:“司隶缚罪人,不缚小儿戏也。”徐统执苻坚之手,显示的是对这个孩子的喜欢和爱抚。[7](P2883)

托付。十六国时,宗燮任后凉尚书郎,在广武遇到秃发鲜卑首领秃发罷檀。宗燮执其手说:“君神爽宏拔,逸气陵云,命世之杰也,必当克清世难。恨吾年老不及见耳,以敞兄弟托君。”敞兄弟即宗燮的儿子宗敞及其兄弟们,宗燮通过执手把自己的孩子们托付给了秃发罷檀。[7](P3148)

愧疚。《三十国春秋》记载:前赵殷州刺史杜广,初为刘景厩卒,以马肥良,引为直士。侍立通夜,未曾休倦。景因问之,广流涕申曲,有章条。景执其手曰:“吾罪人也,久负贤者。”[15](P2362)

自托。东晋末刘裕东征孙恩,屡至会稽,路过孔季恭宅,当时孔季恭正在睡觉,梦见有神人对他说:“快起来!天子正在门外。”说完就不见了。孔季恭觉得奇怪,赶紧走出门口,正好遇见刘裕。便把刘裕请进门,与之结交,执其手曰:“卿后当大贵,愿以身为托。”于是曲意礼接,赡给甚厚。[16](P725)神人指示固不可信,但曲意礼接赡给甚厚亦见于《宋书》,执手自托当史文不虚。

惊慌。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五月,刘休范举兵反,进攻新亭,刘休范部将丁文豪与杜墨蠡率军攻克朱雀航,一直打到杜姥宅。宋车骑典签茅恬开东府接纳叛军,冠军将军沈怀明于石头奔散,张永溃于白下,宫内传新亭亦陷,形势一片混乱。太后执后废帝手泣曰:“天下事败矣。”[16](P100)

感叹。南朝萧齐武帝萧赜与豫章王萧嶷是兄弟,二人关系极亲密。萧嶷曾对武帝说:“古来言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武帝说:“百年复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因相执流涕。[16](P100)武帝的意思是不敢指望活到一百,能活七八十岁就不错了。[17](P388)此时武帝已年届五十,离其所期望的七八十岁还有二三十年,感叹人生短暂之意非常明显。

痛苦。始安王萧方略是梁元帝萧绎第十子,侯景之乱中,元帝为结好于西魏,让几岁的萧方略到西魏做人质。梁元帝亲送近畿,执手歔欷,既而旋驾忆之,赋诗曰:“如何吾幼子,胜衣已别离,十日无由宴,千里送远垂。”[16](P1347)一想到幼子远离,便“十日无由宴”,可见当时执手离别的痛苦心情。

意外。东魏高欢死后,侯景与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想投靠西魏又不被接纳,正在走投无路时,南朝梁马头戍主刘神茂,为南豫州刺史韦黯所不容,因此到侯景处对他说:“寿阳去此不远,城池险固,韦黯是监州耳。王若次近郊,必郊迎,因而执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后,徐以启闻,朝廷喜王南归,必不责也。”侯景执其手曰:“天教也。”[16](P1995)侯景走投无路绝处逢生,自然是喜出望外。

致谢。北魏任城王拓跋云为中军大都督,随献文帝征讨柔然。过大碛,拓跋云说:“夷狄之马初不见武头罸,若令此罸在前,破之必矣。”献文帝从之,命敕勒首领,执手劳遣之。[18](P653-654)敕勒即北方少数民族高车族,据《魏书》载,北魏道武帝时,敕勒部落强大,常与柔然为敌。道武帝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6](P2309)这种情况至献文帝时无大改变,所以,当献文帝让高车部执虎头盾在前方冲击柔然,执高车首领之手,劳遣之,不像派遣自己部下那样理所当然,有烦劳派遣之意。

钦佩。北魏儒者刘芳儒学造诣很深,被人称为“刘石经”。南方学者王肃入北魏后,在一次宴会上,与刘芳讨论古代男人有没有笄(笄即簪,即戴不戴簪)。王肃认为笄为女人所有,男子没有。刘芳认为男子也有。后王肃被说服,宴会散后,王肃执刘芳手说:“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诸儒,亟共讨论,皆谓此义如吾向言,今闻往释,顿罵平生之惑。”对刘芳的学问深表钦佩。[6](P1220)

规劝。北魏末期,南朝梁派陈庆之北伐,护送北海王元颢返魏,一直打到洛阳城郊。孝庄帝逃往河北,临行时执杨侃手说:“朕停卿蕃寄移任此者,正为今日。但卿尊卑百口,若随朕行,所累处大。卿可还洛,寄之后图。”本来孝庄帝任杨侃以右将军假抚军将军为都督,率众镇大梁。没等他出发,又下诏任其行北中郎将。所谓“停卿蕃寄移任此者,正为今日”即此。这里的孝庄帝执杨侃手,是规劝其不要随自己往河北。

凄怆。北魏末年,太保、侍中杨椿频频上书,乞求归老致仕。孝庄帝下诏批准,诏书有“方乖询访,良用怃然”之语。当杨椿来到华林园接受诏旨时,庄帝下御座执椿手流泪曰:“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今四方未宁,理须谘访。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怆。”椿亦歔欷,欲拜,庄帝亲执不听。“怃然”、“凄怆”即怅然失意悲伤凄凉之意。[6](P1289)

称扬。北魏末期,温子升任广阳王元渊郎中,掌军国文翰。葛荣起兵反魏,元渊遇害,温子升被俘。葛荣下都督和洛兴与子升旧识,以数十骑潜送子升,得达冀州。温子升还京,李楷执其手曰:“卿今得免,足使夷甫惭德。”夷甫即西晋太尉王衍,著名的清谈家、玄学家,西晋末期被石勒所俘,用乱石砸死,被人认为“清谈误国”。王衍在动乱中亡身,温子升在动乱中保全,李楷用这个对比称扬温子升的品德。[6](P1875)

祝愿。北魏宦官抱嶷,被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宠信,任殿中侍御,尚书领中曹,又加散骑常侍。孝文帝、太后每出游幸,抱嶷多骖乘,入则后宫导引。太后既宠之,乃征其父抱睹生,拜太中大夫,赏赐衣马。睹生将还,见于皇信堂。高祖执手谓之曰:“老人归途,几日可达,好慎行路。”祝其一路平安。[6](P2202)

肯定。北魏孝武帝即位后,高欢方得志,征贺拔岳为冀州刺史。贺拔岳惧,欲单马入朝应征。薛孝通劝贺拔岳不要应征,认为高欢虽然掌握朝政,必不如建安时的曹操,“且六郡良家之子,三辅礼义之人,竡幽、并之骁骑,胜汝、颍之奇士,皆系仰于公,效其智力。据华山以为城雉,因黄河而为池堑,退守不失封泥,进兵同于建水。乃欲束手受制于人,不亦鄙乎”,听了这番话,贺拔岳执孝通手曰:“君言是也。”乃逊辞为启,而不就征。[18](P1336)

激励。北周北齐晋阳之战,北齐安德王高延宗面对北周军的兵临城下,为激励将士斗志,见士卒,皆亲执手,陈辞自称名,流涕呜咽。众皆争为死,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砖石以御周军。[3](P149)

倡导。北齐东雍州刺史傅伏多次拒绝北周的劝降。北周灭北齐之后,周武帝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招降傅伏。傅伏出军隔水相见,问齐帝今在何处。阿那肱说:“已被捉获,别路入关。”傅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厅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周武帝见之曰:“何不早下?”傅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武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3](P546)对傅伏的忠诚进行倡导。

担忧。北魏末期,孟业和刘仁之一个任定州刺史元韶的典签,一个任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不久刘仁之被征入为中书令,临走前对元韶说:“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3](P641)刘仁之担心自己离开后,孟业一个人在一群不可信任的人中孤掌难鸣。

劝降。北周王思政守颍川,北齐高澄率步骑十一万来攻。事不济,王思政率左右据土山,欲自刎以殉国。都督骆训对王思政说:“公常语训等,但将我头降,非但得富贵,亦是活一城人。今高澄有言,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从大戮,公岂不哀城中士卒也!”固共止之,王思政不能自杀。高澄遣其常侍赵彦深就土山执手申意,王思政乃降。[12](P297)

思慕。北周寇俊雅尚儒学,年齿虽迈,而志识未衰,教授子孙,必先礼典。明帝宇文毓尚儒重道,特钦赏之,数加恩锡,思与相见。寇俊不得已,乃入朝。宇文毓与同席而坐,因顾访洛阳故事,与之谈论,不觉屡为前膝。及寇俊辞还,宇文毓亲执其手说:“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12](P659)

悲喜。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往云阳宫避暑,留皇太子宇文赟监国。卫王宇文直发动叛乱,百僚多有遁者。宫尹中士皇甫绩闻难赴之,叛乱平定后,于玄武门遇皇太子,皇太子下楼执皇甫绩手,悲喜交集。[18](P2545)

四、魏晋南北朝执手礼与人际关系

除前述与先秦以来相同者之外,魏晋南北朝执手礼所反映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未见于前代史籍记载的:

兄弟关系。曹魏对宗室诸王控制得非常严,黄初四年(223)五月,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陈思王曹植俱朝京师,六月任城王死于京师。七月曹植与曹彪回封国,二人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曹植发怒告离而作诗曰:“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涕即长涂,援笔从此辞。”[9](P453),[14](P564-565)

同族兄弟关系。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与曹丕是同族兄弟。曹丕任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赴任之时,曹丕亲自相送,下舆执手而别。[14](P279)

从兄弟关系。东晋陶渊明有《悲从弟仲德诗》:“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9](P1012)诗人除了悲伤之外,还回忆了与从弟生前“门前执手”、“恩爱若同生”的情景。

表兄弟关系。北齐孝昭帝高演执政初经常自我反省,乐闻人直言得失。赵郡王睿与厍狄显安侍坐,高演称:“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今序家人礼,除君臣之敬,可言我之不逮。”[3](P84)显安说:“陛下多妄言。”高演惊讶,显安对曰:“陛下昔见文宣以马鞭挞人,常以为非,而今行之,非妄言耶?”高演握厍狄显安手接受批评。高演说厍狄显安是他的亲姑子,二人即表兄弟关系。

叔侄关系。前述前凉张茂与张骏、十六国苻健与苻菁都是叔侄关系。

祖孙关系。文惠太子萧长懋是齐武帝的长子,早卒,其子萧昭业被立为皇太孙。萧昭业会用假象隐蔽自己,武帝有病,他忧容惨戚,言发泪下。武帝每言及存亡,他辄哽咽不自胜。临崩,执萧昭业手说:“阿奴,若忆翁,当好作。”如此再而崩。[16](P136)

降附关系。南朝梁豫章王萧综怀疑自己非武帝亲生子,常怀异志。普通六年(525),被任为摄徐州府事,权镇彭城。他利用与北魏安丰王元延明相持之机,夜潜与梁话苗文宠三骑开北门,涉汴河,遂奔魏营,自称队主,见元延明而拜。元延明请其坐下,问其名氏,萧综不答,曰:“殿下问人有见识者。”延明召使视之,曰“豫章王也”。元延明喜,下地执其手,答其拜,送于洛阳。[16](P1317)

主宾关系。吴明彻,本为布衣,梁末任东宫执后。他看到陈霸先势力壮大,深相要结,前去拜访。由于他微涉书史经传,对天文、孤虚、遁甲等也略通其妙,所以陈霸先深奇之,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19](P160)

主仆关系。前述前赵殷州刺史杜广与刘景的关系即此。杜广是刘景的厩卒,即马夫,二者为主仆关系。

敌对关系。北魏元法僧任安东将军、徐州刺史时,元显和任安东将军府长史。后元法僧举州叛,元显和与战被擒。元法僧执手命与连坐,元显和说:“显和与阿翁同源别派,皆是盘石之宗,一朝以地外叛,若遇董狐,能无惭德。”遂不肯坐。法僧犹欲慰喻,显和曰:“乃可死作恶鬼,不能坐为叛臣。”最后被杀。[6](P449)

同盟关系。十六国末期,拓跋碔在代北立国。拓跋碔的叔父窟咄任西燕慕容永新兴太守,率兵进逼拓跋碔南境。于是诸部骚动,拓跋碔担心内部出问题,乃北竡阴山,入贺兰部,阻山为固。又派遣安同使于后燕慕容垂请求帮助,慕容垂令其子慕容贺罺率步骑随安同前往。拓跋碔出代北,与慕容贺罺会于高柳。窟咄穷迫,望旗奔走,被人所杀。拓跋碔与慕容贺罺共同打击窟咄,结成暂时的同盟。得胜后“贺罺执帝别归中山”,即执拓跋碔手告别回中山。[18](P580)

兵将关系。北魏末期,高欢为让六镇鲜卑死心塌地地追随他,乃诈为书,言尔朱兆将以六镇人配契胡为部曲,一时众皆愁怨。高欢又伪造并州兵符,征兵讨步落稽,发万人,将遣之。高欢党羽孙腾、尉景假意为请留五日,如此者再。兵众动身之日,高欢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恸,哭声动地。高欢趁机号召众人造反,众皆顿颡,死生唯命。[3](P6-7)

将帅关系。北魏末期,杨宽以都督之职随上党王元天穆征讨四方。正值元颢在南朝军队的护送下返回北魏,孝庄帝逃离洛阳。元天穆引军直驱成皋,令杨宽断后。杨宽夜行失道,至期未返。诸将咸言:“杨宽自幼与元颢交往,今不会回来了。”天穆答曰:“杨宽非轻于去就者也,其所逗留,必有他故。吾当为诸君保明之。”语讫,候骑白宽至。天穆抚髀而笑曰:“吾固知其必来。”遽出帐迎之,握其手曰:“是所望也。”元天穆是军中主帅,杨宽是其部将,二人为将帅关系。[12](P365)

军事将领之间的关系。《宋书》卷47《刘怀肃传》记载:义熙元年(405)三月,桓振复袭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出奔,怀肃自云杜驰赴,日夜兼行,七日而至。振勒兵三万,旗帜蔽野,跃马横矛,躬自突陈。流矢伤怀肃额,众惧欲奔,怀肃罻目奋战,士气益壮。于是士卒争先,临阵斩振首。江陵既平,休之返镇,执怀肃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考《晋书》卷37《谯刚王逊附休之传》、《晋书》卷10《安帝纪》,此时司马休之任监荆益梁宁秦雍六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假节,刘怀肃为建威将军,二人均为军事将领。

上述与先秦以来的三个不同表明,无论是在扎根社会生活的深度方面,还是在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向以及反映出的人与人各种社会关系方面,魏晋南北朝的执手都具有以前历史所看不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即魏晋南北朝执手礼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所形成的更新。

五、魏晋南北朝执手礼继承与更新的深层探讨

对魏晋南北朝执手礼进行历史考察的结果,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比起以前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与之相同的内容,也有更多的独有的特点。相同的内容可视为历史的继承,独有的特点可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容更新。然而仅仅以上述现象说明执手礼的继承与更新是很不够的,因为现象是表面的东西,表现的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固然可以说,执手所表现的某种情感意向,在先秦时期有,在秦汉时期仍然如此,到魏晋南北朝时依然如故,一千多年历久不变,本身就体现了历史的传承。但是,说明文化现象的传承和更新仅凭列举现象是靠不住的,只有深入到现象背后,用它们背后的联系说明的传承和更新才具有必然性。

无论先秦两汉还是魏晋南北朝,执手礼表达的情感都与正向价值有关。正向价值的增加自不必言,正向价值减少所引起的情感也同样以执手方式表达。以担忧、痛苦、绝望三种感情分析如下。

执手所表达的担忧情感,《北史》卷86《循吏·孟业传》比前引《北齐书》记载得更加详细:

魏彭城王韶,齐神武之婿也,拜定州刺史,除业为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瘦死,韶以业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相酬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为典签,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今唤食肉,恐致聚敛,有损声名,所以仰违明教。”后未旬日,韶左右王四德、董惟金并以马死托肉,为长史裴英起密启,神武有书与韶,大致诮让。业寻被谮,出外行县事。

一个典签,一个长史,内外配合,同心协力辅佐刺史把州内的事情办好,这是刘仁之心中的正价值。随着刘仁之被调至京城,孟业孤零零地处在一群不可信的人群中,正价值在一点点地缩减,自然引起刘仁之的担忧。最后孟业终于也遭到谗毁,下调到县中,刘仁之心中的正价值彻底毁灭。

执手所表达的痛苦情感。梁元帝的儿子幼年离别父亲到西魏做人质,梁元帝痛苦得“十日无由宴”。《南史》卷54《元帝诸子始安王方略传》记载,萧方略是梁元帝的贵嫔王氏所生,王氏与他的妹妹“并蒙宠幸,方略益钟爱”,对梁元帝来说,娇妻爱子团聚在一起是正价值,爱子幼年远离,拥妻抱子之正价值受到缩减,由此产生离别之苦。

执手所表达的惊慌绝望情感。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在刘休范叛军的打击下,京城岌岌可危。太后执后废帝手泣曰:“天下事败矣。”在太后和后废帝看来,天下安定,帝位稳如磐石是正价值,刘休范反叛,使其正价值几乎缩减至零,正因为如此,太后母子才产生惊慌绝望之感。

逾千年而不变的情感和观念,使得执手礼渐渐地积淀为一种礼俗,而一旦形成礼俗,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从而不可逆转地传承下去。执手之礼何时成俗已无可精确考证,最晚在东汉时礼俗特征已经具备,魏晋南北朝时礼俗特征已十分突出。《颜氏家训》卷6《风操》载:“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王利器《集解》引刘盼遂曰:“按:此谓吊客于众主人之识者执手,不识者不执手,惟主人则识不识执手也。《世说新语·伤逝篇》,张季鹰哭顾彦先,不执孝子手而出,王东亭吊谢太傅,不执末婢手而退(末婢,谢瑗小字,安之少子也),一以其显其狂诞,一以纪其凶嫌,不与主人执手,皆失礼也。”[20](P101-102)顾荣(彦先)死于永嘉六年(312),张韶(季鹰)吊唁不执孝子之手,被视为违反常礼,可见在两晋执手礼就已经礼俗化了。

礼仪制度对执手礼传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仪制度也不尽相同。秦汉时期的礼仪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仪制度有很大区别,秦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是一种基于《士礼》又超越《士礼》的“超《士礼》礼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实行以吉、凶、军、宾、嘉五礼为内容的五礼制度。[21](P126-130)尽管礼仪制度有所变化,但其文化本质没有变,调节改善制约人与人关系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逐渐加强。这对表达人与人之间友好善良情感的执手礼无疑会起到保护和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动时代,政权频频更替,政局变幻不定,重大的政治文化制度从孕育走向成熟,流民迁徙的浪潮一次次涌现,民族融合的大戏一幕幕拉开,江南经济区逐渐开发,多个经济区域形成,各种思想碰撞交融,各种文化争奇斗艳,凡此种种,都呈现着这个时代动荡变动的特点。在这种变动之下,作为决定人们情感的价值观念也变得更加细微,更加丰富,更加多样。与执手礼有关的正向价值也是如此,仅举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儒家思想的价值。魏晋南北朝是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不断巩固提高的时期,《隋书·经籍志》说:“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指明了儒家思想帮助君主治国,对民众实施教化的两个作用。《隋书》所总结的,是魏晋南北朝儒家的情况,在这个时期无论从儒家思想的内容上,还是其表现出的特点上,儒家思想的作用都不仅仅是教化,其帮助君主治国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五礼制度在这个时期孕育发展成熟,也为儒家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巩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儒学造诣高深者,不但在儒家学者之间激起了钦佩的情感,而且在皇帝心中也荡起常留于身边的思慕之情。前者表现为北魏王肃与刘芳的执手,后者表现为北周明帝宇文毓与寇俊的执手。

统一观念的价值。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魏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分裂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灾难,使一些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加深了对大一统观念的认同感,并为实现统一做出极大的努力。例如曹操见到战乱使“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感到“凄怆伤怀”[14](P22),深羡齐桓公“一匡天下”之功绩[13](P608),以阻止称王割据为己任[14](P33)。这种价值取向,使得他对程昱保住三城,使其不失立足之地由衷生出感激之意。

眷恋故土的价值。魏晋南北朝是人口大流动、大迁徙的时代。其中,有自觉自愿的流动迁徙,典型者如拓跋鲜卑的南下;有被迫的流动迁徙,如西晋末为避战乱或灾荒的流民浪潮;有强制的流动迁徙,典型者为关陇苻氐。苻氐世居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前赵刘曜在长安称帝,氐人酋长苻洪降附之,前赵灭亡后,又投降后赵。石虎在位时,苻洪又劝石虎“徙关中豪杰及羌戎内实京师”,即把关中的豪杰及羌人迁到河北。苻洪本意只想减轻关中大族及羌人与自己的生存竞争,没想到自己的部族也被迁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所以,当后赵政权摇摇欲坠时,这支氐族有强烈的返回关中发展的欲望,关中故土对他们有极其重要的价值[7](P2868),所以才会有苻健执手以示决心之举。

关于生命的价值。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符水道术还是炼丹修仙,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如何使幸福的生活延续得更长。然而现实给这种愿望以无情的打击,就上层社会而论,帝王的平均寿命为46岁[22](P93),联系现实与愿望南辕北辙的历史实际,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执手也是上层社会感叹生命短暂的方式了。

[1]邹昌林.中国古礼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梁满仓.先秦两汉执手礼及其情感内涵[J].社会科学,2014,(4).

[5](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1]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异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1.

[13](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15](宋)李碢.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16](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8](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0]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1]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立霞】

K235

A

1004-518X(2015)03-0115-1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

猜你喜欢
魏晋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公民与法治(2022年8期)2022-08-12 01:23:38
小议魏晋琴画中的自然与美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7:06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魏晋清谈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6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图考”简介
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晋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