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挖掘

2015-04-14 11:14■李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民族

■李 珺

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挖掘

■李 珺

民族声乐与原生民歌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不断地发展并与外来音乐文化不断接轨,随着人们艺术水准地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二者都在不断地寻求突破性的发展。一直以来,原生民歌都被认为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根,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原生民歌逐渐濒临消亡。本文试图通过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挖掘来寻求民族声乐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在对原生民歌传承保护的同时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原生民歌;传承;挖掘

李 珺,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硕士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中国的民族声乐最早从戏曲、曲艺和民歌等中国传统民间声乐形式发展而来,也包括了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代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不仅吸收了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连贯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等先进经验和技巧,同时又继承发扬了传统民歌的演唱方法(包括传统戏曲、说唱艺术演唱方法),较之初期相比,现在的民族声乐追求高低声区音色统一自然,有效音域较之过去也更为宽广,演唱不同作品时能根据不同的风格对音色的运用进行相应的调整。“从王昆老师演唱时代的 “有嗓子就可以唱歌”;到郭兰英老师演唱时代开始融进了一些戏曲演唱风格;再到李谷一老师演唱的时代融入了一些时代的气声,融入了通俗演唱的特点;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族声乐突出体现了发声技巧的科学性;国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民俗传统和人文文化等综合性因素的民族性;个人艺术修养和素质的文化性;贴近生活捕捉时代感的时尚性。它以清晰的语言,绚丽的服饰,甜美的音色,优雅的舞台身段等特点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艺术水准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致使民族声乐也在瓶颈之中不断寻求着自身的新的发展,以期获得大众的认可。由此,我们挖掘历史,找寻民族声乐、民族特色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适时的将民族声乐与原生民歌相结合,以期立足民族文化广阔的天地里求生存谋发展。

我们经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只有扎根在民族的环境下,形成自身较为独特的语言和风格,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担当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象征。民族声乐正是在这种民族呼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里必然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它、发展它,也佐证了民族声乐的继续发展必须依靠于原生民歌。因此,作为民族声乐艺术根基的原生民歌,对于继续的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原生民歌 (又称原生态民歌),即传统民歌。是相对于那些由职业作曲家创作和改编的歌曲而言,也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原始森林未被开发的自然环境,自然、单纯、原汁原味、发自肺腑的引吭高歌,可以说它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歌。例如:侗歌苗舞,尽管不那么专业,但热情火爆,充满原始气息,一唱一和,举手投足之间,都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近年的青歌赛上活跃起来,让人们领略了原生态文化独特的魅力,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声乐专家、声乐学习者开始关注它、学习它,然而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现代化信息的渗透,以及传承人的断代,就像被开发的原始森林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原生民歌的流传正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老艺人逝去、年轻人为生机进城谋出路而无人继承的困境。基于这种现状,一是为了保护挖掘原生民歌,二是为了发展民族声乐,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者试图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声乐教学体系中去,使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也希望原生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挖掘。

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歌剧《白毛女》到《木兰诗篇》,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说既冲上了一个顶峰也开始陷入了瓶颈期。源于对外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音乐文化的侵袭,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层次也不断地在提高,这些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来说都是新的考验。因此,适时的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原生民歌相融合,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也就为我们的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了新的命题和思考。我个人认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演唱方法上。中国现在的民族声乐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以汉族民歌为主的歌唱形式上,主要体现在山歌、小调、号子等体裁。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几乎忽视了其他少数民族富有地域特色的演唱形式,如:蒙古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苗族民歌等。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自原生态唱法第一次出现在青歌赛上引起的争论、到后来单独设立奖项,再到青歌赛取消此类唱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地域限制的不可改变性,还有每年都在扩大的招生计划,均导致各地民族声乐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师资力量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民族声乐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歌者来说,过度追求声音技巧,偏离了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导致出现了现在的“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窘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内容过于单一,拥有的音乐表现手段太少,脑海中所知道的声音种类太过贫乏,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就显得大家都一样,而没有特殊之处,也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大家都知道,歌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如果要完美的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充分的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并真正地融入到这种情感中,用真情实感去演唱,感动自己,打动听众,情感才能引起共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声情并茂”。声是本质内容,情才是艺术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多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并吸收借鉴,为我所用。

民族声乐正在失去原生民歌资源这块丰厚的土壤。主要表现在地方民歌语言的逐步丧失,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青黄不接”、“断代”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的缺失。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民族歌曲都用一种语言和风格去演唱,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在全国56个民族中,各地民歌种类繁多,浩如烟海。据统计,现存的、搜集整理后的民歌大约有四万首,在这些表现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的民歌体裁中,不但为我们积聚了宝贵的声乐资料,而且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一个不注重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民族,他的创新之路是艰难的,也是很难走远的。

在传播媒介上,急功近利、浮躁的大环境正在吞噬着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歌文化。很多电视台和主办方为了吸引眼球,抢占收视率,手段花样翻新。而歌手在比赛或参加节目录制时,功利心太重,任意改编歌曲,任意升高曲调,追求形式的完美,忽略了作品应有的表现力,误导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偶像歌星的狂热,无形之中给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二、特色民族声乐必须在发展中传承原生民歌

(一)中国民歌应该提倡用地方方言演唱

民族声乐的根基就是“原生态”民歌,我们很多演唱的民歌都来源于原生民歌,有所不同的是原生民歌的演唱较多的使用方音土语,以此直接体现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格特色,而这正是民族声乐所缺乏的,民族声乐追求“舞台化”的表演,一般使用普通话,最多“丢”掉的就是方言土语,因而使得民歌风格退化,所以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扎根在民族语言的土壤中。众所周知,歌曲是一种由人声演唱的音乐,源自生活的经历与感悟,传达着无穷无尽的思想和情感,歌曲中的语言就是对这种情感最为直接的表达。普通话的演唱,虽然能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了解歌曲所能体现的思想与情感但却抹杀了原有地方语言的特色,失掉了许多讲原汁原味土语的乐趣。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的这几年,跟随张天彤老师的《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课程的脚印以及专业课导师的教诲,我深刻认识到:语言、音色是民族声乐的灵魂,只有在演唱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语言特点,才能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征更为生动。况且,自古以来,民歌都是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话来演唱的,近些年来,我们也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也广泛的提倡并运用地方方言来演唱地方民歌,这一做法正是基于中国各地传统民歌大都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旋律往往与方言的音域结合紧密,而音乐作品中的语言声调是作品风格与韵味体现的基础。因此,民歌演唱中方言的准确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在一些风格性很强的作品中缺少了关键的方言,其风格和韵味必然会大打折扣。然而,方言演唱民歌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促使我们必然要深入到民间地方语言的学习当中去。

(二)原生民歌是当代民族声乐对生活的深入挖掘

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对原生民歌的深入挖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民族起源、风俗、仪式及民族间的社会文化关系来吸取无穷的养分。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要想在当前形势下拓开新的出路必须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到各地去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地域与个性,学习它们的语言,进行民歌的“田野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演唱更具民族特点、民族风格。熟悉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唱好民歌。业界曾一度对民族声乐特别是对民族声乐 “学院派”、“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进行过激烈的抨击,假使我们在民族声乐演唱作品上进行多样化演唱,深入挖掘具有风格特色的地域民歌作品,加以创新、改革,例如:河南民歌《蛤蟆洼》强调河南地方语音语调的风格特点,加入说唱表演的滑稽,使得整首作品深刻体现出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湖南民歌《洗菜心》以湖南方言为主,旋律歌腔与方言歌词的语言声调结合的十分完美且运用了花舌的特殊技巧增添了歌曲演唱的趣味性,还会“千人一面,千人一声”吗?随着近年来对民族声乐的深入学习,也引发我对民族声乐新的思考,即民歌的演唱一定要突出甜、脆、亮的音色本质,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扎根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中,再如:《等着你》是根据江西兴国山歌改编的民歌,在创作、演唱过程中只有真正走进过、了解过兴国山歌这种音乐形式生活的环境,把握“哎呀嘞”的火候,融入兴国土语,当然也要结合民族声乐的表演手段和音色特点,才能将兴国的味道,尽在歌声里。因此,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要求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迈向广袤的田野中,切实地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深入生活,挖掘民族魂的根源,才能以此来塑造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原生风格和民族神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在演唱中盲目追求时尚,脱离传统、脱离群众生活的局面。

三、民族声乐在传承中发展原生民歌的有效途径

原生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源泉。检视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们更多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技巧,而忽略了对原生民歌的学习、借鉴。研究、反思这一历程,我们深刻意识到民族声乐的发展,既要注重对西洋音乐文化、方法与技巧的学习,更要注重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挖掘,因为这是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诉求和原生民歌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刻内涵所决定的。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应该基于感受传统、亲近传统、认识传统、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来发扬传统,尤其是从语言使用、曲调曲式、演唱技巧、收集整理等方面,民族声乐应该积极的深入生活中从原生民歌中汲取营养、从原生艺人处学习音乐风格,从而促进民族声乐多样化的发展,以期适应越来越苛刻的市场要求。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当代意义在于:“回归自然,提倡个性,接续历史,重寻祖根。”在我们大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阶段,与其不切合实际的空谈,不如多想想该怎么做。

(一)加大原生态民歌保护力度,逐步把原生民歌引入课堂

在我国现行的声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原生民歌的教学,让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也让城市的声乐学习者迈向田野,以原生民歌为民族声乐的源泉、土壤、母亲,寻找民间音乐最原始的声音。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要想获得他民族的认可、学习,民族性是其根本的精髓。倾听民族的声音,弘扬民族的音乐,在传承中发展民族声乐,将原生与现代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的高校具有独有的社会优势,责无旁贷应当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把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弘扬好。为了深入的了解原生民歌,从原生民歌的土囊中吸取养分,适时的走入田野,作为民族声乐学习者的我也经常带着我的学生去到省内著名的兴国山歌发源地,学习演唱兴国山歌,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民族声乐要发展必须依托在原生民歌的基础上,加强演唱形式的变化、进行现代谱曲,只有抓住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才能将民族声乐很好地与原生民歌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大众的眼球。在学习亲近原生民歌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极大地爱国热情,高涨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来学习发展我们的声乐艺术。所以民族声乐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要朝着亲近传统、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独具特色获得人们的喜爱。

(二)以原生民歌为创作素材结合民族声乐的演唱推出城市形象歌曲

“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进入21世纪,城市化建设脚步步伐明显加快,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魅力,主要在于它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文化品位。要使每一座城市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创作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歌曲必不可少,这也为挖掘和发挥原生民歌音乐素材与民族声乐相结合,在传承中发展民族声乐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许多城市为发展旅游品牌树立城市形象,首要的宣传就是推出城市形象歌曲,这一类歌曲的创作只有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生民歌的音乐素材结合现代民族唱法才能够吸引大众眼球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浪漫~山》就是湖南新宁县为打造旅游城市形象而创造的歌曲,它大量使用了当地原生民歌音乐素材,优化对原生民歌的借鉴、创编,结合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努力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传统和原生民歌,任何热爱音乐艺术和有志于音乐艺术的人,如果不从这些内涵丰富、风格多样的传统音乐中汲取养料,是断难发展和生存下去的。在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原生民歌都是依靠公众的主动参与,民间组织、歌舞的传承人积极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歌的重视度和保护意识,同时注重在青年人中教育传播。例如:在印度,由于政府对原生民歌艺术所采取的高度尊重态度、扶持手段以及保护措施,使得印度音乐至今仍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今针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立足传承原生民歌艺术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扶植力度,提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即挖掘传统又要汲取国外先进唱法的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尊重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在融合的过程中吸收各民族的长处,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不断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立足于世界之林。

四、结语

面对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应该立足感受传统、亲近传统、认识传统、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来发展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适时的适应时代市场的需要,学会变通的来传承与发展古老音乐文明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当然这条路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我们期待更多地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来。

[1]马秋华.中国声乐教学与实践多样化的探索与创新[J].歌唱艺术,2012,(12).

[2]张曼.当代民族声乐对于传统音乐因素的传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昕.我对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8,(7).

[4]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5]宋淑红.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J].人民音乐,2008,(3).

[6]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侧记[J].音乐研究,2006,(3).

[7]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万一君.传衍魂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9]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10]查子明.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6,(3).

【责任编辑:易 斌】

J607

A

1004-518X(2015)11-0252-05

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项目(YG2013006)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