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概念辨析

2015-04-14 10:09李董男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合肥230038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健康长寿体质

★ 李董男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 合肥 230038)

中医健康概念辨析

★李董男(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合肥 230038)

摘要:对中医健康概念的现有定义进行分析,确立健康概念的内涵、外延,对健康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认为中医健康概念是以中正平和、天人合一为基本目标,以人合自然、气化流行、形神协调、阴阳平和为基本原则的人体状态,其影响因素有先天禀赋、后天养护等,并与长寿、体质等概念相关联;中医健康理论研究范畴,包括中医对于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和维护方法,即从道德情志健康和行为模式健康等方面对健康进行判定和维护。

关键词:健康;概念;内涵;长寿;体质

当今社会对健康极为关注,但目前“健康”这一概念有多种不同观点,尚未得到统一,而与健康相关的概念如养生、保健、长寿、体质、禀赋等的定义和使用也较为混乱,这种情况对中医健康学术研究和理论运用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中医健康概念的内涵,及中医健康理论的研究范围,及健康相关概念,辨析如下。

1健康概念内涵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实践,对人类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升华,创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框架完整、理法完备、独具特色的健康理论体系[1]。

1.1现有健康概念分析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四维”健康观念与之前相比有一定的进步,更是指导西医学发展的核心观念。但笔者以为,这种健康观忽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比之中医的整体观念尚有不足。中医学认为,人是在与自然界的不断统一中维持着自身的生命和健康,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显得更为全面,也更加合理[2]。

李灿东等[3]认为:“健康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无论健康或是疾病都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的不同状态,即‘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功能状态的反应。”王琦[4]倡导“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的养生模式,指出:“在这一模式下,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健康。”于迎等[5]认为:“《内经》中系统全面地从‘时’、‘空’、社会、心理、躯体因素5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医对健康的认识,所以中医的健康观实际为包含这5个方面的五维健康观。”王筠等[5]认为:“生理、心理健全、与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与四时气候相适应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考察这四种观点,不难发现,他们都特别强调了:中医的健康观是必须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或“顺应自然”的。而与自然相协调,不仅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还要适应地理环境的特点,得天时、地利之后,方能达到人和的状态。

1.2中医健康概念定义

中医对于健康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较为完善的记载,可以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认识:在宏观层面上,中医强调健康之人必须做到“天人合一”,对自然界、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在中观层面上,强调“中正平和”,“形与神俱”。

换言之,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及自身阴阳和谐的结果,是人合自然、气化流行、形神协调、阴阳平和的功能状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所以,笔者认为:健康是以中正平和、天人合一为基本目标,以人合自然、气化流行、形神协调、阴阳平和为基本原则的人体状态,其影响因素有先天禀赋、后天养护等,主要特性有普遍性和个体性、稳定性和变动性、整体性和局部性、自调性和他调性等[6]。

2健康理论研究范畴

中医健康理论内容全面系统丰富,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而完善。中医健康理论具有多来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在维持健康状态的具体方法上,又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同时,健康关乎每一个个体,故对健康的认知,其主体多元化,参与群体广泛,文献极其丰富[7]。中国古代健康状态认知的相关材料,一般与养生、摄生、养性、保生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集中于中医学和道家、道教的著作中,在儒家和佛教典籍中也有论及[8]。

2.1健康理论研究内容

中医健康理论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影响,其研究范畴包括中医对于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和维护健康状态的方法,即我们要能判定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同时又要能找到维护健康的方法。

笔者认为,中医健康理论是从道德情志健康和行为模式健康两方面对健康进行判定和维护的,其中道德情志健康包括道德品质、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三方面,行为模式健康包括起居健康、饮食健康、运动健康、医药健康、房事健康等方面。

从中国健康理论的思想源头来看,主要有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四类[3]。儒家入世,主要从道德情志层面关注健康,将其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同时也注意情趣调适和身体保健,强调修习六艺。道家出世,强调形神、内外兼修,以清静恬淡寡欲为养;佛家认为“消除业障,身心自在,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这两派对人的思想境界的要求会更多。而医家较为注重心理和身体调养。这四派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2中医健康判定方法

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整体性、统一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及摄生保健等,从人体生命活动整体状态的变化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来把握健康[8]。中医认为健康状态是对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生命特征的概括,人在生命过程中的健康状态是一直变化的,而且可以通过客观的外在表征反映内在的状态[6]。如《黄帝内经》认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采用“司外揣内”之法。

中医形成多维-立体的健康理论框架,认为健康判定必须兼顾道德情志和行为模式两方面。“身强曰健,心怡曰康”。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个“平人”的健康模型,包括人的心、身健康及与四时、环境、社会的变化的协调平衡[7]。判断平人的标准是从多个维度建立的:从精神、精气角度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从形体、气血角度看,“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始终》)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的实践,将个体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性进行分类,以取象比类等中医原创思维方式,对平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舌脉进行归纳总结,以确立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4]。

2.3中医健康维护方法

中医健康理论体系指出,维护健康也必须兼顾养德、养神、养心、养气、养形。历代医家强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等,并提出许多具体方法,如属于情趣爱好的书画、音乐等,和属于行为模式的饮食、导引等等,如明代陈益祥所论:“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骸。”举例来看,如中医的饮食健康分为茹淡派和食补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孙思邈和朱丹溪,他们强调清淡餐饮、节制摄食,后者的代表人物有陈直、忽思慧等,他们认为必须注重饮食品谱、强调饮食营养[9]。在医药健康方面,又有理脾、补肾、养阴、壮阳等派。这些内容,都将在笔者的健康维护方法系列论文中一一呈现。

3健康与长寿、体质等相关概念比较

健康与长寿、体质等概念都有关联,尤其是中国传统观念强调长寿,如孔子指出“仁者寿”,而《黄帝内经》提出了体质概念。笔者试对长寿、体质与健康概念进行简要辨析如下。

3.1健康与长寿概念辨析

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历史上甚至有人不断寻求长生之法。如陶弘景主张形神双修以得道升仙:“今且谈其正体,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10]葛洪也认为:“知上药之延年,故服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

健康与长寿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相同,笔者试析如下。

3.1.1健康与长寿的关联健康与长寿都与道德有关。孔子《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汉·董仲舒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清·石金成《长生秘诀》指出:“寿之切要,惟以德善为主,调养为佐”,“德可延年”[11]。

人的寿命与健康有较大关联。如《灵枢·天年》指出:“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或寿,或卒死,或病久”。长寿者一般具有健康的形体:“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而不健康的人“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只能“中寿而尽”。

所以我们知道,为获得长寿,我们需保持健康。如曹操《龟虽寿》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认为寿命并非无穷无尽,获得“永年”的条件是“养怡之福”,即一是物质营养和体格锻炼,二是要心情愉快[12]。从精神情志和行为模式两方面,对如何获得长寿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办法。

3.1.2健康与长寿的区别长寿,是对寿命期限的描述,即人的生命跨度达到一定时间,而健康的定义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道德、心理、形体及与社会、自然相适应等问题,需要多维-立体构建其理论框架[4]。

我们知道健康可以导致长寿,而长寿不一定就健康。中医学强调既要延长生命的长度,还要提高生命的质量,指出人不仅应“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还要“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长生久视”,如《灵枢·本神》所指出的:“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同时,健康也未必一定长寿,还将受到先天禀赋、人生境遇(如工作条件、居住环境、意外事故等)等的影响,并非做到了“养怡之福”,就必然会得到“永年”。

因此在我们运用中医健康理论,对个体生命的健康状态进行判定时,不仅要衡量生命长度,还要衡量生命质量,综合评估人与自然、社会相适应及道德情志、行为模式的情况,才能完整地反映健康状况。

3.2健康与体质概念辨析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6]。健康概念包括体质的大部分内容,但比体质概念更广博、意义也更为重大。

3.2.1健康与体质的关联与健康相类似,体质也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的起居、饮食、运动、医药和房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受到生命过程内在因素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1]:

一是健康和体质都重视先天因素。父母双方是否精、气、神完足,生活有节,留给后代较为充足的先天精气。《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马莳注:“方其始生,赖母以为之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之楯,阳气以为捍卫也。”王充《论衡·气寿》篇云:“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清·徐灵胎《元气存亡论》指出元气之量是“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故终生无病者,待元气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15]。

二是健康与体质都强调后天养护。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提出“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遵生八笺》认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情志、起居、饮食、运动、医药、房室是后天对健康和体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而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如葛洪指出饮食方面:“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

三是健康和体质都会受到疾病影响。孙思邈指出:“人非金石,况犯寒热雾露,既不调理,必生疾病。”又说:“服食五谷,不能将节,冷热咸苦更相振触,共为攻击,变成疾病。”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衰退既至,诸病蜂起”。

3.2.1健康与体质的区别体质和健康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范畴来解释人体状况的相关概念[4],总的来说,健康的范畴和要求大于体质。

健康除了包括体质的范畴外,还强调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道德情志、行为模式对健康的影响等,同时具有普遍性和个体性、稳定性和变动性、整体性和局部性、自调性和他调性等特征。

如健康对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对疾病的预防等,并不完全在体质的范畴内。体质这一概念不需要考量刺激是来自于社会层面还是自然环境,是心理刺激还是理化物质、病原微生物等。

而更重要的是,体质更偏向于表征人体机体的相关特质,如心理、形态、发育、运动以及抗病力等,而社会环境影响和道德品质健康、情趣爱好健康以及行为模式健康如起居、饮食、房事等,是体质概念不能完全涵盖的。

相对于体质,健康对人的意义更为重要。健康包含着体质好,体质好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体质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而健康则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4]。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的积累,奠定了中医健康理论基础[14]。

总的来说,中医学是一门关注人体健康的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我们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可能较多关注中医的疾病观,而对健康观的重视稍显不足。

健康观是中医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对人体健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对健康状态的判定和维护而展开的。甚至中医疾病观也是在对人体健康状态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疾病状态向健康状态的转化,达到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状态,最终仍然是要实现人体的健康,达到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社会间的和谐统一。

笔者认为,系统整理中医健康理论的学术源流,明确其内涵,分析其理法,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术,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既有政治、经济价值,也有文化、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明亮.走进中国传统养生学[J].搏击·体育论坛,2010,2(6):1-2,11.

[2]王筠,陈彦静.健康概念变迁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J].河北中医,2011,33(10):1 557-1 558.

[3]李灿东,纪立金,鲁玉辉,等.论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09-111.

[4]王琦.弘扬中医养生文化促进人类健康文明——在国家部级以上干部学习班上的讲稿[J].中医药通报,2007,6(1):1-5.

[5]于迎,杜渐,杨秋莉,等.基于《内经》的中医健康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147-148.

[6]李董男.试论中国传统养生的原则和目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4):227-231.

[7]陈岩波.中国古代养生思想演变的基本规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6):115.

[8]孙中堂.中国古代养生概述[J].中华医史杂志,2010,4(3):185.

[9]杨运高.中医养生四大主要流派之研究[J].国医论坛,1991,3(2):22-25.

[10]李德杏,于铁成.陶弘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及其健康观解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4):102-103.

[11]彭先桃.古代养生学探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62-63.

[12]张湖德.从《龟虽寿》看曹操的养生观[J].环球中医药,2008(3):48.

[13]刘宁,李文刚.孙思邈论养生[J].中医文献杂志,2006(3):25-26.

[14]张雪然.浅谈中医之养生[J].国医论坛,2008,23(3):10-11.

Discrimination of Concepts of TCM Health

LI Dong-nan

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hui230038,China.

Abstract:The view of health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c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present definitions of TCM health concept, confirm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TCM health.The main goal are the neutrality and impartiality, and the integrity of man and natur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CM Health is to conform to the harmony with nature, the combination of shape and soul, the rational static-dynamic relations, and the abidance by triple pathogens.

Key words:Health Concept Connotation Longevity;Constitution

收稿日期:(2015-01-19)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健康长寿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