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娇娇,何朝晖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2000年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的新进展
刘娇娇,何朝晖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自2001年两部中国藏书史研究巨著《中国藏书楼》和《中国藏书通史》出版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私家藏书仍是研究的重点,取得很大成就。不仅有通史性的著作面世,还有各种专题研究、区域研究、断代研究成果涌现。区域性藏书史蔚为大观,地方性藏书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官府藏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藏书思想和藏书文化方面,学者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关键词:中国藏书史;藏书家;藏书思想;藏书文化
中国藏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1](导言,P1),但是把“藏书史”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却是从19世纪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结撰开始的,到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中国藏书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藏书史研究形成热潮,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2001年《中国藏书楼》和《中国藏书通史》两部通史性著作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中国藏书史研究已从最初的对藏书史料的整理阶段发展到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藏书史研究已长成参天大树。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在藏书史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拟对这15年来我国藏书史研究作一次系统的梳理,以期总结成就,发现不足,洞察研究新方向。
一、2000年以前中国藏书史研究概览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结撰①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0-1021页。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于光绪十六年(1890)形成初稿,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标刊成《藏书纪事诗》六卷本,但“原稿割裂,颠倒错乱,写手又不工”,叶昌炽于宣统元年(1909)开始校订,终成叶氏家刻七卷本《藏书纪事诗》。被公认为是中国藏书史研究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藏书史研究正式开启。同时,它也开创了一种“纪事诗体藏书家传”的研究形式,这种形式在藏书史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藏书史研究者的推崇和继承。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藏书史研究曾一度兴盛,但由于抗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止。总结这为期不过10年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都针对“藏书家”这一藏书主体而展开,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明清,代表作有:袁同礼在《图书馆学季刊》上陆续发表的《清代私家藏书概略》(1926)、《明代私家藏书概略》(1927)、《宋代私家藏书概略》(1928)三篇系列论文,洪有丰《清代藏书家考》(1926年至1927年载于《图书馆学季刊》),汪訚《明清蟫林辑传》(1932年刊于《图书馆季刊》)等。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江浙地区的藏书家,具有代表性的有:蒋镜寰《吴中先哲藏书考略》(江苏省立图书馆1935年刊),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1932年刊于《清华周刊》)和《江苏藏书家小史》(1934年刊于《图书馆学季刊》),项士元《浙江藏书家考略》(1937年刊于《文澜学报》),陈登原《天一阁藏书考》(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2年),等等。此外,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尚有:杨立诚、金步瀛合编《中国藏书家考略》(杭州青白印社1929年),谭卓恒《清代藏书楼发展史》①此书英文版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印行,名为《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ies Under The Qing Dynasty》,中译本更名为《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与《续补藏书纪事诗传》合刊。,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等。对于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徐雁在《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代序[2]中总结道:“这些著作殊少‘旁通’、‘会通’之作,几乎尽是私人藏书家的传记资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藏书史迎来了新的研究热潮。1982年许碚生《古代藏书史话》和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这股热潮的发端。1999年徐雁《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藏书的研讨成果概述》[3]一文对这一时期中国藏书史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此不再赘述。纵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会发现,对于藏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这一时期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首先是对藏书家藏书目录和题跋的印行。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大约20年的时间内,几乎所有著名藏书家的藏书目录和题跋都得到影印或者新刊,既有单行本,还有各种书目丛书。其次是“史料”“史略”“考略”等成果的问世,这些著作大都资料丰富、考证精审,为后来的藏书史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除了前述李希泌、张椒华的《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之外,还有潘美月《宋代藏书家考》(学海出版社1980年),王绍增、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等。第三是各种藏书家传略、评传以及藏书家辞典的出版。对于这方面的成果,曹培根在1993年发表的《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藏书研究述评》[4]中评价说:“学者们的藏书研究多集中在某些热点,诸如汇集藏书家传记资料等……藏书家辞典、传记资料汇编就有多种,内容较多重复。”
综上所述,2000年以前中国藏书史研究处于积蓄资料的阶段,正是这一时期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积累,才为后来的藏书史研究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
二、21世纪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藏书史研究领域就一直在期盼着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集大成之作的诞生。2001年《中国藏书楼》[5]和《中国藏书通史》[1]的相继面世,使中国藏书史研究终于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中走了出来,标志着中国藏书史研究独立学科体系的正式确立。
1996年在宁波召开“天一阁及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之后,南北两派学者就分别开始了中国藏书史的研究工作,两部书均以作者分头执笔、主编统纂审定的方式,集体编写而成。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和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出版。在中国藏书史研究的领域里,这两本书分别被称为“南史北楼”。[6]
《中国藏书楼》全书约180万言,以“藏书楼”为切入点,论及中国藏书史的各个方面,分为“藏书论”“中国藏书楼发展史”“中国藏书大事年表”三编。其中“中国藏书楼发展史”为全书的主体部分,内容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七十。依朝代叙述,每章开头均对这一时代的藏书史进行系统的概述和总结。每个朝代之下以官府、私家、佛道寺观、书院四大藏书系统分述藏书发展历程,对于历史上著名的、有特色的藏书楼不吝笔墨,全面介绍。“藏书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分总论和专论两部分。总论根据四大藏书系统分别论述各类藏书的发展历程及特色;十个专论立意新颖,建立了藏书史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学科的联系,分别为:藏书来源、私家藏书观、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与目录学、藏书与书厄、藏书与书籍保护、藏书家与版本学、藏书家与书商、藏书与藏书印。而“中国藏书大事年表”的设置,使本书更利于检索,增加了本书的工具性和可读性。
如果说《中国藏书楼》的特色在于史、论、表的相对独立,那么《中国藏书通史》的特色则在于将藏书史的各个方面融合为一个整体,达到“通”的境界。《中国藏书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四大藏书系统为纬,全方位地展示藏书史的发展历程。这部书不仅时间上跨度大——上起先秦下迄20世纪末,而且一改以往只专注于个别藏书家传记资料搜集的方法,将藏书史置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进而对历代的藏书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和总结,真正达到了“通”,完成了从“史料搜集到史学归纳的过程”[7]。
21世纪,私家藏书仍是研究的重点,且取得很大成就。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8]是私家藏书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此书的面世标志着私家藏书研究的进一步成熟。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各种针对私家藏书的专题研究、区域研究、断代研究成果诞生。
《中国私家藏书史》一书近60万字,是耗费范凤书先生大半生精力、投入全部公休和业余时间,几十年如一日才得以完稿的著作。此书首有绪论,论图书的产生和收藏、私家藏书的出现、中国古代文献关于私人藏书的最早记载、私家藏书称谓的演变、藏书家的内涵和界定。再依据书籍制作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分为汉至唐五代、宋至清代、民国到现代三个阶段,共十二章。每代先概述私家藏书总体情况,再记述主要藏书家和藏书目录,“表列万卷藏书家,专题详述大藏书家和藏书世家”,“总述藏书家达2 485人”[9](P64)。最后又以总述和专题的形式论列了与私家藏书有关的论题十六则,既有私家藏书的功绩、特性与局限、藏书家的区域分布、群体剖析等这类传统命题,也有中国女藏书家述略、中国青年藏书家述略、藏书家的家庭关系、亲谊关系拾趣、中国同姓名藏书家考辨等新颖的论题,资料翔实且论述深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最后附藏书家姓名索引,便于检阅。该书无论是从藏书家的收录量看,还是论述的深度来看,都堪称这一阶段私家藏书史研究领域的典范。
除《中国私家藏书史》以外,范凤书还出版了《私家藏书风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和《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大象出版社2013年)。《私家藏书风景》由三部分组成:中国藏书史专著提要、亲访私家藏书楼日记、范凤书撰写的私家藏书史专篇论文23篇,其“专著提要”部分为读者了解藏书史研究的相关著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与韦力《书楼寻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一样,作者不辞辛苦实地寻访古代著名藏书楼遗迹、遗址,记录游历过程,对藏书楼的历史与现状加以介绍,试图抢救和保存藏书楼的相关资料,推动古代藏书楼遗迹、遗址的保护。
刘大军、喻爽爽编著的《中国私家藏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是肖东发主编的《藏书·中国》丛书系列之一,对从先秦至近现代的私家藏书进行了系统介绍。该书思路清晰、简洁明了且中心突出,使读者能对私家藏书的特点及概貌有清晰的认识,且有大量的配图,可读性较强。
私家藏书专题研究方面,总体上以对明清两代著名藏书家藏书楼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天一阁”的研究。骆兆平《天一阁藏书史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重在录存与天一阁相关的文献史料。现任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先生在天一阁研究领域著作颇丰:《历代名人与天一阁》(宁波出版社2001年)记述了39位名人学者与天一阁交往的事例,展示了天一阁的相对开放性;《风雨天一阁》(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选录55位学者关于天一阁藏书楼的考述53篇、序跋14篇,是一部研究天一阁的文献资料集;《嫏嬛福地天一阁》(漓江出版社2004年)细致、系统地呈现了天一阁藏书楼自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2)陆心源及皕宋楼研究。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5年)旨在探讨陆氏藏书精华所在。王绍仁《皕宋楼藏书流布及宋元版追踪》(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次对皕宋楼藏书聚散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上编《皕宋楼藏书流布》对陆氏藏书来源和藏书去向进行了阐述,对守先阁、皕宋楼、十万卷楼的藏书数量和版本进行了考证;下编《皕宋楼旧藏宋元版追踪》对皕宋楼旧藏宋元版进行追踪和著录。该书创获颇多,第一次复原了守先阁的藏书概貌;提出陆氏聚书的四个阶段体现了我国历代私家藏书的三个普遍规律(学术性、时代性、私家藏书的“藏书链”关系);论证了守先阁藏书的开放性,进而提出“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应该向前推进22年”的观点。[10]陆心源的玄外孙徐桢基所著《藏书家陆心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在1996年出版的《潜园遗事——藏书家陆心源生平及其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不少材料,内容更加翔实。(3)铁琴铜剑楼研究。曹培根《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论述了瞿氏铁琴铜剑楼的历史地位、形成背景、五代楼主的藏书活动、藏书目录、藏书精品、所藏文物、交往人物、铁琴铜剑楼建筑、铁琴铜剑楼现状、未来展望和铁琴铜剑楼大事纪要。仲伟行《琴剑流芳: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则分为百年收藏、百年呵护、文物捐献、藏书文化四部分,介绍简明扼要。(4)鲍廷博研究。刘尚恒《鲍廷博年谱》(黄山书社2010年)资料丰富,考证严密,通过年谱的形式展示了鲍廷博一生轨迹。周生杰《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黄山书社2011年)则还原了这位清代中期著名私人藏书家和刻书家为文化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事迹。
区域私家藏书研究方面,成果有:曹培根《常熟藏书家藏书楼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是 “常熟藏书文化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论文14篇,对虞山派藏书、常熟著名藏书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杜泽逊、程远芬合著《山东著名藏书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对16位山东藏书家进行了介绍。虞浩旭《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宁波出版社2006年) 按时代逐次详述宁波的藏书家、藏书楼。王长英、黄兆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介绍了福建400多位藏书家,特点在“广”;尤小平《福建藏书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篇幅较小,但体系清晰、考证扎实,长处在“精”。二书在福建私家藏书研究方面能够形成互补,相辅相成。刘尚恒《安徽藏书家传略》(黄山书社2013年)起稿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留心收集安徽地方志中有关藏书的资料,结合其他资料,[11](P2)主要分安徽私家藏书述略、传略、专论三部分,概述安徽私家藏书的概貌和总体特点,以藏书家小传的形式介绍藏书家。专论部分对鲍廷博、徐乃昌、刘世珩、周叔弢等安徽著名藏书家的藏书活动进行了细致阐述。本书的记述较为简略,但是却能做到“简而详明,疏而不漏”[9](P54)。
断代研究成果较少,就著作而言,笔者所见有陈德弟《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一书。既是断代又是区域研究的有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一书,江南五府指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
此外,近年来私家藏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作,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如马嘶《学人藏书聚散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关注“学人藏书”;凌冬梅《浙江女性藏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专门研究“女性藏书”,并对浙江女性在藏书史上的地位进行研究。这些成果使私家藏书史研究向新的方向拓展,使私家藏书史研究进一步深入。
中国历史上藏书发达的地区有很多,宋代以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宋代以后藏书中心开始南移,明清时期地方藏书达到鼎盛,其中尤以江浙地区最为兴盛。21世纪,学者们对区域性藏书史研究颇为关注,这些成果反映出地域藏书的特色:骆兆平《书城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和曹培根《书乡漫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均是具有散论性质的著作。《书城琐记》收文40篇,集中研究浙东藏书文化;《书乡漫录》则专门研究常熟藏书文化。此类著作是作者长期专情于地方藏书史研究并且笔耕不辍的结晶。
近年来,系统研究地方性藏书史的著作逐渐增多。顾志兴《浙江藏书史》(杭州出版社2006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书是在其1986年的著作《浙江藏书家藏书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修订而成的。该书共七章,前六章以时间为轴叙述东汉至民国时期浙江藏书情况,每章又以私人藏书为主,辅以官府、书院、佛寺道观藏书。这其中既有经济文化背景的交代,又有藏书风尚的总结,且每类藏书都细分到各地区,叙述十分细致,呈现出浙江藏书史的全貌。2011年顾志兴又出版了《杭州藏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叙述更为具体。此类系统研究区域性藏书史的著作尚有:陈心蓉《嘉兴藏书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冯晓霞《浙东藏书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叶瑞宝、曹正元、金虹合著《苏州藏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王绍仁主编《江南藏书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则是在2007年召开的“皕宋楼暨江南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基础上,选择52篇论文,分6个专题编辑而成的。
由以上地方性藏书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地方性藏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但中国藏书文化发达的地区却不止于此。例如历史上的京畿地区——西安、开封、北京等地,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藏书家也往往云聚;王绍增先生《山东藏书家史略》[12]收录的山东藏书家达559人之多,可见山东藏书之盛;福建地区由于建阳刻书业的发达、宋明两代科举业的兴盛、学术的繁荣等因素的影响,私家藏书规模相当大;广东的藏书规模随着明清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扩大,到了清代藏书家的收藏动辄十万卷,并且萌发了开放的藏书思想。这些地区的藏书都各具特色,等待着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与私家藏书研究自成体系相比,四大藏书系统的另外三个方面——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的研究在21世纪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是相对冷清。总体上讲,相关论文有一定数量,而完整独立的著作偏少。
2009年由肖东发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东红等编著《中国官府藏书》,赵连稳编著《中国书院藏书》,徐建华、陈林编著《中国宗教藏书》系列,弥补了长期以来除通史类藏书著作之外书院藏书、寺观藏书鲜有人提及的不足。但是除此之外,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研究方面的专著仍是凤毛麟角。
相对而言,官府藏书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顾志兴《文澜阁与四库全书》(杭州出版社2004年)叙述了文澜阁从建阁至今的历史,资料翔实,论述简明,装帧精美且有大量配图,可读性较强。齐秀梅、杨玉良《清宫藏书》(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共分四章:清宫藏书源流、藏书概况、藏书的装帧与维护、藏书的典守与利用。该书作者利用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能大量接触清宫藏书原本的便利条件,广泛搜集清宫藏书资料,深入考证清宫藏书的版本和流传情况,为读者展示难得一见的深宫藏书面貌,填补了清宫藏书史研究的空白。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从宫廷藏书的收集、藏书目录、藏书处所、藏书的利用、藏书的流散五方面分别叙述明、清宫廷藏书,主要资料来自史料记述、藏书目录、藏书记等,资料丰富且论述严谨。陈德弟《秦汉至五代官私藏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按时间顺序分述官府藏书和私家藏书。作者除利用传世文献外,还利用了墓志史料和考古发现。郭伟玲《中国秘书省藏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秘书省(监)研究、隋唐五代秘书省及其藏书研究、宋元秘书省及其藏书研究三编,每编分别介绍藏书背景、秘书省官制以及秘书省藏书,在论述收藏范围、藏书聚散时多使用表格和绘图。该书选题新颖,资料翔实且论证严谨,为研究官府藏书打开了又一个新的思路。
三、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
在藏书史研究的初期,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热点一直是整理藏书家事迹和各种书目题跋,到了21世纪,学者们开始将眼光投向藏书思想研究,从各种藏书记和藏书史料中总结出藏书家的藏书思想,使藏书史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对藏书家藏书思想的研究,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明清至近代,讨论主要是围绕“藏”与“用”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关注古代藏书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并与近代图书馆思想相联系。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1)藏书家的生平。藏书家的生平一定会影响到其藏书活动,例如孙革非《范钦与鲍廷博的藏书思想比较》[13]在分析二人藏书思想不同的原因时就重点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两方面入手。范钦出身于寒儒之家,虽然后来为官但财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他看重功名,因此注重收藏明代文献且多为地方志、登科录、官书等等。相比之下,鲍廷博生长在世代经商的望族,财力雄厚,其父已有一定规模的藏书,因此他偏爱宋元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2)藏书特色。根据藏书特色蠡测藏书思想,如张红燕《试论刘承幹的藏书思想》[14]根据嘉业堂在全盛时期有宋元刊本155种、明刻本2 000种、清刻本5 000种,推断出刘承幹不拘于宋元本,也相当重视明清本的藏书思想。(3)对藏书的利用。从对藏书的具体态度中总结其藏书思想,如周生杰《论鲍廷博开放的藏书思想》[15]通过叙述鲍廷博将自己的藏书与其他藏书家互相交流、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嘉惠学人等行为,体现出其开放的藏书思想。(4)藏书理论。通过藏书家提出的藏书理论来总结其藏书思想,例如孟霞光《胡应麟藏书思想略论》[16]、莫燕红《明代晚期藏书家藏书开放思想溯源》[17]等论文主要关注藏书家的藏书理论。如胡应麟在《经籍会通》中提出的 “夫书好而聚,聚而必散,势也”;曹溶 《流通古书约》对私家藏书提出“有无相易,互抄互换,未刊者寿之枣梨以便收藏及流通”;周永年《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聚集在一起供人借阅,等等,这些都体现出藏书家通达开放的藏书思想。当然,中国古代藏书家的藏书思想也存在另一面,例如唐代杜暹在其藏书卷末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这种思想也很有代表性。
2013年出版的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首先交代清代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将清代的藏书思想分为收集思想、保藏思想、儒藏思想、开放流通思想四部分进行论述。其中,收集思想分收集方法论、收集观念、收集方法三方面来加以探讨。保藏思想通过建筑保护观念、典藏保护观念、书籍保护观念来体现。儒藏思想方面,介绍了儒藏思想的起源和中心思想,进而着重论述儒藏思想对清代藏书思想的影响。开放流通思想则通过互借互抄思想、开放借阅思想、藏书流通制度、刊布流布思想等四方面来彰显。
作为藏书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藏书思想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一)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大多研究明、清、近代的著名藏书家,对一般藏书家以及其他时代的藏书家研究不够。(二)研究不够深入:基本上都是介绍生平、藏书特色、藏书理论、藏书利用的套路,缺少藏书家之间、地区之间、时代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中国四千多年的藏书历史,其中孕育着藏书思想的传承和转变过程,不同时代、地区的藏书思想也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都等着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藏书文化”是指藏书家在藏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它受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通过藏书家的藏书癖好、对藏书的利用、藏书保护、藏书楼、藏书特色、藏书印、藏书票等方面呈现出来。“近年来,从文化学角度考察、研究我国历史上的藏书活动而形成的藏书文化,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18](P23)《中国藏书通史》的导言部分也提出:“应该有学科建设的创议,就是说,在20世纪中国藏书史研究已经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基础上,已可以把藏书学或藏书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梳理出中国藏书史及中国藏书文化的基本观念、学术范畴。”[1](导言P2)
藏书文化理论建设方面,来新夏先生提出了两个观点,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影响较大。第一,他提出藏书文化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认为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仁人爱物”:“仁人”是把书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作育人才的社会功能;“爱物”则是指藏书家对书籍的保护和利用。第二,他总结了“藏书文化的基本理论”,认为“中国藏书文化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着‘藏’与‘用’的问题而展开”。来新夏:《中国藏书文化漫论》,参见黄建国、高跃新:《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22页。 王增清、龚景兴、李学功著《苕水悠悠芸香远——湖州藏书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2010年)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论述了湖州私家藏书文化,并对湖州刻书、贩书情况作了介绍,其中“书船”文化很有特色。
近年来藏书文化研究十分活跃,各种“藏书文化研讨会”“藏书文化节”频繁召开,藏书文化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现分别胪举如下: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以理论阐述为主,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首先,全面地分析了社会历史环境对古代私家藏书的影响;其次,论列了“古代私家藏书的基本模式”,并从情趣各异(著述、校勘、博采、贩贾)和措理之术(收书、鉴别、保藏、管理)两方面论述;第三,展示了“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作者从藏书楼、藏书章、藏书嗜好、文化心态、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切入,全面展示了古代藏书文化的内涵;最后,总结了“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成就”。
李雪梅《中国近代藏书文化》(现代出版社1999年)着眼于近代中国藏书所面临的巨大转折,分析了对近代中国藏书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还原了这个转折的过程。内容包括:社会变迁、古代藏书在近代的衰落、中国人对近代西方公共藏书的认识、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藏书楼和图书馆,等等。同时还论述了近代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藏书的构成、近代藏书风尚、近代书厄及典籍外流、近代藏书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对近代中国藏书文化的影响因素挖掘至深,且对近代藏书文化的总结十分全面。
桑良至的《中国藏书文化》(第2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内容丰富,其中以收藏目的划分藏书家流派、藏书楼研究、曝书会介绍、藏书票介绍等部分较有新意。
薛贞芳《徽州藏书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深入挖掘“徽州藏书文化形成的背景”,包括自然、政治、科举、商业、宗族社会、印刷技术等六方面。在“徽州藏书文化解读”部分,分析了徽州的藏书风尚、藏书家对藏书的整理研究、徽派藏书楼的文化内涵、徽州藏书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徽州藏书文化的特色及其地位。该书真正做到结合地方特色研究藏书文化,见解独特而且研究深入。
有关藏书文化的论文集主要有:(1)徐良雄主编《中国藏书文化研究》(宁波出版社2003年)是2003年宁波市“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中“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收论文55篇,其中关于藏书文化综合研究的19篇,关于天一阁专题研究的16篇,关于藏书楼个案研究的20篇。(2)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编《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自印)是2009年江苏常熟图书馆召开 “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文37篇。(3)天一阁博物馆编《天一阁文丛》2004年至2013年共出版了11辑,“以发表国内外有关藏书文化形成与演化规律、藏书文化的现状、藏书楼的保护和管理、古籍整理与修复、藏书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为主”①参见: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编《宁波社科年鉴》,2004年版第257页。。(4)陈德弟、范凤书主编的《藏书文化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分为综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和关于藏书文化的书评六个部分,涉及藏书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
“藏书文化”研究正日益走向成熟,但是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体系,需要对藏书文化的概念、组成部分、研究方法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界定和规范,只有这样,藏书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完整而独立的学科范畴。
四、结语
2000年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不仅收获了《中国藏书楼》和《中国藏书通史》两部巨著,更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私家藏书研究更为深入,区域性藏书史研究蔚为大观,官府藏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如此,藏书思想研究已崭露头角,期待着产生更丰硕的成果;藏书文化研究正方兴未艾,为藏书史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藏书又开始兴起,怎样加以引导,形成新时代的私家藏书特色?中国藏书史研究与目录、版本、校勘学,如何建立起更广泛深入的联系?藏书章、藏书票作为艺术品走入大众的视野,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如何才能得到更深入的体现?……这些都是藏书史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藏书史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藏书史源远流长,这其中的学问更是博大精深,这片沃土等待我们进一步耕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2]徐雁.为了一部历史教科书型的中国藏书史——《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代序[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3]徐雁.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藏书的研讨成果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4).
[4]曹培根.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藏书研究述评[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3,(6).
[5]任继愈.中国藏书楼(壹、贰、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6]唐小兵,姜翠平.博导系列访谈:谢灼华教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6).
[7]姚伯岳.藏书有史自兹始——《中国藏书通史》评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6).
[8]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9]范凤书.私家藏书风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10]荣方超.皕宋楼藏书聚散专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4).
[11]刘尚恒,郑玲.安徽藏书家传略·代序[M].合肥:黄山书社,2013.
[12]王绍增,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13]孙革非.范钦与鲍廷博的藏书思想比较[J].湖南图书馆学刊,2014,(7).
[14]张红燕.试论刘承幹的藏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5]周生杰.论鲍廷博开放的藏书思想[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
[16]孟霞光.胡应麟藏书思想略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
[17]莫燕红.明代晚期藏书家藏书开放思想溯源[J].图书馆学刊,2013,(3).
[18]刘尚恒.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略论中国藏书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陈东霞
作者简介:刘娇娇(1989—),女,河北承德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书籍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08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15)06-0022-07
doi:10.3969/j.issn.1671-3842.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