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灯
我们写作文时,若苦思冥想后大脑仍一片空白,陶渊明与王维往往会适时出现,成为信手拈来的最佳素材:一个光风霁月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个诗情禅意万事不萦于怀,仿佛是并缔而生的双星,共同映照着古代的文人风骨。
现实却没有这么多诗情画意,历史上的两人大相径庭。相较于陶渊明始终为生计劳累,王维始终生活优渥,高居庙堂;两人的理念也未必契合,王维对陶渊明的气节看不上眼,并曾写诗加以讥讽。
先说五柳先生。陶渊明归隐后,随着岁月的推移,课本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欢欣之情早已被生活磨平。他必须下地劳动,“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即使他认为这种艰苦的体力活可以磨砺身心,但也抵抗不了那种像是专门和他做对的天灾,渐渐地,他连最起码的衣食所需也无法维持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夏季天长,由于肚子饿而盼着早点天黑;冬季夜长,由于寒冷而盼着快点天亮,陶渊明对饥寒的体验是多么深切啊!最后无奈,陶渊明只好去乞食了,“饥饿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到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乞食》)沦落至出门打秋风,这与我们印象中“高大上”的隐士形象是有颇多差距的。
王维则要聪明多了。唐朝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作恶多端,王维虽然对他也很不满,却写诗赞美李林甫“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唐玄宗迷信道教,王维又写了不少诗文来拍马逢迎。同样是诗人,针对于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杜甫写下了充满批判精神的《兵车行》,王维却写下了极尽赞美之词的《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安史之乱”后,王维没有顶住安禄山的压力,在他那里任了官职,虽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任职期也未做什么坏事,但毕竟还是王维的人生污点。
一个追寻梦想一个立足现实,无论陶渊明还是王维,如今我们仿佛都刻意忽略着他们曾经的潦倒与变节;我们会选择赞美梦想,却不会亲身躬行魏晋风骨。胸怀梦想的人,都有一个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你如果选择了与梦想为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就会处处碰壁。梦想是无边瑰丽的星辰大海,生活却是一条泥沙俱下的滚滚长河。当你的感情过于敏感和充沛,就会滤出泥沙和杂草,自然比常人多出些许迷茫、彷徨和痛苦,有时甚至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无端生出坎坷和曲折。其他人遇事可能一笑了之,你却可能深陷其中,曾引以为傲的原则与思想,会让你跟现实过不去,自寻烦恼。
历史的天平应当倾向哪一边?
其实在陶渊明最为落魄时,当时的省部级高官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亲自去探望,并邀请他出山为官。陶渊明是真正的可为而不为,他的才情早已传遍天下,并非无病呻吟的呐喊。对凡夫俗子而言,如果我们在落魄时也只有孤芳自赏式的情怀,不妨在粗砺的现实中先给自己备一条后路,脚踏实地才能让梦想更充满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