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红楼

2015-04-13 09:22
新疆人文地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红楼文物博物馆

在塔城市文化路北,有一幢红色的俄式建筑,塔城人都习惯地称之为“红楼”。至今,它已见证了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红楼风光无限

关于红楼的历史,要追溯到1910年。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沙俄取得了在塔城设领事、贸易免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塔城成为中俄贸易的一个重镇,到塔城做生意的俄国商人渐渐多了起来。

原籍俄国喀山的塔塔尔族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到塔城经商,亲选城北三角地块,聘请俄国设计、监工人员及塔城优秀工匠,选用上好材料,于1910年开始兴建,历时3年竣工。这座当时塔城最好、最高、最豪华的建筑分上下两层,共有大小房屋16间,天棚、地板、门框、窗棂上均有精美的图案,临街的墙全部呈红色,得名红楼。红楼屋顶为绿色,呈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

红楼建成使用后,热玛赞·坎尼雪夫在此经营土特产购销和对俄进出口贸易,红楼成为当时塔城的商贸中心,迪化(今乌鲁木齐)的许多商号也慕名前来在此开设代办机构。

此后的岁月里,红楼几易其主。民国27年(1938年),新疆军阀盛世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热玛赞·坎尼雪夫逮捕,红楼被没收,改做医院。“三区革命”时,红楼被交还给原主。热玛赞·坎尼雪夫之子接管红楼后不久,将其捐给了政府,仍做医院使用。之后不久,红楼被改做塔城地区行政专署办公楼。1975年后,红楼被改做招待所,后来又改为塔城行署农口部分处局的办公用房。1984年,红楼被划给塔城报社作为办公用房。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楼是塔城市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俄式建筑之一。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影视导演专程前来塔城,以红楼为背景拍摄影视片,把它搬上了影视屏幕,让亿万观众一睹它的风采。许多外地来的游客也常把红楼作为旅游观光、了解民俗的一处重要景点。

新红楼光彩夺目

为充分展示塔城地区文化发展,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初,塔城地委、行署决定对红楼进行扩建和大规模修缮,并在红楼边新建欧式风格的两层展厅一座,面积1 789平方米,使新旧楼风格一致,浑然一体,蔚为大观,并命名为塔城红楼博物馆。

新建成的塔城地区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 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国家二级文物17件,国家三级文物64件。共设有“塔山古道、和河曙光——塔城地区历史文物展”、“腾飞之梦——民族民俗展”、“爱国丰碑——爱国主义教育展”、“塔城历史人物和塔城故事”四大主题展览。塔城地区博物馆在全疆来说是一座面积相对狭小的博物馆。

在“塔山古道、和河曙光”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展厅左侧的(100-200万年)原始人捕猎猛犸象(仿造)的复原场景。而在这个场景的旁边就陈列着这个生活在5万年前冰河时期的大型动物的两块臼齿,这是在额敏县上户路出土的。这一时期进入塔城地区的居民,以狩猎为生,猛犸象可能是他们获取的主要动物之一。

另外,还有一些石片、石核都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人们用来进行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

在我国古代,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以大量使用青铜礼器和生产工具、兵器为特征。在塔城市出土的铜矛头、铜剑,仿佛带你走进了兵戎相见的古代战场,铜剑剑柄上的花纹还清晰可见。

青铜器时代是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约在公元前2 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

这是塔山居民从石器时代走出后,迎来的青铜器时代,以塔城市萨孜遗址和卫校石棺墓为代表的考古文化。铜镰、铜锛和铜斧,揭示了塔山居民开始了锄耕农业,同时保持了传统狩猎,饲养家畜,逐渐骑上马背的生活场景。

昏黄的灯光照射下,如今这些几千年前的古代生活用具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青铜器显得格外厚重。

展厅表现出历史文化陈列之最。说起新疆境内人类活动的早期遗址,要属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河的骆驼石旧石器遗址,经考古专家认定,这是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至于镇馆之宝,这对不知情的人来说,又多了一份神秘感。

到底是哪一个呢?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方式大多将一类型或一时期的文物摆放在一起,唯独有三个小展柜是独立摆放的。红衣四口陶壶?铜剑?还是单耳彩陶罐?

对了,就是这个红衣四口陶壶,这是在塔城市下喀浪古尔遗址采集的,是青铜器时代(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7世纪)的产物。

据红楼博物馆馆长郭众介绍,这个红衣四口陶壶保存得比较完整,在考古界十分罕见,属至今发现的最大的四口陶壶。陶壶表面的红色还很鲜艳,这是一种古代人用来存放粮食或者祭祀用的器物。这表示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祭祀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平安。

多种展览方式增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更加了解塔城地区出土的文物,红楼博物馆率先在疆内使用了多种高科技技术,让前来观赏的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所有陈列的文物都采用光圈照明,采用光缆纤维导入的形式,使光源成冷光,防止了对文物的辐射,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这项技术的采用在疆内还是首次使用。

为了能让“镇馆之宝”和其他两件出土年代较早的文物能够更好地陈列,红楼博物馆还专门引进了从韩国进口的可升降的陈列柜,陈列柜在调节温度、防紫外线、防盗、防火、防蛀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也是在疆内首次使用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陈列柜。

说到最吸引人的还是原始人捕猎猛犸象的场景复原。自治区博物馆的专家专门从北京录制了猛犸象(人类模仿)的声音,采用声光电的技术,让猛犸象在遥控装置的操控下,能够发出声音并能将鼻子卷曲。其场景使人如身临其境,猛犸象的神态栩栩如生。endprint

这么多高科技含量的陈列方式,不能缺少的就是安全防盗系统。系统将博物馆分为58个防区,16路展厅,分别有26个摄像头24小时进行监控,其范围覆盖到了红楼周边的街道。

另外,博物馆还安装了报警、门禁和防爆系统,确保文物和馆内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红楼博物馆之魅力民俗

塔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现今有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俄罗斯等29个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自古就成为多民族交往,多元文化汇集、碰撞、融合的神奇热土。

塔城红楼博物馆民族民俗馆占地面积710平方米,民族民俗馆以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各民族传统居住形态、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并配以大型自然环境场景、人物塑像,综合展示了各民族的风情和民俗文化。

站在哈萨克族阿伊特斯大会复原景前,可以看到阿肯在弹奏冬不拉,仿佛又把我们带入了风景如画的夏牧场,置身草原上那人欢马嘶、众人聚会的盛况中。

展厅中央的哈萨克族毡房,好似一个浓缩的艺术天地。毛毡上绣着哈萨克族的七彩梦想,挂毯编织着吉祥的符号,木床衣箱上,彩绘、镶嵌的绚烂图画,帐帘围幔遮起深深幽情。

哈萨克族服饰文化,皮裘雍容、革带威武、靴履坚实,还有少女小帽上飘扬的羽毛,散发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阿拜冬不拉、吉提干、阿斯巴斯冬不拉等30余种乐器,展示了哈萨克族的艺术天赋。

塔城的汉族来自全国各地。汉民族最早来到此地是在唐代,之后的1000多年里,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塔城地区,成为塔城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为塔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节闹社火是汉民族的古老传统,塔城红楼博物馆民族民俗馆以惠山泥人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了社火活动的场面。

马头琴、银马鞍、勒勒车,与“马背民族”蒙古族是分不开的。蒙古族起初生活在东北草原的额尔古纳河流域,7世纪开始向西迁徙,现今生活在塔城地区的蒙古族分别属于土尔扈特部、察哈尔部、额鲁特部,居住在乌苏、额敏、托里、和布克赛尔等县市。

塔城有新疆唯一的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驻足民族民俗馆,观看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柔韧的桦树皮制成的生活器皿,纤细的柳枝巧编的篮筐、精巧的婴儿吊床,似乎在轻声吟唱新疆达斡尔族艰苦卓绝的戍边历程。

看,那头戴巴旦木花帽、身穿彩条土布袷袢的男子及身着艾德莱斯连衣裙的女子,开朗、活泼、幽默、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

而圣诞树下拉手风琴、跳踢踏舞的俄罗斯族风情原景的复原,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感受到俄罗斯族的热情和豪迈。

塔城博物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汇发展的一种脉络,浓缩再现了草原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文明。

塔城红楼博物馆集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的科学理念、现代化的布展形式于一体,为塔城各族群众和到塔城的游客提供了一个感悟塔城悠久历史文化,体验独特民族风情,了解塔城辉煌成就的平台。

红楼,已成为塔城的一张名片。

(本文图片由塔城地区博物馆提供)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楼文物博物馆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四大名著趣解
博物馆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乍然
一句话妙解四大名著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