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璇
摘 要: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土保持现状的初步分析,认识到灌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和成因,以及实行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并对所取的效益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灌区;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34-02
1 灌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本灌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力的促进了灌区风沙区的治理,截至2014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63hm2,治理率达48.44%,各项建设成果在风沙片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灌区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资金短缺,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大面积开展;(2)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风沙片治理程度总体水平较差,流域内尚有485hm2的沙荒耕地亟待治理,另有部分林地由于造林标准低以及放松了抚育管理等原因,导致林地质量整体水平水不高,综合防护体系功能脆弱;(4)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治理管护、水土保持宣传工作仍需加强,尤其是对近期难以治理开发的沙荒侵蚀劣地要加大封育治理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2.1 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土质松散有机质含量少,颗粒胶结能力差;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土地不平,植被少形成的地面径流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季风强度大,春冬季风时节,田野无植被。人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方法;林木覆盖率低;毁林造田;破土面积不断扩大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2 危害 (1)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农业生产的基础,使土层浅薄,面积减少,结构涣散,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下降;间接上使水利工程破坏,降低工程效益,加剧旱涝灾害的演变,造成劳力和经费投资的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风沙区农作物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减少,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也直接导致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3)大量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沟渠中水流的泥沙含量,一些沟、渠等水利设施,经常因为泥沙淤积,降低了排灌效益,缩短了寿命,影响了输水能力,使其不能发挥效益,甚至完全失效。
3 灌区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3.1 改善灌区渠道两岸水蚀区、风蚀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灌区土地有轻微沙化现象,致使粮食产量较低而不稳,部分地块种不保收,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非常脆弱。水土流失造成表层土壤营养成份随着土壤一并流失,土壤越来越贫瘠,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据灌区抽样调查,被流失的1 000万t土壤中,约有机质养分10.4万t,全氮0.55万t,全磷0.97万t,全钾3.95万t。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土层浅薄,肥力减少,土壤结构痪散,作物产量下降,林木立地条件变差,幼苗成活率低,成林生长滞缓。通过对灌区综合治理,能缓解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2 减少干级渠道淤积,有效提高灌区水利工程的效益 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随降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流入灌区渠道,造成渠道泥沙淤积,降低了渠道输水能力和水利设施调蓄功能,致使工程寿命缩短,每年需用大量的资金、劳力进行渠道清淤,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4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4.1 工程措施 本灌区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为土地整治,主要采用74kW推土机推运表层土,人工施工为辅。撒播草籽前要进行场地清理,耕翻土层,清除土层中的碎石等杂物,以得到一个质地疏松、透气、平整、排水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4.2 林草措施 于土地整治范围内宜草面积均撒播植草,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共撒播植草面积,草种选择狗芽根与紫羊茅混合草籽及中华结缕草籽等。选用标准为国家I级,播种量为8g/m2。
4.3 耕作措施 从灌区的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5 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6km2,治理率达到99.47%(占流失面积),项目区林木覆盖率由17.34%提高到23.07%。新增措施每年年总蓄水量15.66万m3,总保土量0.88万t。
5.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区的综合治理,完善了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建设及措施配套,整体防护功能及水土流失控制能力增强。同时改善了项目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为灌区群众在市场经济体制引导下自主经营土地、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商品率开拓了空间,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3 经济效益 经计算,灌区水保项目实施后年增效益共计261.46万元。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0.09hm2,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64kg,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8元。
参考文献
[1]邱永民.山东农业节水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水利,2004(3).
[2]张书林.白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整体思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