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鹏 王 倩 徐 娟
(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36)
氯雷他定胶囊是《中国药典》2010版第二增补本收载的品种。其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减轻鼻部或非鼻部症状)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烧灼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该品种为硬胶囊剂,即原料药氯雷他定与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羧甲基淀粉钠、微粉硅胶等辅料混合制粒,颗粒干燥后加入硬脂酸镁适量混匀装胶囊而成。
因本次工艺研究为氯雷他定胶囊,氯雷他定胶囊溶出度检测不易合格,延长药物释放,进而影响了药品疗效,加大了制剂生产的控制难度,故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制粒工艺进行优选,为氯雷他定胶囊制剂的顺利生产提供依据。
CH-10 槽型混合机;YK 型摇摆式颗粒机;KZL-180快速整粒机;CT-C-Ⅱ型热风循环烘箱;SYH三维运动混合机;NJP-800型全自动硬胶囊充填机。
原料:氯雷他定,辅料: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1]、羧甲基淀粉钠[2]、微粉硅胶[3]、硬脂酸镁、2号胶囊壳等,原辅料由公司供应部购进,经公司实验室检测,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以氯雷他定胶囊溶出度为考察指标,选择十二烷基硫酸钠、羧甲基淀粉钠、微粉硅胶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3个水平,确定各种辅料的比例在片剂中的最佳用量。在固定每粒囊重和主药成分含量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淀粉的用量来调节每粒囊重,保证样品的溶出度符合药典要求。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制粒工艺的优化筛选,因素与水平如表1所示。
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制粒工艺正交试验及结果如表2所示,溶出度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表1 因素水平表
表2 制粒工艺正交试验与结果
表3 溶出度方差分析
F0.05(2,2)=19。
由上述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对溶出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羧甲基淀粉钠,制粒工艺的因素主次顺序为B>C>A,制粒最佳工艺为A3B3C1,即十二烷基硫酸钠0.5%、羧甲基淀粉钠20%、微粉硅胶1%。
2.4.1 制粒最佳工艺
以10 000粒胶囊为例设计每粒含量5 mg,每粒囊重0.13 g。将原料氯雷他定50 g与辅料十二烷基硫酸钠7 g、羧甲基淀粉钠250 g等量递增法过80目筛混匀后,与淀粉1 000 g置CH-10槽型混合机混合5 min,加入8%的淀粉浆溶液(晾至室温,用量为干粉的10%~15%),湿混5 min,制成软材出料;过YK型摇摆式颗粒机14目筛网制粒。干燥:采用CT-C-Ⅱ型热风循环烘箱干燥温度50~60 ℃,时间为3~4 h。整粒:KZL-180快速整粒机14目整粒。混合:取微粉硅胶10 g与硬脂酸镁10 g混合过80目筛加入,采用SYH三维运动混合机,混合转速8 r/min,混合时间20 min。
2.4.1.1 颗粒合格标准
颗粒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颗粒或粉末;颗粒水分:≤3.0%。含量测定:以设计每粒含量5 mg含氯雷他定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
2.4.1.2 检测结果对比
每次试制10 000粒胶囊,试制3次,分组取样,进行检测,以确认其重现性。其检测对比如表4所示。
表4 颗粒质量检测对比
结论:通过检测对比得出,颗粒性状、颗粒水分、颗粒含量测定等检测项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2.4.2 胶囊填充工艺
工艺条件:冲模为2号胶囊,装量差异范围为±9.0%,胶囊充填机转速20~32 r/min。
2.4.2.1 胶囊合格标准
化学鉴别:应呈正反应。
有关物质:≤1.0%(有关物质: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
溶出度:限度为标示量的80%。
含量均匀度:A+1.80S≤15.0。
含量测定:每粒含量5 mg,含氯雷他定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
微生物限度:细菌数≤1 000 CFU/g;霉菌和酵母菌数≤100 CFU/g;大肠埃希菌:每1 g不得检出。
2.4.2.2 检测结果对比
每次试制10 000粒胶囊,试制3次,分组取样,进行检测,以确认其重现性。氯雷他定胶囊质量检测对比如表5所示。
表5 氯雷他定胶囊质量检测对比
结论:通过检测对比得出,氯雷他定胶囊化学鉴别、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均匀度、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等检测项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能够用于氯雷他定胶囊的实际生产。
优选的制粒工艺为:十二烷基硫酸钠0.5%、羧甲基淀粉钠20%、微粉硅胶1%。经过对优选的工艺条件3次验证得出:试制的氯雷他定胶囊颗粒性状、颗粒水分、化学鉴别、有关物质、溶出度检测、含量均匀度、含量检测和微生物限度等检测项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该制粒工艺能够用于氯雷他定胶囊的实际生产。
[1]李莉,熊守军.羧甲司坦分散片的制备及其相关质量评价[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1):38.
[2]原继红,张利平.药用辅料羧甲基淀粉钠用法新探[J].黑龙江医药,1998(4):193.
[3]苏碧华,王介庆,许激扬.新型药用辅料微粉硅胶在药物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5,1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