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捷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二0二医院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35
在临床诊疗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高发病。从本质上讲,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综合征,受遗传基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胰岛功能减弱和慢性高血糖,从而引发白内障、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1]。从国内发展的现状来看,胰岛素给药治疗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常见的给药方式有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该文对比分析了两种胰岛素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该临床研究分析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3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4±5.81)岁;1型糖尿病患者 17例,2型糖尿病患者2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在 39~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54±5.39)岁;1 型糖尿病患者16例,2型糖尿病患者29例。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国药准字:J20050019)注射治疗,采用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患者每日给药的总剂量为0.5 U(kg/d);一日三餐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早中晚的注射量分别占1日给药总剂量的40%、20%、40%[2]。患者在就寝之前,给予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注射液(生产厂家:Novo Nordisk A/S,批准文号:H20120089)。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国药准字:J20050019)注射治疗,通过胰岛素泵及皮下埋置针头连续输入胰岛素进行基础治疗。糖尿病患者三餐前30 min,给予胰岛素的追加注射。每位糖尿病患者每日给药的总剂量为0.5 U/(kg·d),总剂量的50%为基础治疗用量,另外的50%为追加治疗用量。将用于追加治疗的胰岛素平均分为3份,分别于患者3餐前给予追加注射。
1.2.3 其他治疗 密切监测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给予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给予糖尿病患者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稳定血压等相关治疗。
使用罗氏血糖仪严格检测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变化、血糖达标的时间(空腹血糖<6.20 mmol/L,餐后 2 h血糖<8.00 mmol/L),以及胰岛素注射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的发生率。
该实验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 t检验。
两组患者在接受胰岛素给药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比之下,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变化(±s)
组别 例数 血糖达标时间(d) 低血糖发生率实验组对照组P值45 45 6.23±1.84 11.82±2.09<0.05 0(0.00)4(8.89)<0.05
实验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为(6.23±1.84)d,对照组为(11.82±2.09)d,实验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低血糖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8.8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实验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的发生率(±s)
表2 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的发生率(±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mmol/L) 治疗后(mmol/L)实验组对照组P值45 45 16.23±2.46 16.54±2.14>0.05 6.11±1.08 7.94±1.54<0.05
糖尿病是一种由人体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所引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微生物感染、家族遗传、代谢功能紊乱和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作。血糖水平慢性上升是糖尿病最为显著的临床特征,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胰岛素代谢的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4]。如果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接受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就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造成慢性损伤,从而诱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5]。
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控制较为困难;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快速增长。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是目前国内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降糖治疗是稳定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抑制病情恶化,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手段。目前而言,胰岛素给药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主要手段。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给药方式主要有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一种传统的给药方式,临床研究也较为深入;但是对于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长期的皮下注射可能会导致皮下结节、皮肤萎缩或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6]。
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给药设备,主要通过管道向糖尿病患者体内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的设计原理是模拟健康人群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过程,能够按照人体的需要,将合理剂量的胰岛素推注到糖尿病患者皮下,达到稳定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降糖治疗的目的[7]。胰岛素泵能够在夜间输出低量的胰岛素,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泵在凌晨能够自动增加胰岛素的注射含量,降低患者血糖值,能够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全天胰岛素的用量,避免了胰岛素大剂量短效果的缺陷[8]。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给药治疗后,餐前血糖控制效果良好,但是餐后的血糖升高较为普遍。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使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后,患者的餐后血糖值明显降低,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进食自由,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
从该临床研究分析的结果上看,使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的实验组患者在血糖控制效果、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临床评价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可以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
[1]程奎,胡淑芳,荣太梓.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对糖尿病脑卒中患者血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4):61-62.
[2]张伟,梁干雄.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4):31-32.
[3]陈小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5):989-990.
[4]尹冬梅,梁新华,田慧,等.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1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3):4484-4487.
[5]江浩.两种胰岛素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3(14):152-153.
[6]胡道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影响的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2011(2下半月):43-44.
[7]郭青云.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13):2754-2755.
[8]杜焕存.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461-463.
[9]吴永和.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26-27.
[10]马淑华.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