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锋,周 倩,单保忠,王明国*
(1.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2.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操作技能比赛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 锋1,周 倩2,单保忠1,王明国1*
(1.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2.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目的:探讨操作技能比赛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技术提高的作用。方法: 2013年8-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将32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教师演示后技能比赛教学方式(实验组)和教师演示后传统指导教学方式(对照组),教学结束后进行统一客观试题考试和主观问卷调查,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客观试题考试表明,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表明,实践技能比赛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效果。结论:技能比赛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够较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进一步推广应用。
口腔医学;技能比赛;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招生过程中日益受到广大考生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考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将口腔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促使广大从事口腔医学教学的老师、带教医生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口腔教学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宜、准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极大[1]。
目前我国大多数口腔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临床参观见习—教师指导下临床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学习兴奋曲线大多保持在前高后低的状态[2]:在学习初期兴奋点较高,随着过程的持续兴奋点逐渐下降,并部分出现烦躁的情绪。我们尝试将技能竞赛模式多元化扩大化加入传统教学方式的后半程,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阶段性的应用于口腔医学临床实习过程后,我们选择烤瓷全冠制备这一临床常见操作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这种模式对实习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教学对象。
选择2013年8月到2013年12月入我科实习的32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结果对比,考核内容为磨牙烤瓷全冠的制备。实验组采用讲解—指导—学生竞赛模式,对照组采用讲解—指导—再讲解模式。两组学生由相同的临床教师团队进行带教。
(二)教学过程。
1.实验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针对磨牙烤瓷全冠制备这一部分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常规的教师讲解,一个半月后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特定内容的临床操作,最后一个月安排学生进行竞赛,模具采用刚玉牙模型,竞赛过程包括教师赛前传授理论知识,告知操作要点及比赛规则,学生赛前准备,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赛后教师组打分,评出前三名,并对所有学生制备模型给出扣分原因。学生在比赛后分析总结缺陷再次择期比赛,比赛后再分析扣分原因并总结。
2.对照组。与实验组教学过程前半段相类似,教学过程后半段不安排知识点竞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具备临床操作能力后,带教老师指导其进行操作。
(三)评价指标。
1.理论考试及操作测试。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试内容包括以烤瓷牙制备为主要内容的选择题及简答题,满分50分,操作测试时将两组学生合并后随机安排学生顺序并编号,依次进行刚玉牙模型磨牙烤瓷冠牙体预备,赛后教师组打分,满分也为50分。
2.主观评价。设计制作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为表格形式,包含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等6个项目。每项内容采用3级评定方法进行评价,A为满意、喜欢、希望继续该教学方式,B为一般、中等评价,C为不满意、不喜欢或不希望继续该教学方式。调查问卷由实验组学生填写。
(四)统计处理。
两组学生最后的理论考试及操作测试打分结果收集后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
(一)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及操作测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42.45±4.03)分与对照组理论成绩(36.57±3.77)分有统计学差异;在操作测试部分,实验组(43.37±3.03)分与对照组操作测试成绩(34.29±2.79)分同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见附表)。
(二)主观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填写的结果分析此教学方式的效果,结果显示93.7%(15/16)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部分考生对竞赛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改良的建议。
附表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考试及操作测试成绩比较
操作技能比赛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分解临床操作步骤,将提高学生技能的部分工作放在了临床一线之外,可以更好的保证临床诊疗质量。这种将不同的临床诊疗过程分解的模式还可以逐步规范医学生的操作程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习质量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我们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开展了一些操作技能比赛形式的教学方式,尝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规范学生的操作程序,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表现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操作的兴趣。
医学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进行记忆,传统的理论教学主要依靠板书、挂图、幻灯、模型等手段进行讲授,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课形式单一,忽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临床操作的理解可能会不够透彻。通过操作技能比赛的形式可以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赛前学生积极准备——赛中学生全力以赴——赛后学生总结提高。例如通过举办雕牙大赛和根管治疗大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竞赛平台,使学生对牙体根管形态及牙体根管预备有了新的认识。比赛注重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增强了口腔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了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规范口腔科临床操作的步骤。
口腔科很多临床操作技术性较强,不同教学院校及实习医院带教老师临床操作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学生的临床操作会带来更大的差异。很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带教实习学生及进修医生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缝合手法各异,打结不规范,部分存在结扣容易松脱的隐患,究其原因是学生早期学习不规范所致。学生在高校内的学习以及在教学医院的实习对于其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非常重要,早期形成的操作习惯可能会陪伴其职业生涯全程。我们希望通过临床操作技能比赛的方式将更多的临床操作细化分解,将长时间的学习过程细化到小的步骤。这种模式通过实践应用发现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医学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医师的临床能力及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当今医学理论快速增加而医学教育课时数量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余文森教授认为[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长期以来,医学教学多是采用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的记忆与复现为基本目标,学生的学习以背诵为主要特征,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去思,多去想,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同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存在差异,我们尝试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讲解—技能比赛—再次理论学习的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我们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尝试增加新的教学形式,目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使口腔教学能够不断紧跟新的理论发展形势,使学生朝着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1]倪 江,徐维康.医学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2006,26(5):7-9.
[2]Santos BF,Reif TJ,Soper NJ,etc.Effect of training and instrument type on performance in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y: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using a surgical simulator[J].Surg Endosc,2011,25(12):3798-3804.
[3]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28-29.
G642.4
A
1002-1701(2015)11-0070-02
2014-12
马 锋,男,硕士,主治医师,讲师,研究方向:口腔临床医学。
济南青年科技明星计划(2011-02-0320)。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