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原因调查及护理干预

2015-04-13 08:49:44喻早云陈宁胡丽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滴速输液门诊

喻早云,陈宁,胡丽娟

(杭州市老年病医院,浙江杭州310022)

●护理研究

门诊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原因调查及护理干预

喻早云,陈宁,胡丽娟

(杭州市老年病医院,浙江杭州310022)

目的:调查门诊输液患者擅自调节滴速的原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发现擅自调节滴速的患者展开问卷调查,了解调节滴速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措施对减少患者调节滴速行为的作用和对用药安全以及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结果:对擅自调节滴速的59名患者问卷调查后发现,医学知识缺乏、护患沟通不到位等是造成患者调节滴速的主要原因。采取医师告知、护理宣教、更换针头等干预措施后患者私自调节滴速的发生率从干预前的15.1%降至干预后的1.5%,不良反应发生率从干预前的7.4%到干预后的1.2%,患者满意度从干预前的69.3%上升至干预后的95.6%。结论:加强医师告知、护理干预和采取合适的输液针头能降低患者私自调节滴速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护理满意度。

输液;滴速;干预;用药安全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门诊的一个窗口,病人多、流动性大,并且病情各异,护理对象多,工作量大,尤其是中小医院,门诊输液室更是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输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门诊治疗效果,是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据统计[1],目前门诊输液患者擅自调节滴注速度现象比较普遍,安全隐患较大。本研究在观察和访谈获取门诊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的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用药安全和护理满意度。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我院2014年7月6日-7月12日期间门诊输液患者(对照组)和2014年8月3日-8月9日期间门诊输液患者(观察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n)

(二)方法。

对2014年7月6日-7月12日期间私自调节滴速的门诊患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自行调节滴速的原因,针对发现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干预后抽查2014年8月3日-8月9日期间门诊输液患者,比较两个阶段患者输液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私自调节滴速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

(三)干预措施。

1.医生告知。调查发现,老年患者心脏负荷量小,上厕所频繁,容易导致输液外渗增加静脉穿刺次数,因此选用药物溶媒时一般应相对减少液体量,药物浓缩后输液滴速应该相应减慢,很多患者不理解自行调节滴速,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开处方时就事先口头告知病人输液大致的总时间,使其主动配合输注。

2.护理人员输液宣教。部分患者在输液前没有告知不能自行调节滴速,为了提前结束输液就自行调节滴速。针对这种情况每位患者输液前调好滴速后加强护士宣教强调滴速的重要性和自行调节的危害。

3.最快滴速限制。使用5.5号头皮针限制输液最快滴速。针对劝阻无效或者依从性差的人群采取更换输液针头措施减少因过快滴注造成的可能危害。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检测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自行调节滴速的原因汇总。

本期门诊共有输液患者378例,其中自行调节滴速的患者59例,发放调查问卷59份,收回57份,患者自行调节滴速的原因如下(见表2)。

(二)干预前后自行调节滴速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的变化。

实行自行调节输液干预措施后,患者自行调节滴速的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见表3)。

三、讨论

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不应单纯认为是一种技术操作,应视为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体,在输液过程中,应告知患者用药目的、输液滴速和预防不良反应的指导,使能够理解并配合治疗,打消患者对用药的不理解,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可能造成的危害。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采取按需宣教的策略,做好患者的输液宣教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利于融洽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2]。

表2 患者自行调节滴速的原因汇总

表3 干预前后自行调节滴速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的变化[n(%)]

头皮针型号不同,平均最快滴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5.5号头皮针,输液最快平均滴速110滴/分,与使用7号头皮针相比,同样输液量所需时间无显著差异,尤其是对依从性差、自行调快滴速的患者使用,可预防因输液速度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3]。

对输液滴注过快过慢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特别多见于青年学生和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的中老年患者,认为输液时间长,影响工作、休息时间,擅自加快输液速度,自认为如果有什么不适到时再告诉护士也来得及,未按药物要求短时间内快速输入某些药物引起该药物血药浓度过高导致的急性药物中毒或者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对于除了上述共性干预措施外,针对这些人群的个体化干预措施也是不可少的。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窗口,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安全是达到满意的根本,而满意又是留住患者的前提。通过以上方法干预既增加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又能有效的减少了患者自行调速的问题,从而增加患者满意度,确保输液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1]高军.门诊输液室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9):82.

[2]赵君.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23):111.

[3]徐彦贵,朱立勤,杜毅,等.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滴注速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153-155.

R47

A

1002-1701(2015)04-0141-02

2014-11

喻早云,女,本科,初级护师,研究方向:老年病患者输液。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76

猜你喜欢
滴速输液门诊
基于药物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实践*
中国药业(2023年21期)2023-11-14 08:50:40
门诊支付之变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滴速记录器的研制与应用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颈枕输液袋
中学科技(2015年11期)2015-11-25 05:09:33